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则家算是村里挺热闹的一处,他请了一位说书先生,每日两晌各有两个时辰说书,要是听的和说的都来了兴致,大可在花钱的时辰之外不要钱地再来上几段,反正屈则提供地方。
屈则家里有一个挺大的前院,方便村里有人来听书时有地方坐。
有小孩爬树闹腾的,骑在枝杈上听个声儿,除了留出院门到屋门中间的一条石子路外,其余地方都放满了长凳、木桩和大石头,凑着院景摆设,人们都会各自挑了舒坦地儿,再捎来几包瓜子花生磕着。
屋门一侧砌了个石台,说书先生就在这台上,纵横言语、大开大阖间讲尽名将英豪、猎奇异事与生死相许,听得下面的人时哭时笑,疯魔了一般,这也是评书的乐趣。
屈则在说书台旁边是摆了一个木板的,上面有他题的“旧家闲话”四字,听书的人不懂,开始时常问他什么意思。
他说这是书屋的名字,是看书的地方。
那人就同他说,村里人大多像他一样,书屋还知道个大概,再复杂就搞不明白了。
屈则又添了块板子,写了“书屋”二字,一左一右地摆在门两侧。于是村里的通常叫法就是“屈先生”的“说书台”和“书屋”。
---------------
房屋临着竹林,是他当时特意连着买下来的,将大片竹林作为后院。竹林外围修有高墙,连接着院墙,想进竹林,得走屋门,屋里二层有个楼梯通下竹林。
不过也有人翻墙,那就另当别论。
林中景致甚好,掩去了前边的闹腾咋呼。
竹林深处是他后来雇人建造的书屋,“旧家闲话”。
书籍种类繁杂,涉猎广泛,新旧不一,正经的不正经的,都充斥在书架间。一小半是他当年看过的,就直接摆了上去,大部分还都是他离开京城时特意购置的,装了好几大箱,一路雇车运着,“拖家带口”。
书中自有真章,何时得以窥见?
书屋地基筑得高,几层台阶上去,屋有两层。
上层竹窗镂空,窗里挂有帘子,一般都是扎起来的,风吹进来,不至闷热。上层空间很大,横梁极高,书架也建得高且坚固,旁边靠着木梯,书味浓郁,但不显得逼仄。
下层东西南北都修有门,大门敞开时,穿堂风一吹,凉意透体舒适。除此之外,下层还摆有一些矮桌和垫子,在上层拿了书后可以下来慢慢看。
也有些小孩来这儿看连环画,在几张桌子上堆满了用草折的小玩意儿,看一会儿,斗一会儿。
屈则闲了,也会坐在台阶上,给半大的小孩儿讲书里的故事,再添上一些自己的见闻。
村里人很感谢屈则,有采药的和手巧的一起送了他十几个药囊,精致可爱,清心凝神,屈则将它们挂在房檐下,药材的气味与竹叶的清香混合,极好闻。
平日里屈则有什么需要修缮的房屋家具,村里人都很积极地帮他干了,也省了请人花钱。
逢年过节时,屈则会在后院的外墙上挂满灯笼,后院外是一圈空旷的石子路,钩子是先前砌进去的,一溜摆开,煞是好看。
往往村里的小孩会招呼来一大群人帮忙,越忙越乱,越乱也越热闹。
--------------
申韦丘在这里住下时,旧家闲话的说书先生已经成了村里蹭吃蹭住的常客,和村民侃成一片,相互交了祖坟下八十八丈深的底儿,底儿都快透到隔壁坟了。
申韦丘刚到此处时,四处帮人看放牲畜,以求有个可以安稳睡觉的地方。放牧之余,他则是东一家西一家地打杂干活,村里民风淳朴,村民每次给他结帐时都很大方。
申韦丘一点点攒下钱,慢慢盖着房屋。两小间屋,和几处栏圈,齐活儿后他就收拾了自己本就不多的东西搬了进去。
