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这门手艺,太过简单的款式,着实卖不上多少银两。要的就是那股子巧劲儿、新意儿,然而,目前太大难度工艺品,并不适合贾环这个“新手”。
青竹若是要做编制物件,得先将其阴干,再劈篾加工。贾环先用柴刀,把竹片切成粗篾,这样好阴干,放置个两天,便可以制作了。
石头很快就将碎棉布取来,还带了伤药,他简单给贾环的手上了药,又用棉布条简单包扎了手上的伤口,防止手心被二次割伤,之后又继续搞着手里的竹片。
竹片越积越多,贾环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他停下来甩了甩酸痛的手腕,手心也麻的厉害,他皱了皱眉头,自言自语道:“这柴刀实在不趁手,回头得去买些合适的工具才行。”
石头见状,赶忙凑过来,一边给贾环扇着风,一边说道:“少爷,不如您也教教我吧,我帮您劈竹片,也能搭把手。”
贾环见他坚决要上手,便也没拦着,指着地上一堆竹片说:“那你帮我把这些竹片削薄,要三分的厚度,这样的。”说着,他递给石头一个合适的模板。
石头拿过柴刀,迟疑着不知如何下手,他学着贾环的样子握刀,可那角度却怎么也掌握不好。他本就力气大,这一刀下去,竹片“咔嚓”一声,直接被劈坏了。
贾环见此,拿过柴刀给石头示范:“刀口要斜着入,顺着纹理走。”他的声音很轻,手上的动作却不慢,刀锋在竹片上划过,带着一层薄薄的竹篾。他又示范了几次,甚至故意让刀刃划偏,削出不平的断面,“这个就不够合适了,我也不是很熟练,你慢慢做着,多试几次就会了。”
石头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开始尝试动手。头两个竹片削得还不算合适,不是厚了就是薄了,但接下来,他渐渐找到了感觉,手法也越来越熟练。
而贾环拿起一旁的竹篾在手中弯折,测试它们的韧性,好的青竹阴干之后,会更有韧性,现在这些会比较容易折断,他正好拿来做尝试。
他又低头看着地上的竹片,虽然不太齐整,但也不能浪费了。思索片刻后,他脑海中灵光一闪,便想好了要做的东西——笔筒。他记得,青山镇前往三合城的路上有一家学院,那可是附近几座城池都颇有名气的青松学院,里面学子众多,想来笔筒这类物件会有不小的市场。
最简单的笔筒,就是一截竹筒,要是上面再雕刻点吉祥话语,梅兰竹菊,应该会更好卖一些,贾环问:“石头,咱们有桐油吗?”
石头说:“厨房有点,少爷要用吗?我去给你拿。”他风风火火地跑了,再回来的时候,手里捧着个小陶罐:“少爷,您要做什么?”
贾环将竹片在地上摆出个六边形:“笔筒,我打算取名叫做**笔筒,取天地四方之意,若是做的好,比篮子值钱多了。”他边说边用细绳固定竹片的接缝处,动作看似生疏,但结构已经初具雏形。
石头看着有些奇怪的形状,“这个有些奇怪,少爷不是没做过吗?”
“所以,才更要慢慢琢磨啊,凡事都有个过程嘛。”贾环不能告诉石头,他曾经在另一个世界做了上百个这样的笔筒,就为了赚点生活费,他不是不会,而是故意不会。毕竟一个从未接触过竹编的少爷,突然变成能工巧匠未免惹人生疑。
贾环终于停下手。第一个成品歪歪扭扭,接缝处有明显的缝隙。他故意做得粗糙些,这样才符合“新手“的身份。基本形制已经出来。真正要做好一个这种拼接的笔筒,关键还得做粘合剂。他晚点问问周娘子,厨房有没有糯米。
他确定好自己要用的六个竹片,便开始打磨,将边角进行细致的打磨,这是个耐心活。
周娘子将午膳做好的时候,贾环才搞得两片合心意的竹片出来。
赵国基风尘仆仆地从后头果园归来,刚迈进院子,瞧见满地散落的竹片,不禁微微一怔,脸上满是惊讶之色,赶忙问道:“三爷,您这是折腾啥呢?”
