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脚下的风雪初歇,天地间只剩一片苍茫。玄色的镇北军大营连绵数十里,如蛰伏的巨兽盘踞在阴山南麓与长城之间,营帐上的积雪未消,在微弱天光下泛着冷冽的银辉。三十万将士卸甲未久,铠甲缝隙间的霜粒顺着甲片滑落,在地面凝成薄冰,空气中弥漫着铁与雪交织的凛冽气息。长城的砖石在风雪中沉默矗立,昔日抵御匈奴的雄关,如今已被镇北军撕开一道缺口,玄色战旗从缺口处舒展,直指东方,如一条苏醒的巨龙,欲破云而出。
高台之上,林燕扶剑而立。玄铁长剑的剑柄被掌心汗渍浸得温润,剑鞘上的玄龙纹饰在风雪中若隐若现,鳞片仿佛要挣脱束缚。他一身玄色战甲,肩甲上的兽首衔着猩红披风,披风被寒风猎猎吹动,扫过脚下冰面,发出细碎声响。三年镇守长城的岁月,北疆风雪磨去了他眉宇间的青涩,却让那双眼睛愈发锐利,如鹰隼般扫过台下肃立的四路义军首领,以及他们身后黑压压的将士。
陈胜、吴广、项梁、刘邦依次上前,四人皆着战时劲装,脸上刻着风霜与坚毅。陈胜手持粗制长剑,剑身无华却泛着久经沙场的寒光;吴广腰悬弯刀,身形魁梧,眉宇间满是悍勇;项梁身披玄色披风,手握家传宝剑,目光如炬,自带威慑;刘邦身着素色短打,腰间挎着青铜剑,神色平和却暗藏锋芒。
高台中央摆着一尊陶制酒坛,盛满烈酒,旁置四柄短刃。林燕抬手取刃,寒光闪过,掌心被划破,鲜血滴入酒坛,溅起细微涟漪。“割掌为盟,歃血为誓!”他的声音低沉有力,穿透寒风,传遍高台上下。
陈胜、吴广、项梁、刘邦紧随其后,各执短刃划破掌心,四股鲜血汇入酒坛,与烈酒交融成暗红。林燕提起酒坛,将血酒分注五个陶碗,一一递到四人手中,最后端起自己那碗。
五人并肩而立,高举陶碗,面向八十万联军将士,齐声高呼:“玄龙抬头,天下靖难!”
呐喊声震彻云霄,卷起地上积雪,如怒涛般扩散。将士们纷纷举器回应,戈矛如林,刀剑如霜,呼声此起彼伏,似要震碎长城内外的冰雪。玄龙旗与义军赤帜在风中交相辉映,遮天蔽日,将天空染成红黑交织的壮阔景象。
盟约既定,诸部合兵五十万,号“靖难联军”。林燕放下陶碗,目光扫过诸将,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传我将令!”
将士们瞬间肃静,目光齐聚高台。
“项梁部为左翼,率五万将士沿太行山东进,扫清沿途郡县,掩护联军侧翼!”林燕看向项梁,语气坚定。
项梁单膝跪地:“末将领命!”声音铿锵。
“刘邦部为右翼,率五万将士取道南阳,安抚百姓,收拢散兵,稳固后方,保障粮草通道!”林燕转向刘邦,眼中带着期许。
刘邦躬身领命:“末将遵令,定不负所托!”
“陈胜部为中军先锋,率十万将士直取代郡,打开东进通道,速战速决!”林燕看向陈胜,语气凝重。
陈胜高声应道:“末将愿为先锋,踏平代郡,迎请公子扶苏!”
“吴广部督粮,率三万将士统筹粮草,沿漳水转运,若有差池,军法处置!”林燕声音严厉,粮草乃行军之本。
吴广单膝跪地:“末将定保粮草无虞!”
“镇北军铁骑为后阵,蒙恬将军副之,率二十万铁骑千里奔袭,直捣咸阳,清君侧,靖国难!”林燕最后下令,目光落在身旁的蒙恬身上。
蒙恬一身黑色重甲,须发皆白却精神矍铄,上前与林燕并肩:“末将与二十万铁骑,唯将军马首是瞻!”
