高二在笔尖与试卷的摩擦声中落下帷幕。期末成绩单上,陈默、王磊和代静的名字依旧稳步攀升,牢牢占据着班级前列。两年的高中淬炼,让他们褪去了初入校园时的青涩与彷徨,眉宇间多了份属于青年的沉稳与笃定。
暑假伊始,陈默接到了父母从遥远沿海城市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母亲的声音带着小心翼翼的期盼和不易察觉的哽咽:“默默,小浩,放假了……来爸妈这里住段时间吧?车票钱我们寄回去了……”父亲在一旁补充,语气努力维持着平静,却也能听出其中的渴望:“来看看,这边……和家里不一样。”
陈默握着听筒,眼前仿佛浮现父母在流水线旁忙碌的身影,以及在拥挤出租屋里对着他们照片发呆的样子。他几乎没有犹豫,便答应了:“好,爸,妈,我们过去。”
带着外公外婆反复的叮咛和塞得满满的家乡特产,陈默和弟弟陈浩第一次踏上了通往大城市的火车。窗外飞速后退的景物从熟悉的田野丘陵变为越来越密集的高楼大厦,兄弟俩的心中也充满了新奇与一丝不安。
走出熙熙攘攘的车站,父母早已在出站口翘首以盼。母亲一眼就认出了他们,冲过来紧紧抱住兄弟俩,眼泪止不住地流。父亲站在一旁,搓着手,咧开嘴笑着,眼眶也有些发红,他接过陈默手中沉重的行李,轻声说:“长大了,都长大了。”
父母租住的地方在城郊,一间不大的屋子,陈设简单,却收拾得干干净净。最初的几天,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微妙的陌生与客气。
母亲做饭,会犹豫地问:“默默,小浩,喜欢吃辣吗?妈记得你小时候不吃……”(她记忆还停留在孩子幼年的口味)。
父亲想和儿子亲近,拿起新买的足球:“小浩,爸带你下去踢球?”(他忘了小浩早已过了迷恋踢球的年纪)。
陈默和陈浩也显得拘谨,接过水杯会说“谢谢”,看到父母疲惫下班会心疼,却不知该如何表达,只能默默地帮忙做些家务。
血缘的纽带无比强大,但缺失的陪伴时光,需要一点一滴去弥补。
转折发生在一个周末。父亲难得休息,带着他们去了城市的标志性景点。看着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川流不息的车河、琳琅满目的商店,陈浩兴奋地指指点点,陈默则在震撼于都市繁华的同时,目光更多地投向了那些光鲜背后的角落:清晨四五点就开始清扫街道的环卫工,地铁里挤得如同沙丁鱼罐头的通勤人群,还有父母工厂门口那些和他们父母一样、穿着工服、面色疲惫的打工者。
一天晚上,母亲工厂赶工,父子三人在家。陈默主动系上围裙,根据记忆中外婆的做法,做了一顿简单的家乡菜。当父亲吃着那熟悉味道的西红柿鸡蛋面时,这个常年在外、习惯隐忍的男人,竟低头抹了把眼睛,哑声说:“好,好……是咱老家的味道。”
从那以后,隔阂在烟火气中悄然消融。母亲渐渐记起了兄弟俩真正的口味偏好,做的菜越来越合胃口;陈默会陪着父亲看新闻,聊些国家大事和学校见闻,虽然观点未必相同,但交流顺畅了许多;陈浩也会主动跟父母分享学校里的趣事,不再那么拘束。
他们真正理解了父母的“辛苦”,不是在电话里,而是在亲眼看到之后——看到母亲因长时间站立而浮肿的小腿,看到父亲被机器烫伤却舍不得去医院留下的疤痕,看到他们为了省几块钱步行几站路,看到他们谈论起老家和儿子时眼中闪烁的骄傲与思念。
离别的日子终究到来。火车站里,母亲一遍遍整理着兄弟俩的衣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父亲用力拍了拍陈默的肩膀,千言万语化作一句:“好好学习,家里……有我和你妈。”
回程的火车上,陈浩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城市风景,轻声说:“哥,爸妈太不容易了。”陈默没有说话,只是重重地点了点头。他握紧了拳头,看向远方。城市的繁华让他开阔了眼界,但父母的艰辛更让他明确了肩上的责任。他想要更努力,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未来,更是为了有一天,能让父母卸下重担,挺直腰板,真正地享受生活,而不再仅仅是生存。
这次短暂的团聚,像一座桥梁,连接了疏远已久的亲情。它让陈默兄弟看到了父母的付出与脆弱,也让父母重新认识了已经长大的儿子。距离曾带来陌生,但血浓于水的牵挂与共同的期盼,最终融化了隔阂,让这份亲情在城市的喧嚣与底层生活的坚韧中,找到了新的、更有力的支点。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