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历史 > 重生之循郡王 > 第34章 风起青萍

第34章 风起青萍

时间悄然滑入乾隆十八年。永璋十八岁了,身形愈发挺拔,眉宇间的青涩几乎褪尽,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静的威仪与偶尔掠过的、不符合年龄的深思。他在兵部的“见习”地位逐渐稳固,提出的建议往往能切中要害,却又谨守本分,赢得了包括李侍尧在内不少务实官员的私下认可。皇帝对他愈发倚重,虽未给予显爵要职,但允许他预阅的文书范围逐渐扩大,偶尔甚至会询问他对某些中级军官任免的看法。

这一切,都发生在阳光之下,是他凭借自身努力和(部分来自隐秘渠道的)才智获得的进展。

然而,在他的影子深处,另一条线也在悄然收紧。

舒妃的布局,经过数月耐心而精准的渗透,开始显现出最初的效果。它并非戏剧性的爆发,而是一系列细微、却足以改变走向的扰动。

首先是令嫔身边的那位掌事太监。在内务府无形的“关照”和赌债的双重压力下,他愈发焦躁。终于,在一次为令嫔领取份例时,他试图利用职务之便,将一批稍次等的衣料混入上等料中,意图偷梁换柱,换取差价偿还部分债务。这本是宫中底层太监常用的伎俩,以往或许能蒙混过关。

但这一次,却被一位“恰好”路过的、皇后宫中的管事嬷嬷“无意间”发现了。嬷嬷并未声张,只是“好心”提醒了内务府负责发放的官员。事情被按了下来,未公开处理,但一份关于此太监“行事不谨、心有贪念”的隐秘报告,却通过内务府的渠道,悄然呈送到了皇后那拉氏的案头。

皇后本就因舒妃之前的暗示而对令嫔这边格外留意,看到报告,心中冷笑,更加坐实了“令嫔御下不严、身边人或有手脚不干净”的印象。她并未直接处罚令嫔,却在下一次分配宫人时,以“令嫔处事务清简”为由,将她宫中原有的两个机灵小太监调往别处,补了两个看似老实木讷的新人。这是一种无声的警告和削弱。

几乎与此同时,一份来自都察院的、看似例行公事的奏报,提到了某地一桩不大的官员贪墨案。案卷末尾,轻描淡写地提及了一句案犯为求减刑,曾试图攀咬京中某位“魏姓远亲”,但查无实据,已予以驳斥。

这句话,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在有心人(尤其是本就关注此事的皇后)眼中,荡起了涟漪。“魏姓远亲”?虽查无实据,但足以让人产生联想。皇后立刻暗中吩咐下去,细查令嫔魏氏家族所有在朝为官或与官场有牵连的远亲旁支,无论官职大小。

这些调查本身,就是一种压力。一些与魏家沾亲带故的低级官员,忽然发现自己的考绩被查得更严,以往的些微小过失被重新翻出,升迁之路变得莫名坎坷。他们甚至不知道这股寒意从何而来。

这些变化,如同蝴蝶扇动的翅膀,暂时还未引起风暴中心的注意。令嫔魏氏或许隐约感觉到身边不如以往顺遂,皇帝来的次数似乎也比往常少了一点点(或许是因为朝务繁忙,或许是因为皇后偶尔“无意间”提及令嫔“近日似乎精神稍乏,恐伺候圣驾不周”),但她并未意识到一张无形的网正在缓缓收拢。她依旧温婉恭顺,努力维持着圣心。

永璋通过一些极其隐秘的渠道,隐约感知到了这些变化。他对舒妃翻云覆雨却又无声无息的手段感到震惊乃至恐惧。她果然在“勤除莠草,沃土固本”,而且做得如此干净利落,几乎不留痕迹。

他心中那点因为利用权力暗算他人的卑劣感,在这种高超的技艺面前,竟变得有些模糊,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冰冷的庆幸——庆幸自己与她站在一边,而非对立面。

然而,就在永璋逐渐适应这种光明与黑暗并行的节奏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断了一切。

西北刚平定不久的准噶尔旧地,再次传来警报!

并非大规模叛乱,而是几支原本已归降的首领,因对清廷安排的驻防将领和赋税政策不满,暗中勾结,突然发动袭击,攻陷了两座小城,杀了数十名驻军和官员!

消息传回京城,朝野震动!

乾隆皇帝勃然大怒!刚刚平定的地方竟又生乱子,这无异于打他的脸!他严词斥责兵部和军机处办事不力,未能做好善后安抚。

紧急会议上,气氛凝重。如何迅速平息事态,防止蔓延,成了当务之急。派大军镇压?小题大做,且容易激起更强烈的反抗。只靠当地驻军?似乎又力量不足。

就在众人争论不休时,永璋的心脏却剧烈地跳动起来。一个大胆的、结合了他之前所有学习和思考的计划,在他脑中迅速成形。

他知道,这是一个巨大的风险,但也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一个跳出文书规章,真正参与到实战决策中的机遇!

他深吸一口气,在皇帝冰冷的目光扫过时,上前一步,躬身开口,声音清晰而镇定:

“皇阿玛,儿臣有一愚见……”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特种兵之力王

我,楚云飞反了!

绝世炼丹师:纨绔九小姐

我妈居然是重生的【七零】

李嘉宁的奇妙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