军令传下,联军整兵备马,营地中号角、马蹄、兵器碰撞声交织,奏响出征乐章。扶苏立于高台一侧,素色长袍映着雪光,腰间玉佩叮咚,面容清俊,眼神中忧虑与坚定交织,望着整装待发的将士,默念:“父皇,儿臣定除奸佞,还大秦清明,还百姓安宁。”
正月,联军东出。寒风料峭,却挡不住满腔热血。第一城代郡,长城缺口处的守军多为扶苏旧部,早已不满胡亥暴政。玄龙旗现身城外,守将当即开城迎降,将士列队跪迎,百姓涌上街头箪食壶浆,孩子们举着花环追随军队,喊着“天下太平”。
第二城雁门,曾是蒙恬镇守之地,守军皆为其旧部。望见联军旗帜与蒙恬身影,守将登城遥望,随即下令开城,率部望旗而拜。蒙恬入城与旧部相见,感慨万千,将士们纷纷请缨,愿随其靖难。
第三城太原,守将为赵高心腹,拒不投降。联军围城三日,镇北军铁骑奋勇攻城,云梯林立,城墙上刀光剑影,血肉横飞。最终城破,守将见大势已去,拔剑自刎。太原百姓不堪压迫,跪迎联军,高呼“林将军万年,公子扶苏万年”。
第四城井陉,地势险要,守军凭天险顽抗。林燕决意夜袭,深夜率铁骑渡井陉河,绕至守军后方。凌晨突袭,铁骑如潮涌入营地,守军毫无防备,乱作一团,联军一鼓而下,打通东进咽喉。
第五城邯郸,赵国旧都,百姓久怨秦暴政。联军抵达时,百姓自发开城,跪迎扶苏,泣呼“公子万年”。扶苏翻身下马,扶起年迈老者,温声道:“父老乡亲,扶苏回来了,定当为大家做主。”
第六城邺城,守将顽固抵抗。项梁身先士卒,攀上城墙与守将激战,数十回合后一剑斩其头颅,鲜血溅红玄龙旗。守军见主将战死,军心大乱,纷纷投降。
第七城朝歌,殷商故都。刘邦率军抵达后,不急于攻城,先派人宣读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百姓拥护,守军献城。刘邦入城后安抚百姓,整顿军纪,秋毫无犯,民心归附。
第八城荥阳,大秦重要粮仓,守军囤粮坚守。吴广与陈胜汇合,夜袭粮道,点燃粮草,火光冲天。守军见状溃散,联军趁机攻城,缴获大量粮草,保障了后续补给。
第九城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守军凭天险顽抗,联军数次攻城未果。林燕令铁骑撞关,二十万铁骑推着撞城锤猛冲,城门在重击下开裂,最终被撞破,联军蜂拥而入。
第十城潼关,咸阳最后屏障。联军抵达时,大雪复至,风雪怒号。扶苏登城楼望咸阳,泪洒雪原。林燕持剑立于其身侧,诸将齐跪城楼,面向咸阳方向。
“玄龙东进,清君侧,靖国难,永不班师,永不低头!”林燕高举长剑,高声呼喊。
“玄龙东进,清君侧,靖国难,永不班师,永不低头!”扶苏擦干泪水,捧血酒呼应。
“玄龙东进,清君侧,靖国难,永不班师,永不低头!”八十万将士齐声高呼,声震寰宇。
雪被热血融化,又迅速结冰,将誓言冻在关城之上,如一条永不解冻的龙,盘踞在咸阳郊外。
捷报如星火般飞传,咸阳震动。胡亥在宫中仓皇失措,赵高惊恐万分,百官连夜出逃,宫门紧闭。十二尊金人巍然立于咸阳宫前,昔日象征帝国威严的巨像,如今只能沉默守望,守不住崩塌的大秦。
潼关之巅,风雪未歇。林燕收剑入鞘,望向咸阳方向,目光深邃,声音轻得只有自己听见:“我们被锁在历史里,但历史,也被我们锁在潼关里。”
此时的百越之地,南越军大营正沐浴在南疆的暖阳中。营中将士们操练正酣,戈矛碰撞声、呐喊声此起彼伏,与北疆的风雪形成鲜明对比。中军帐内,黎川与王翦正对坐议事,案上摊着南海舆图,朱砂标记的防线清晰可见。
“近日蛮夷部落异动频繁,需再加派巡骑,严防他们趁虚而入。”王翦捋着花白胡须,指着舆图上的桂林郡边境说道。
黎川点头附和:“老将军所言极是,我已令轻骑加强巡查,再募山民为导,应该能守住防线。”他话音刚落,帐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斥候掀帘而入,虽神色急切却不见慌张,单膝跪地拱手道:“将军!北方急报,镇北军靖难大捷!”
