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官职背景大致仿照南北朝时期。
乱世之中,谁主枭雄,战四方,平天下,将相王侯,宁有种乎?*
注:文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引自汉?司马迁?《陈涉世家》
本书内容纯属虚构,不代表真实历史事件。
本文文名取自唐?李治《句》,已看云鬟散,更念木枯荣。全文为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已看云鬟散,更念木枯荣。鞞鼓喧行选,旌旗拂座隅。不睹河阳一县花,空见青山三两点。
第1章一语成谶
十年来,朱颜常伴青灯古佛,每每神明在上,她都会虔诚祷告,可始终无法释怀,心中那一分恨意。
她不甘心……
自己只是作了一首诗,就被那位老道士判定为命中带煞。
“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已看云鬟散,更念木枯荣。这‘架却’与‘嫁却’同音,姑娘年纪轻轻,就吟诵出此等诗句,日后恐失妇德……”
她更没想到,如此子虚乌有之事,父亲居然信了,当真把她送来了玉清观*。
朱颜只觉满目荒唐,可她逃不过。
“不孝女朱颜,拜别父亲母亲。若儿他日有所就,定不忘父母生养之恩。”
周乔之爱女心切,不忍放其离去受那孤寡之苦,可丈夫忤逆不得,只得眼含热泪相送:“吾儿保重……”
朱参商态度坚决,不容有私:“你去吧。珍重便好。”
朱颜离家那年,六岁。
分明正是同龄中人玩闹之时,她却早已观此间“一花一世界”,感慨“一叶一菩提”。*
朱颜不会笑不会闹,她总是一脸严肃地询问身旁的婢女,“你瞧,秋雨美哉,却无情无义。夺走芙蓉*之命,却无半分惋惜。”
又或者“美物不长存,十年弹指一挥间*,转瞬即逝。”
小婢女吓坏了,她的主子明明只有六岁,可心智却好像并非如此。
朱颜成熟稳重的性子,便早就注定了,她不可能与同龄人合群。
久而久之,她便也成了大家口中的怪胎,人人对其唯恐避之不及。
邻里之间的闲话从来没有断过,众人对其的指责,慢慢从性格上的不同,上升至其德行有亏。
“朱家的女儿不检点啊,小小年纪就吟诗作对,伤春悲秋,长大了可还得了?”
后来她想,她输的,只是一个男儿之身。
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女子无才便是德。身为女子,不该抛头露面,不该读书识字。
否则,她将为世人所不容。
老道士为他卜卦的那天晚上,天空下了一场瓢泼大雨。
她站在屋外能听到父亲和母亲在争吵,而朱颜小小的身影,只穿着单薄的衣衫,倔强地立于父亲书房门前。
“女儿朱颜,恳请父亲收回成命!”
婢女劝不住,只得举着一把油纸伞,跑到朱颜身前为其挡雨。
可朱颜默不作声摇了摇头,推开了挡在她头顶的伞。
这么小的孩子啊……
纵使婢女大多数时候不懂朱颜之志,也于此刻动了恻隐之心:“小姐,你这样会把身体淋坏的!跟我回去吧!”
朱颜目光坚定,淡然开口:“我心已决,你先回去吧,不用管我。”
婢女愁容满面,只得留下了伞,转身离去。
朱颜继续高呼:“女儿朱颜,恳请父亲收回成命!”
屋里依旧无人应答,只能隐隐约约传出朱家夫妇争吵之声。
那夜雷雨声阵阵,她便也携着这满城风雨,呼喊了整整一夜。
便好像她是风雨的孩子。
临近熹微时分,朱颜终成强弩之末,倒在风雨中。
朱颜恍惚间似乎听到母亲焦急地呼唤。
周乔之慌乱间冲出房门,却脚下一滑,跌入雨中。水花濡湿了她的襦裙,可她浑然未觉,挪动着身子上前,护住了她的女儿,喃喃自语:“颜儿,颜儿别怕,母亲在,母亲在呢……”
朱参商其后缓步而出,看到雨中二人一愣。他走近两步,抬手想要触碰妻女,却被周乔之打落手臂。
“你好狠的心啊!”周乔之抱着朱颜,早已经哭成了泪人。
朱参商终究没再动作,只默默收回了手臂,语气略微软了软,不似方才那般近乎急切了:“你带颜儿回去休息吧。”
注:文中第一处*玉清观,原型为唐朝的玉真观。
文中第二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引自《梵网经》,全文为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文中第三处*芙蓉,指荷花。
文中第四处*十年弹指一挥间,引自**《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全文为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一语成谶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