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暮遠沒有立刻回覆沈知晴發給「暮雨」的求助郵件。他需要一個能一擊即中、從根本上扭轉輿論的策略。他花了整整一個晚上,仔細研究了那位挑事網絡作家的作品風格、過往言論以及其粉絲群體的特徵。
他發現,對方雖然言辭激烈,擁躉眾多,但其作品和觀點長期被部分專業評論人詬病「缺乏文學深度與結構性思考」。
這就像一家公司,雖然營收(粉絲量)可觀,但其商業模式(內容質量)和企業文化(討論氛圍)存在明顯短板,其市場估值(公信力)存在泡沫,抗風險能力(應對理性批評)其實很弱。
一個計劃在他腦中清晰起來。他不能直接下場與對方粉絲爭論,那無異於泥潭摔跤,投入產出比極低,且會嚴重消耗自身(以及他所代表的「暮雨」品牌)的信用資產。他需要將討論提升到一個更高的維度,用無可辯駁的邏輯和廣闊的視野,來消解那些狹隘的攻擊。
第二天上午,一篇署名「暮雨」的長文,未經任何預告,低調地發布在一個小眾但極具公信力的文化評論平台上。文章的標題是:《敘事節奏的多元維度與閱讀市場的共生生態》。
這篇文章沒有直接提及沈知晴那篇引發爭議的文章,也沒有點名任何網絡作家。它從文學理論、傳播學和市場經濟學的角度,冷靜而深刻地探討了不同敘事節奏存在的必然性與合理性。文章指出,經典文學的「慢」與流行文學的「快」,如同金融市場中的長期債券與短期票據,滿足了不同投資者(讀者)的流動性偏好和風險收益預期,共同構成了健康的文化生態。
他將文學現象類比為金融產品分層與市場生態多樣性,巧妙地論證了多元性本身就是市場有效運行的基石,任何試圖用單一標準否定其他層級價值的行為,都是對市場規律的無知,如同否認風險溢價的存在,只會導致定價機制失靈。
文章筆鋒一轉,談到批評的價值在於「建設性」與「對話性」,並委婉地指出,當批評脫離文本本身,轉為對動機的揣測和人身攻擊時,便如同市場中的噪音交易,不僅無助於價值發現,反而會加劇市場波動,損害所有參與者的長期利益。他寫道:「健康的批評生態,應致力於提升整體市場的信息效率,而非製造定價扭曲。」
這篇立論高遠、邏輯嚴密、文筆老練的文章一經發布,迅速在文化圈和出版界內部引發關注。許多業內人士和學者紛紛轉發,稱讚「暮雨」的觀點「格局宏大」、「切中肯綮」。之前那些圍攻沈知晴的極端言論,在這篇降維打擊式的文章面前,頓時顯得狹隘而可笑。輿論的風向,開始悄然轉變。
幾乎在「暮雨」文章發佈的同時,陳暮遠動用了他極少動用的、在媒體和法律界的私人關係。他沒有施壓,只是「不經意」地讓相關人士了解到,那位網絡作家過往作品中存在的一些版權爭議模糊地帶,以及其粉絲群體多次涉及網絡暴力可能帶來的法律風險。這是一種無聲的、卻極具分量的警示。
幾天之內,風向徹底轉變。那位網絡作家悄悄刪除了那條引發爭端的轉發微博。失去了領頭羊,那些激進的粉絲也很快散去。更重要的是,沈知晴作為最初引發討論的編輯,其專業背景和過往認真負責的履歷被一些媒體順帶挖掘出來,反而給她貼上了「有思考、敢發聲」的年輕編輯標籤。一場危機,竟意外地成了某種程度的機遇。
沈知晴全程目睹了這場戲劇性的轉變。她第一時間讀了「暮雨」的文章,內心震撼無比。那篇文章不僅為她解了圍,更像一盞明燈,照亮了她之前的困惑,讓她對自己所處的行業有了更深的理解。她給「暮雨」發去了長長的感謝信,字裡行間充滿了由衷的敬佩與感激,甚至帶著一絲粉絲般的崇拜。
同時,一個念頭也越來越清晰地在腦海中盤旋:事情解決得如此徹底、如此順遂,背後似乎不止「暮雨」一個人的力量。那位網絡作家的迅速退讓,帶著某種非正常的妥協意味。她想起了陳暮遠那個被自己拒絕的電話,以及他身處的複雜金融圈可能擁有的、她無法想像的資源和人脈。
這個猜想,讓她心中對他的那份堅冰,無法再像之前那樣密不透風。她開始覺得,自己或許不該將他所有的幫助都簡單歸結為「責任」或「劃清界線」。那種在她每次陷入困境時,總能感受到的、來自暗處的強大支持力,似乎總與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她不再像之前那樣刻意躲避他。在教堂遇見時,她會試著對他露出一個比較自然的、不再那麼緊繃的微笑。雖然交談依舊不多,但那種劍拔弩張的疏離感,明顯緩和了。
陳暮遠敏銳地察覺到了她態度的細微變化。他心中那潭因她徹底冷漠而幾乎死寂的水,似乎被投入了一顆小小的石子,重新泛起了希望的漣漪。但他依舊克制著,不敢貿然靠近,生怕再次驚擾了她。他只是更頻繁地出現在她能看到的角落,用一種更溫和、更不帶壓力的方式,維持著存在感。
兩人之間,那凍結的關係,終於出現了一絲融化的跡象。然而,他們都沒想到,生活的戲劇性遠超他們的預料。一場更直接、更狼狽的危機,正在沈知晴的合租公寓裡悄然醞釀,即將成為打破所有平衡的最後一擊。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