他从相熟的村民手里买了些牛羊和常用的工具,每日遛着弯赶着牛羊,算是暂且安定下来了。
有家后他就闲了下来,除下打眼的外貌和一身不同寻常的好功夫,申韦丘已经融入了村里人的生活日常,他将自己从一直以来的忙碌中抽离出来,不论是误打误撞到村子之前,还是没搭起房子的时候。
日出前练武,日落后闲读。其余时间混入赶羊大军,四处溜达,等待消息。
----------------
归家途中有一片墟落,断壁残垣,横亘荒野。那周围的草倒是肥美丰茂,经常有人家驱赶牛羊到那处,让那些胃口没边儿的家伙偶尔啃个痛快。
申韦丘骑过快马,重甲在身,来去挟势,快意刀枪。
现在放着牛羊,驱赶一大群,他陪着它们漫山遍野地晃荡,鞋面沾染上草叶露珠,鞋底积压了走过的土壤。
他看着附近坍塌的断壁,和上面又覆的一层新草,不时听着空气中飘来的笛音和吆喝,安宁闲适,不像他待过的边关。
偶尔嫌羊群走得慢,他也会想起以前骑过的马,不知以后,是驾马而归,还是驱羊而返,毕竟也是花钱买来养过一段时间的小东西们,想到这儿,他乐了。
倒是他那匹马,不知道是不是还独自踢踏着哪处的野草,溜达回去了没,是马还人无踪,还是人马俱未还。
骏马名将,令人心折。
人们心神驰往于他们的战场英姿、决胜千里,也常常会心痛惋惜于其短命惨死不见白头。
戎马不如归马逸【1】,何时无战天下平。
---------------
申韦丘当时打听村里的一众大小事情时,就曾听闻这个说书的地方,当时只作新奇,想着大约摸是哪儿来的有钱人,陶冶情操的方式倒是别具一格。
当时给他说这事儿的人就喜欢听评书,也就没提屈则院后边的旧家闲话。
转悠到说书先生那儿,他才知道还有个旧家闲话,主人不知去处,满院宾客倒是皆尽欢。
他从两个激烈对喷唾沫星的老大哥口中滤出有用的消息,遂走进门往二层去。
屋里只有个矮木架子,随意地放了些书,书皮已有些泛旧。二层窗户边倒是展开了张席子,上面铺了一层厚实的被褥,看上去就适合打滚儿小憩。
下了楼梯,虽然还能听见前面的嘈杂人声,但眼前景致令人不禁喟叹,胸中清爽,脚步轻快。
青砖延伸,竹林簌簌。
放眼望去,全是拔节的竹竿和青翠的竹叶,顺着路走,申韦丘发现这后院别有妙趣。
小路分叉交汇,假山怪石嶙峋,还有些圈了篱笆种上各色花草的地方,一小块一小块,等着让人眼前亮了又亮。走在其中,一点也不因路长而觉得单调乏味,显然主人家心思巧卓,将院景布置得极好。
“好去处。”申韦丘想道。
-----------------
“你怎么想到来这儿开书屋的?”申韦丘后来提起。
屈则笑道,眸中神色莫辨:“买花载酒长安市,又争似、家山见桃李【2】。且归。”
隔了会儿,屈则又看着申韦丘补了句:“你也不像这儿的人。”
不过这儿并不是屈则家乡,是他回途经过,一些缘由,遂在此地停了脚。他只想离开,不择去处,回到家乡心绪也难平,不如随遇。
“此地甚好,然并非吾乡。”
申韦丘赞叹竹林雅致,末却又不经意缀了句。
属于他的地方,有盔甲相撞,刀戟长鸣,战马嘶吼和兄弟意气。早晚他要回去。
两人一为疏解心绪,一是情非得已,都有些困境待解,因缘际会,恰巧也都在这个村子落了脚。
---------------
屈则练习书法时,经常会写到一句话,反反复复,不倦不改:“待把旧家风景,写成闲话。【3】”
桌上堆叠的纸张大都填满了此句,楷书端方,篆书瘦劲均匀,草书连绵狂放,行书流畅如行云。
