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11天 > 第3章 Day3 正月初一

第3章 Day3 正月初一

1.

在家看电视。

CCTV-2从头播《步步惊心》。

这电视剧我第一回是从中间儿开始看的。

虽然清宫戏并不在我兴趣范围内,但某一时期的《康熙来了》好像总是提起四爷,而每到这时快睡着的小S就会变得神采奕奕。

让我也知道知道它吸引人的点在哪儿。

以如上的心情,进入某视频网站点开了其中一集,画面、剪辑、演员都还行,唯独一点,至今无法理解。

好好一现代人,莫名其妙穿到清朝也就算了,关键是她不努力想办法穿回来,反倒有心思在那边忧国忧民。

撞一次马未遂就放弃了?

她在现代没看过美剧么,1000种死法不知道么?

一句“既来之,则安之”就得到安抚了?

中国人民都像她那样世界还怎么进步?

在现代失个恋就达到生无可恋的境界了?

她是回不来,还是不想回现代啊?

穿梭在王公贵族中间儿特有存在感是么?

除夕夜没守岁惦记的不是活在现代的亲爹亲妈,觉得愧对的竟是马尔泰家族那老两口,重点是她知道他俩长什么样么?

完全没有感情基础也没朝夕相处的人怎么就让她愧疚了呢?

既然那么多愁善感,她怎么就不觉得对不起现代那些在医院护理她的人啊?

住院费多贵啊,床位多难等啊,大家多忙啊,她能不能有点社会责任感啊?

她凭什么在那边乐不思蜀啊,还真以为自己是皇亲国戚呢?

入戏的速度也忒快了吧,啊?

最后怎么着了,还不是死了之后马上就在现代醒过来。

早就知道是这样,她当初为什么不努力多自杀几次?

少拿“既来之,则安之”这种鬼话糊弄人。

只顾着自己在二环里享受,也不考虑考虑在老楼里蜗居的父母。

她还有没有人性?

敢再自私点儿么……

“停!”我妈打断我说,“没人在乎她为什么不急着回现代,人看的都是多角恋。”

的确,整部电视剧看下来,或许唯一动人之处就是作者塑造出来的那种爱情观。

含蓄而又直接。

见不着,也死心塌地。

就算拉出去斩了,还是要讲义气。

能写出这样的感情,不知道是作者们必备的写作技术,还是对爱情还在抱持充分的浪漫幻想。

但以我狭隘的个人角度来看,现实是什么样呢?

有多少人恋爱的理由是觉得无聊,无法恋爱的理由也是觉得无聊。

有多少人分手的理由是觉得无聊,拖延分手的理由仍是觉得无聊。

有多少人结婚的原因是怕麻烦,不想结婚的原因还是怕麻烦。

有多少人离婚的原因是嫌麻烦,拒绝离婚的原因还是嫌麻烦。

也是,因为现实里确实少,才会大费周章写这种故事出来给需要的人看吧。

地球上的人太多了,大家才会对寻找the one心有余悸,对重新寻找另一半万念俱灰。

全世界只有亚当和夏娃的时候,找到Miss/Mr Right的概率是100%。

增加到四个人的时候,在尊重各种取向的前提下,概率由50%,降到33.3%。

但生命那么长,可选择的对象就仨,最终找到TA的概率还是100%。

现在光中国,人就有14亿多,按如上条件进行计算,寻得真爱的概率是0.000000071%。

这是什么概念呢?

就算你一辈子不出国,也得用大半辈子找,才有可能遇到那个TA。

也只是遇到而已,没人知道将来还能不能在一起。

再解释一下。

当你遇到一个人,觉得就是TA了,但相处了几个月或几年,发现并不是。

然后,你再去找下一个,几个月之后,发现也不是。

然后,你再去找下一个,几个月之后,发现还不是。

然后,你再去找下一个,几个月之后,发现怎么还他爷爷的不是啊?

然后,想象一下这时的心情。

大概可以约等于上面那个点之后很多0的概率。

悲观么?

但人活着总得开心点。

于是,让我们用排除法的角度重新来看待这个问题。

失恋,意味着排除了错的人,这离你遇见对的人就更近一步。

这样有没有觉得好一点?