黎川与王翦对视一眼,眼中皆闪过一丝了然,随即凝神静待下文。“详细道来!”黎川沉声道,指尖不自觉地攥紧了案上的舆图边角。
“镇北军三十万将士破长城东进,与陈胜、吴广、项梁、刘邦诸部结盟,以扶苏公子为号,一路势如破竹!”斥候语速极快,声音里带着难掩的振奋,“代郡守军闻公子名号,开城迎降;雁门蒙将军旧部望旗而拜;太原守将不降自刎,军民箪食壶浆相迎;井陉夜袭、邯郸泣迎、邺城力克、朝歌归心、荥阳粮破、函谷撞开,如今已连下十城,攻占潼关,直逼咸阳!”
“潼关已破?”王翦抚须的手微微一顿,眼中闪过赞许与惊叹。他早已知晓镇北军奉天靖难之举,却未料进展如此迅猛,短短时日便兵临咸阳门户,这份战力与气魄,不愧是大秦精锐。
黎川长舒一口气,手中的狼毫笔稳稳落下,在舆图上潼关的位置重重一点。他与林燕相知多年,深知其谋略与镇北军的骁勇,却也为这般势如破竹的攻势心惊——靖难之路多艰,能如此顺遂,既是天意民心,更是将士们浴血奋战的结果。“扶苏为号,民心所向,自然无往不利。”他低声道,眼中满是欣慰。
帐内短暂的沉寂被帐外操练的呐喊声衬得愈发清晰,王翦起身踱步,目光落在北方的方向,沉声道:“镇北军骁勇,蒙恬用兵如神,林燕年轻有为,再加上各路义军响应,咸阳已是指日可下。胡亥赵高倒行逆施,这大秦的气数,终究是尽了。”
“报——”又一名斥候快步闯入,脸上带着振奋之色,“咸阳急报!胡亥仓皇失措,赵高闭门不出,百官连夜出逃,潼关之上,联军立誓‘玄龙东进,清君侧,靖国难,至死方休,永不低头’,誓言已刻于关城之上!”
“至死方休……”黎川默念着这四字,眼中闪过坚定。林燕他们这是铁了心要扫清奸佞,还天下一个太平,这份决心,足以撼动天地。
王翦颔首道:“好一个至死方休!林燕这孩子,果然没让人失望。如今北方大局已定,我等更要守住百越,绝不能让蛮夷趁虚而入,坏了镇北军的靖难大业。”
消息如风般传遍南越军大营,将士们纷纷停下操练,脸上没有丝毫迷茫,反倒满是振奋与激昂。“镇北军大捷!连下十城直逼咸阳了!”“扶苏公子要归位,天下要太平了!”“咱们守好南疆,不让镇北军分心,便是大功一件!”
将士们交头接耳,话语间满是期待。他们早已知晓镇北军靖难之举,心中早已盼着北方能早日平定,如今捷报传来,所有的担忧都化作了坚定的信念。有人握紧了手中的武器,眼中燃起斗志;有人望向北方,默默为镇北军将士祈福;还有人高声呼喊,愿与镇北军南北呼应,共护华夏。
军营中弥漫着昂扬的气息,那份因北方战乱而起的一丝忐忑,彻底被捷报带来的振奋所取代。所有人都明白,北方靖难大捷,他们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唯有守住百越,才能让镇北军无后顾之忧,专心平定咸阳,迎来真正的天下太平。
黎川走到帐外,阳光洒在他的青色战袍上,泛着温暖的光泽。他望向北方天际,心中默念:“林燕,你在北方靖难,我在南方守边,南北同心,华夏必安。”手中的长剑剑柄被握得温热,守土护民的信念愈发坚定。
王翦也随之走出营帐,望着麾下士气高昂的将士们,高声道:“将士们!镇北军靖难大捷,直逼咸阳,天下太平指日可待!但我等不可懈怠,蛮夷仍在觊觎南疆,我等的职责,便是守住这华夏南门,让北方将士无后顾之忧,让南疆百姓安居乐业!”
“守好百越!护我华夏!”将士们齐声高呼,声音震彻云霄,与北方潼关的誓言遥相呼应。
阳光洒满南越军大营,玄色战旗在风中猎猎作响,与南疆的青山绿水相映成景。北方玄龙东进,靖难正酣;南方南越坚守,护土一方。两条战线,虽相隔千山万水,却怀着同样的信念,共同守护着这片华夏大地,静待着天下一统、国泰民安的那一天。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