有时字迹重叠,墨迹一层覆着一层,已经辨不清字迹原先的模样。好像写的人并不在意视觉效果好看与否,只是在通过一遍遍地重复书写,想着什么缠扰许久的事情。
屈则放不下。
----------------
某一节日,人群拥挤,小街灯火映照,热闹非凡,各门各户里就没有能待得住的人。
小孩们是惯爱热闹、平白也要生出是非欢乐的性子,何况此情此景美极乐极,身体里的搞事分子更是蠢蠢欲动,逮住良辰美景就要混做一团、大展拳脚。
孩子们拿着屈则的灯笼在林子里到处乱窜到处挂,高低尽是红,倒打破了竹林的清雅之色,活像要办什么大喜事。
大小孩童一挂了事,迅速窜往下一个搞事地点。
屈则担心灯笼里的蜡烛,就跟在小孩儿后边收拾,等他们玩够了,就将灯笼重新移至墙外,等晚上睡觉前再一一收回。
前院人多,闹成一团,不仅说书先生,但凡认字儿的,都要闹着上台讲几句评书助助兴。
申韦丘已经挤了一路,这时想寻个清净。他身手利索,翻墙进了后院,打算去书屋二层看闲书待一会儿,今天星星也挺亮的,不像昨天拦片儿云遮着不给看,像是也知道今天要过节,来凑个热闹。
走着,就看见竹林不同往日,总有红影围绕,他寻着一处红光凑到近处,才知是红灯笼,稀奇了,屈则不是一直都把它们挂在外墙的?
申韦丘静立时,除了竹叶簌簌声,还听到了衣料摩擦的细碎声响和鞋底踩在青砖上的声音,不疾不缓,倒像是那人的脚步声。
他寻声走了过去,绕过遮挡视线的的某一处竹林,就碰到了屈则,屈则手里提着个灯笼,正迎面走近,申韦丘一问,又是那群上房揭瓦的兔崽子干的好事。
他便帮着收拾了,之后,两人上到书屋二层。
屈则招招手,对申韦丘指着一面墙上的木板。木板是一层层平放着钉在墙上的,就像书架的横板一样,很窄,旁边的两列木板平放有书,书的一小部分悬空,但是可以稳住。
四面墙的木板都放有书,只有这一列是空的。
屈则足尖轻点木板,一层层跃上,弯腰立在最后一块木板上,朝一处与四周无异的墙壁拍去,那块墙壁竟方方正正地被暴力向外掀开,刚刚好够一个成年人钻出。
申韦丘讶异。
屋外清亮的月光照进屈则眼里,似鲜少露头儿的狡黠,让屈则一下失了平日的稳重气质。
申韦丘跟上去,看见屈则正扒着外面的墙壁和房檐爬,奋力蹬上了房顶,他也照着做了,没问为什么。
两人没用轻功,就像爬房揭瓦的小孩儿一样,费扒拉劲儿地硬爬上来,躺在屋顶看星星看弯月。
“你刚拍到那块墙壁之前怎么不用爬的啊?不也应该蹬着墙像个猴子似的往上蹭吗?”申韦丘咧了嘴角,语气很是正经地问。
屈则无奈,扭开了脸:“我忘了。其实我是打算扔个绳索挂到横梁上,再拽着绳子爬上来的。”
“你确定不是因为刚开始你不好意思,觉得很傻很愣?屈则你肯定?”申韦丘难得揪住屈则的小尾巴,不肯轻易放过他。
“其实……后边儿也很傻。”屈则转头看他,维持一副正经脸又说:“你就更傻了,申大傻猴子。”
申韦丘被呛了下。
夜风拂过竹叶尖。
“还要继续喂蚊子吗?”
“……不了,下去弄点儿酒喝吧。”
好歹过节呢,无酒不欢啊。
【1】(唐)杜甫《白帝》
【2】(北宋)欧阳修《青玉案》
【3】(宋)蒋捷《女冠子-元夕》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0章 十九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