不行的话,还有吸引力法则、量子力学、佛经、道法自然等等能说服你大自然这么安排确实是最合理的证据。

但据我拙见,对爱情这回事儿,最终可预见的结果无外乎两个:要么随缘,要么随便。

无论哪一种都不坏,没听说过感情的事儿没有对错么。

即使遇不到那个the one,也并不妨碍我们去经历the others。

真要是没信心,绝望了,走投无路,想死马当活马医,也千万别浪费生命去看什么心灵鸡汤。

一个感情生活富足的人是无从理解旁人的不幸的。

自己还幸福不过来呢,哪有那闲工夫写书。

所以,与其轻信那些自封情感专家的江湖骗子,不如反观一下自己,多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所以……

“停停停!”

我妈打断我说:“什么心态啊你,你早就算计着当尼姑呢吧?”

我笑。

“内什么,不出家。”

2.

中午啃排骨,抓得两手都是油,蹭得嘴角两边也都是油。

看到我这幅吃相,谁还会怀疑我已看破红尘。

出家,哈,我要是有那么潇洒,早就在家随便过过了。

家里冬暖夏凉,还顿顿吃现成的,那多舒服呀。

也用不着自己常年在厨房里跟油锅切磋武艺。

不知道当父母的是不是都有一种迷思。

总想着跟自己孩子要一个让他们满意放心的答案。

但凡前景不明确、存在变数和其他可能性,就本能地排斥。

以至于不肯接受任何无法给出确定回答的事情,包括但不限于子女学业、事业、感情发展等等。

不允许你不知道,不允许你不清晰,不允许一切看起来有风险的事发生。

当然,能否支付试错成本确实跟家境有直接关系。

但年轻人,尤其是年轻的时候,哪听得进去。

比如,我,就听不进去。

于是,无论我干什么,家里人都不满意。

因为没有一个确定安全的答案摆在他们面前。

我无法给出一个零风险并符合他们心理预期的答案。

这个吧,我也没办法。

我猜家里人一直跟我要这种答案的原因,很可能是他们担心我将来饿死在路边。

换句话说,根本就不相信我的独立生存能力,更不相信我能有所成。

很难理解不是么?

宁可我普普通通活着,也不愿意让我冒一点风险去争取脱颖而出。

老问我在外边漂着有意思么。

我总回答说,当然有啦。

呵呵,你真以为我乐意过那样的生活么。

可如果连我都开始嫌弃自己选的路,我还有什么理由继续坚持下去呢?

因为夏天太热冬天太冷,就放弃理想么?

因为盒饭不好吃床太硬卫生间没浴缸,我就被这点社会现实打倒吗?

明明是自己选择的人生,到头来还在抱怨这条路上的各种不如意,那也太没出息了吧?

每次我说出这样的话,就会被用一种陌生的表情冷眼看待,认为那些所谓的理想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社会毒打必然存在,心气儿太高也得承认。

是,我想要很多很多钱,不是只有财务自由之后,才能谈精神自由么?

我想靠自己自强不息,怎么就不被看好呢?

23岁之前,不觉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话对。

现在却觉得没有比这话更准确的描述了。

就算我有再大的野心,所做的一切也不过是想让一家人过得更简单更开心一些。

我知道,要经过很多努力和时间,甚至运气,才有可能实现。

就跟那个点后面有很多0的概率一样。

可就是想那么做。

想那么做的我真的很不堪么?

连试都没试过就说不可能的人,又有什么立场对别人的努力不屑一顾?

表面上没心没肺地吃肉喝啤酒,心里想的却全是这些。

不然要我怎么样?

没人能改变这离开物质就寸步难行的世界。

难不成跑到网上哭诉老天不公么?

不可能的。

再说了,也没用啊。

其实,作为一个年轻人,我也未尝没有自己的迷思。

总觉得吧,如果我爸妈有我还不如没有我时过得好,那这趟人间我来的是不是多少有点多余了呢,或者说是遗憾?

