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院的过程,像一场精心编排的默剧。姜家的人来得低调而迅速,仿佛生怕被谁窥见这桩家族内部的“丑闻”。
没有过多的寒暄与关怀,主治医生公式化地交代完注意事项后,姜榆便被接回了那座位于城市黄金地段、却同样冰冷空旷得如同高级样板间的姜家别墅。
她的房间比沈家那间客房更奢华,巨大的落地窗外是修剪得一丝不苟的花园,但空气里弥漫着同样的、缺乏人气的疏离感。
真正的挑战,从这一刻才算正式开始。姜榆知道,自己必须立刻进入角色,开始她那漫长而艰难的“白月光”扮演生涯。
她将这项工作,视为一项需要极度严谨态度和精准执行的特殊“临床项目”或“长期病患管理方案”。而沈沉桉,就是那个她需要“精心护理”却又必须保持“专业距离”的核心病患。
系统每日准时发布任务,其规律性和刻板程度,堪比她前世设定的用药闹钟:
【每日早晨七点整,向沈沉桉发送早安问候,营造牵挂感与存在感。积分 2】
【每周三,亲手准备并送达午餐便当,展现温柔体贴与贤惠特质。积分 5】
【创造放学后共同归家的机会,维持青梅竹马的亲密表象,积分 3。】
【关注其社交动态,适时点赞评论,展现默默关注。积分 1。】
……
清单冗长而细致,几乎涵盖了一个痴情少女所能想到的所有示好方式。姜榆选择了严格按指令执行,但她的执行方式……却独具匠心,充满了冷静到近乎冷酷的“姜氏风格”。
早晨的问候,她设定在清晨六点五十九分的定时短信,内容统一为“新的一天,祝一切顺利,学业进步。”,后面配一个系统自带的、毫无灵魂可言的微笑表情符号。
精准,刻板,像新闻播报的结束语,不带丝毫属于少女怀春的暖昧与温度。她甚至计算过,这个时间点,沈沉桉应该已经起床准备晨读或运动,不会打扰他睡眠,又恰好能在他开始一天主要活动前,刷到最基本的存在感。
午餐便当,则成了她实践临床营养学知识的绝佳平台。她婉拒了家里厨师的好意,借用厨房,严格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临床营养学标准进行搭配。
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比例精确到克,色彩搭配只考虑营养均衡与食物相克,完全无视美学与所谓的“爱心”造型。
旁边必定附赠一张她用工整小楷手写的纸条,详细说明每种主要食材所含的核心营养素、其生理功能、以及当日搭配的科学依据,
例如:“西兰花富含维生素C及硫代葡萄糖苷,研究表明有助于增强免疫功能及潜在抗癌活性;胡萝卜提供丰富β-胡萝卜素,可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对维持视力和皮肤健康至关重要。”
读起来,更像是一份提交给沈沉桉的、严谨的《每日膳食营养分析及健康建议报告》。
至于放学同行,她总是能“恰好”要去图书馆查阅最新的《柳叶刀》医学期刊,或者要去参加课外生物兴趣小组关于“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的最新应用与伦理争议”的研讨会。
同路可以,但她步伐坚定,目标明确,绝不拖延一秒。走到分岔路口,她会礼貌地、带着恰到好处的微笑道别:“沉桉哥,我去图书馆了,再见。” 或是“我小组讨论要迟到了,先走了。” 态度自然得体,理由充分正当,完全符合一个积极上进医学生的形象,绝不流露丝毫属于痴恋少女的留恋或试图创造独处机会的意图。
她将系统要求的所有“关心”与“爱慕”行为,都巧妙地包装在“合理”、“科学”与“进取”的坚硬外壳之下,将自己活成了一个行走的、高度智能化的、功能齐全但绝不带私人感**彩的——人形Siri,或者说,一个设定好程序的、专注于健康管理的AI伴侣。
沈沉桉对此,似乎照单全收,并未表现出任何异样。
他会准时回复她的早安短信,通常是简短的“早,谢谢。”或者“收到,你也一样。” 他面不改色地吃着那份堪比医院定制营养餐的便当,看着她留下的、充满专业术语的纸条,有时嘴角会几不可察地轻轻勾动一下,那笑容很淡,意味不明。
然后,他会将那张纸条仔细地抚平折好,收进书包内侧一个看起来相当普通的深蓝色硬壳文件夹里,那文件夹的标签位置,似乎写着什么,但姜榆从未看清过。
他极其配合着她的“表演”,从不戳穿,甚至在某些时候,会主动给她提供“表演”的舞台。比如,在她“恰好”要去图书馆时,他会极其自然地接话:“嗯,我也正想去借几本书,顺路,一起。” 在她准时送上便当时,他会认真地看着她说:“谢谢,辛苦了,阿榆。” 语气温和,听不出真假。
但姜榆那属于医生的、敏锐的观察力,让她能清晰地感觉到,那双看似平静无波、总是带着恰到好处礼貌的眼眸,总是在她不经意的时候,如同最精密的雷达,悄然锁定着她,进行着持续不断的扫描与评估。
