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园项目进入了最关键的技术论证阶段。林夕带着团队连熬三个通校,终于完成了最后一套施工图的深化设计。在审图间隙,她接到组委会通知,项目已入围"年度创新设计奖"终审。
"终审答辩在下周三。"助理把邀请函放在她桌上,"需要准备十分钟的陈述。"
林夕翻开日程表,目光在某个日期上停留片刻。那天是"平安"定期复查的日子。她合上日程:"按标准流程准备材料。"
晚上查看文档时,她注意到苏念更新了一张照片:设备故障代码E-07,已报修。明日透析需改用备用方案。
照片里是透析设备的控制面板,但在背景的桌面上,林夕注意到一份摊开的建筑期刊,正好翻到文创园项目的专题报道页。
她调出设备说明书,找到故障代码的含义:液压系统压力异常。截下排查步骤发到文档评论区:建议先检查管路密封性,代码可能是误报。
五分钟后收到回复:已解决。密封圈老化。
这种专业层面的默契让林夕有些恍惚。她关掉文档,继续修改答辩稿,却在某个技术参数的标注上犹豫不决。
手机在深夜响起。看到来电显示时她愣了下,这是苏念本月第一次直接来电。
"平安的检查日期,"苏念的声音透过电流传来,带着些许疲惫,"能改到周四吗?"
林夕看向墙上的日程表:"理由?"
"周三要参加创新设计奖的颁奖典礼。"苏念顿了顿,"你的文创园项目也在入围名单里。"
电话两端同时沉默。听筒里只能听见轻微的电流声,像某种无形的丝线在空气中颤动。
"知道了。"林夕最终回答,"我会协调医院。"
挂断电话后,她打开设计图纸。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有个装饰性构件的曲线,与苏念某个获奖作品的建筑语言惊人相似。她从未意识到,这些年的设计里,早已浸透了对方的审美印记。
周三的颁奖典礼现场,林夕在嘉宾席看见了苏念。她们隔着三个座位,在整个颁奖过程中没有任何交流。直到主持人宣布文创园项目获得金奖时,林夕起身的瞬间,与苏念的目光短暂相接。
那一刻,林夕突然明白,苏念是评委会的特邀专家。
当天傍晚,文档更新了:复查完成。指标稳定。另:实至名归。
附图是"平安"在家的照片,背景的电视屏幕正重播颁奖典礼的新闻画面。
林夕放大图片,看见电视里自己领奖的身影。她保存图片,在评论区回复:备用方案效果如何?
这次苏念回复得很快:尚可。但不如原方案精确。
就像她们此刻的关系——能够专业地协作,却始终隔着一层看不见的薄膜。不远不近,既熟悉又陌生。
深夜,林夕收到陈序的邮件。附件是论坛的全程录像,标题写着:"你错过了一场精彩的演讲。"
她关掉邮件,打开文档。光标在输入框闪烁许久,最终只打下一行字:明日降温,注意设备预热。
发送完毕,窗外传来夜航飞机的轰鸣。这个奖项仿佛一个坐标,让两条平行线在某个维度产生了短暂的交集,随即又回归各自的轨迹。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