当然,这话太绝对,太极端了,仅是我个人的想法,虽然人家也不指望我能回报什么。

仅仅是为了满足我自己的存在感或自我价值认同,我也想力争上游。

更何况我还真想为他们做点儿什么。

尽管已经过了从别人那里获得自我认同感证据的年龄了,但能得到他俩由衷地认可,我应该会很开心吧。

我需要开心。

我不想总是闷闷不乐。

3.

还是看电视。

某卫视的晚会,某男子组合阔别多年首次集体亮相。

媒体就是特别爱用这种噱头博收视率。

尤其是用“合体”两个字的时候,特别让人观感不佳。

都是大活人,怎么合体?

又不是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与天和核心舱。

我发现当下的媒体总是爱搞一些回忆杀。

引领大众怀念青春的次数太频繁,无论几岁的人,都在感叹“青春不再,岁月已老”。

曾穿着宫廷风大衣开演唱会的几人,如今唱起歌来仍旧和电视剧BGM一样。

不过还是有很多人把持不住,发了很多信息量雷同的微博。

“哦,我逝去的青春”和“啊,那随风而去的少年少女”之类的。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几个大帅哥就是反映他们青春年少的镜子。

但对于我来说,二表哥才是。

他穿件黑衬衫,佝偻着背,走上台。

领奖的时候说什么都没听清。

等颁奖的人撤了,他开始唱歌。

唱什么也没听清,就看他搁那儿甩双节棍。

我坐在我姥家的炕头上想,这也能叫歌啊。

一年之后,我不仅喜欢听这种歌,更喜欢唱呢。

大学和室友去KTV,一共也没几次,但去了必点《米兰的小铁匠》。

我就喜欢他这首不怎么红的歌。

因为歌词写得和他成名的过程很像。

没出道的时候,用心写什么别人都看不上。

等红了之后,随便干什么都有人说好厉害。

成名以前,他妈也不觉得自己儿子多有才。

他没考上大学,他妈还逼着他去上复读班呢。

一想到这儿,心里稍稍有点儿释然了。

看来大家都一样。

看来所有的父母都一样。

原来,我们都是这么活过来的。

没有例外。

哦,对了,插一句。

有人问为什么管周杰伦叫“二表哥”。

跟他没有任何亲戚关系,也没想蹭他流量,完全没有。

只是我中二的年纪里觉得这个称呼比较亲切而已。

都说中二了,当然也没有什么青春爱情故事。

我的青春期里不存在初恋这回事儿。

在乎的也不是A考了多少分B穿了什么鞋。

想的只有一件事儿,就是——怎么才能获得自由。

在那个年纪,可能赶上叛逆期吧,对身边一切人事都莫名感觉失望。

当时,所有人都只看你考了多少分,根本没人关心你有怎样的价值观。

一味地想把你打造成考试机器。

这还能有什么青春。

当然啊,很多青春片也拍得很燃。

为了自己未来拼搏、挥汗做题的样子也很帅。

但话说回来,多少都有些不得已吧。

所以,那时唯一希望的是赶快去大学里寻找自由。

终于上了大学,心想至少应该比高中自由吧。

事实却截然相反。

高中的规则其实很简单,你考了多少分就排多少名。

大学呢,不是你考了第一就能得奖学金,德体美劳缺一样都不行。

也不是你技术好就能进研究室,你得能团队协作听指挥。

这里有新的游戏规则,你不适应,就代表你不够好。

你不配合,再好也没资格入场。

后来我反应过来,我所谓的自由,可能并不存在。

我简直太幼稚了。

因为没法儿从学校得到认同感,四年里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如何自处。

工作之后,发现这招还挺管用的,绝不会迷失在不断repeat的日程里。

整个人一直处于特别清醒的状态。

原本对人就稍显冷漠的个性,虽然无助于人际关系,但还是能在很多人的环境里自得其乐。

实际上,我们也不需要互相了解得太清楚。

在没看到辉煌的结果之前,根本没人真正在乎过程里灰黄的你。

这就是我们所生活的时代。

而活在这个时代里的我,想成为像本世纪之初时二表哥那样帅气的人。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狩心游戏

朕真的不会开机甲

如何饲养恶毒炮灰

婚内上瘾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