在她专注于书本上复杂的人体解剖图谱,眉头微蹙,指尖无意识地在书页上描摹着血管神经走向时;在她因为某个疑难病例的课堂讨论,而微微前倾身体,眼神发光,流露出属于医生本身的、纯粹的专注与探究欲时;在她……偶尔忘记“扮演”,眼神清明冷静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对周围幼稚话题的审视目光扫过他,仿佛在评估一个有趣的生物样本时。
他似乎,格外迷恋她这种“出戏”的瞬间。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生物学家,耐心地等待着培养皿中那个特别的微生物菌落,下一次不按常理出牌的、意料之外的分裂与变异。他享受的,或许正是这种捕捉“真实”与“伪装”之间细微差别的过程。
这种微妙而持久的观察,让姜榆时常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仿佛生活在显微镜之下。但她很快调整了心态,将这种压力转化为动力。既然他喜欢观察,那她就给他更多“值得观察”的细节,只不过,这些细节依旧包裹在她设定的“医学爱好者”外壳之下。
一次物理实验课上,两人被分到同一组。实验内容是利用光学仪器测量透镜的焦距。同组的其他同学还在手忙脚乱地调整光具座,姜榆已经利落地校准了光源,放置好透镜和光屏,动作熟练得像是做过千百遍。沈沉桉站在她身侧,负责记录数据。
“透镜位置,75.0厘米。”姜榆的声音平静,带着做实验时特有的专注,“光屏清晰成像位置,98.5厘米。”
沈沉桉低头在表格上记录,随口问道:“你操作很熟练。”
“嗯,”姜榆头也没抬,继续微调着光屏,语气平淡无波,“人体眼球晶状体就是一个复杂的可变焦距透镜系统。理解这些基础光学原理,有助于后续理解视觉成像原理、屈光不正(如近视、远视)的成因以及角膜屈光手术的基础理论。” 她顿了顿,补充道,“而且,手术显微镜的光路调节也离不开这些。”
沈沉桉记录的动作几不可察地顿了一下,抬眼看向她。她正微微眯起一只眼睛,确认成像的清晰度,侧脸线条在实验室的灯光下显得冷静而专注。他收回目光,在数据的备注栏里,轻轻画了一个极小的、只有他自己能看懂的符号。
还有一次,是在学期中的一次小型聚会上,几个相熟的家庭子弟在一起闲聊。有人说起最近玩的一款极限运动,不小心扭伤了脚踝,肿了好几天。大家七嘴八舌地给出各种不靠谱的偏方。姜榆安静地坐在角落,本来并不想参与,直到系统提示她【展现关怀同学的一面】。
她这才抬起头,看向那个抱怨的男生,声音清晰地插入讨论:“急性踝关节扭伤,原则上应遵循RICE原则。也就是Rest(休息),Ice(冰敷),Compression(加压包扎),Elevation(抬高患肢)。你当时应该立即停止活动,用冰袋隔着毛巾冷敷肿痛处15-20分钟,间隔2-3小时重复,并用弹性绷带进行加压,同时尽量将脚踝抬高,高于心脏水平。这样可以有效收缩血管,减轻肿胀和疼痛。48小时后,才能考虑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化瘀。”
她一番专业术语砸下来,整个包厢都安静了几秒。那个男生张了张嘴,愣愣地说:“啊……这么复杂?我就喷了点喷雾……”
“某些喷雾含有镇痛成分,可能掩盖病情,延误治疗。”姜榆下意识地又补充了一句,完全是医生叮嘱病人的口吻。说完,她才意识到场合不对,立刻垂下眼睫,恢复了之前安静的模样,轻声道:“……我只是建议,最好还是去医院确认一下有无韧带损伤。”
聚会结束后,众人各自散去。沈沉桉和姜榆顺路,并肩走在初夏夜晚微凉的风里。路灯将两人的影子拉长,又缩短。
“你懂得很多。”沈沉桉忽然开口,声音在夜色中显得有些低沉。
姜榆心头一紧,谨慎地回答:“只是……正好在看相关的书。”
“是吗?”他侧过头,路灯的光线在他深邃的眼底投下明明灭灭的光影,“我以为,你是对那位同学的伤势特别关心。” 他的语气很平淡,听不出是随口一说,还是意有所指。
姜榆按捺住加速的心跳,努力让声音保持平稳:“同学之间,互相关心是应该的。而且,正确的处理能避免后遗症。”
沈沉桉没有再追问,只是淡淡地“嗯”了一声。直到走到姜家别墅门口,他才在告别前,状似无意地说了一句:“那位同学,他父亲最近和我家有一个重要的合作项目。”
姜榆猛地抬头,却只看到他转身离去时,挺拔而疏离的背影。
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是暗示她刚才的“关心”别有用心,还是……在提醒她什么?
她站在门口,看着他的身影融入夜色,第一次觉得,这个看似被系统规则框定的世界,其下的暗流,远比她想象的还要复杂。
而沈沉桉这个人,也远比一个简单的“观察者”要难以捉摸。他仿佛在下一盘棋,而她,似乎不仅仅是他观察的棋子,更可能……是他想要引导至某个位置的、特别的棋子。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