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集:
腊八前几日,宫里的御膳房就开始备杂粮。三公主给皇帝请安时,见太监们正往暖阁搬红豆、绿豆、莲子,花花绿绿堆了半桌,忽然想起萧夜安说过,他祖母熬的腊八粥“要慢火炖三个时辰,米香混着枣甜,能暖透一整个冬天”。
“父皇,”她指着那堆杂粮,“儿臣想学熬腊八粥。听说萧夜安会他祖母的秘方,熬出来的粥比御膳房的还香。儿臣想去学学,回来熬给您喝,也算……借粥香给您添福寿。”皇帝放下茶盏,笑睨她:“你前几日还说熬粥费力气,今日怎么转性了?”三公主凑过去,帮皇帝拨了拨炭炉:“儿臣是想,腊八喝粥图个‘圆满’,自己亲手熬的,才更有诚意嘛。皇兄说,他祖母熬粥时,总要念叨‘粥里有五谷,碗里有团圆’,儿臣想听听这说法。”
皇帝瞧着她认真的模样,提笔写了手谕:“准了。让御膳房把杂粮备好,让萧夜安好好教你。记住,莫要烫着手,熬完就回来,朕等着喝你的粥。”
三公主接过手谕,几乎是跑着往萧府去的,廊下的铜铃被她带起的风撞得叮当响,像在为她伴奏。萧夜安正在书房整理医书,见她闯进来,书签从书页间滑落,像他骤然乱了的心跳。“皇妹怎么来了?”他捡起书签,目光落在她手里的手谕上。
三公主把皇帝的话复述一遍,晃了晃手谕:“皇兄,父皇有旨,你可得好好教我。”萧夜安望着她被风吹红的鼻尖,忽然想起祖母熬粥时的样子——银发沾着蒸汽,手里搅着粥勺,说“五谷要慢慢煮,情意要慢慢熬,才能熬出暖人心的滋味”。那时只当是老人口头禅,如今望着眼前人,竟觉得这粥香里,藏着比医书更动人的学问。
萧府的厨房早就支起了砂锅,御膳房的杂粮堆在案上,红豆、绿豆、莲子、桂圆……像撒了一桌的宝石。萧夜安系上围裙,教她先淘米,“米要淘三遍,去了杂质才香”。三公主学着他的样子,指尖浸在冷水里,萧夜安忽然握住她的手:“水凉,我来。”他的掌心温热,裹着她的指尖,冷水仿佛都变暖了。
米下锅时,萧夜安让她往砂锅里添水,“水要没过米一寸,火要小火慢炖”。三公主刚提起水壶,水就洒了出来,溅在萧夜安手背上,他“嘶”了一声,却先问:“皇妹烫到没有?”三公主慌忙去看,他手背上红了一片,她伸手想吹,指尖刚触到皮肤,两人同时缩回,却又忍不住再靠近些,目光撞在一起,厨房里的蒸汽模糊了彼此的脸,像藏不住的心意。
三个时辰里,两人守着砂锅,时不时搅一搅。萧夜安讲起祖母的故事,说她年轻时总在腊八给街坊送粥,“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三公主说起宫里的趣事,说去年腊八,她把粥洒在了皇兄的奏折上,害他重抄了三遍。笑声混着粥香,在厨房里漫开,像熬了一锅甜甜的蜜。
粥熬好时,天色已暗。砂锅揭开的瞬间,香气扑了满脸,红豆糯、莲子软、桂圆甜,稠得能挂住勺。三公主盛了一碗,递到萧夜安面前:“皇兄尝尝,像不像你祖母熬的?”萧夜安接过,舀了一勺,暖意从舌尖漫到心底,忽然觉得,这粥里的甜,不止来自桂圆,更来自身边的人。
回宫时,三公主提着食盒,里面装着她和萧夜安熬的粥。给皇帝请安时,她献宝似的打开:“父皇快尝尝,这是儿臣和皇兄一起熬的,放了您爱吃的莲子呢。”皇帝舀了一勺,眯着眼品:“嗯,是比御厨的香,多了份……烟火气。”
三公主望着皇帝嘴角的笑意,忽然明白,他说的“烟火气”,其实是“人情味”。这腊八的粥,熬的哪里是五谷,分明是慢慢滋长的情意——从淘米时的掌心相触,到搅粥时的目光交汇,再到分食时的那句“好吃”,每一口都藏着“团圆”的盼头。
夜里,三公主捧着空碗,鼻尖还留着粥香。她想起萧夜安手背上的红痕,想起他讲祖母故事时的温柔,忽然觉得,这寒冬的暖,不止来自炭火,更来自那个陪她熬粥的人。往后的每一个腊八,她都想和他一起,守着砂锅,慢慢熬,慢慢等,把日子熬得像这粥一样,稠稠的,甜甜的,暖到心坎里。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