贾环有些赧然,抿了抿唇,轻声说道:“我想着做几个笔筒,看看能不能拿去卖点钱。”
“笔筒?”赵国基一边说着,一边目光在院子里摆放的几个歪歪扭扭的竹筒上扫视着,眼中满是疑惑,问道:“少爷什么时候学会这手艺啦?”
贾环解释道:“往日闲暇时,我读了些书,偶然间看到有关制作笔筒的记载,便想着试试。这也是初次尝试,做得着实粗糙了些。”说着,他顿了顿,微微抬了抬眸子,不好意思地看向赵国基,吞吞吐吐地说道:“赵叔,这事……您可千万别和老爷说,要是老爷知道了……”
赵国基心里自然清楚,这事若被贾政知晓,定会狠狠抽贾环一顿。他看着眼前这些粗糙的制品,便只当是贾环看了些闲书,一时兴起学会的。他忍不住问道:“苟管事那边……若是三爷缺了银子,小的去寻他拿租子便是。”
贾环摇了摇头,说道:“不急。明日咱们收拾妥当,去一趟府城拜访知府。苟管事再怎么刁难,在这事上他也不敢公然推脱。”
他摩擦着手中的竹片,继续说:“田地虽是立身之本,可一年到头能有多少收成?咱们得寻个法子做点小生意,稳稳当当的才是正途。只是如今手里也没几个子儿,咱们既然出来了,总不能还回去靠着府里,没得让别人笑话爷。爷年纪虽小,但也要努力做出个一家之主的模样,养活你们。”
赵国基听了这话,心里一阵酸涩。虽说在农户人家,十三岁的小子也能撑起一个家,可他家三爷即便是个庶子,那也是正经的主子出身啊,如今却落得在这穷乡僻壤里,为那几文银子绞尽脑汁。
贾环抬眸看了他一眼,心里明白,赵国基是贾府的家奴,在贾府那样的富贵窝里待久了,心态哪能一下子就转变过来?他也没往心里去。
当晚,贾环在庄园里住下,赵国基回城里,送了一些鲜嫩的竹笋给照顾贾环的刘娘子、何掌柜,老秦大夫,之后去买了贾环要的周律那本书,带上行李搬到庄园。
青山镇是三合城下的一个小镇。三合城,之所以名三合,是因为这里是南北官道和西域通行的必经之城,由于地处要塞,集市非常热闹,来往的商旅络绎不绝。
贾环透过车窗,一队西域胡商映入他的眼帘,他们黄头发、红胡子,操着一口古怪又拗口的口音,叽里咕噜地说着什么。贾环侧耳倾听,那独特的语调让他觉得竟有点像新疆那边的口音。
贾环说:“赵叔,先去百通铺子,去寻柳掌柜。”
百通铺,乃是周允的店铺。贾环此番前来,一是想打听些事情,二是想寻个合适的铁匠,打一套雕刻用的工具。
贾环下了车,抬头望去,只见这白通铺比他想象的要大许多,竟是两间大铺面联合打通而成,甚至还有二楼。他微微睁大了眼睛,心中暗自惊叹,这可不就像现代的小超市嘛,看来这周允还挺有本事的。
里头的客人不少,货物更是琳琅满目,南来北往的都有,比青山镇的那家铺子货物要多得多,价格自然也更高一些。贾环整理了一下衣衫,走上前去,对着一位正在忙碌的中年男子喊了一声:“打扰了,阁下可是柳掌柜?小可贾环,曾与周老板相识,他曾说若是有事,来寻柳掌柜。”
柳掌柜停下手中的活计,抬起头来,打量着眼前这个穿着石青色湖绸素袍,手中拿着绸扇的小公子,暗自惊讶了一番,他微微欠身,说道:“公子是……环三爷?东家确实有传了话,环三爷请进,不知三爷今日来有何贵干?”
贾环和他打听了知府的为人,又说想要一套刻刀,柳掌柜也不问他为什么要打听知府的事情,柳掌柜给他简略说了知府的事情,在听说贾环找刻刀的时候,便说:“西城有一家,三爷也知道,东家手下有商队,也用些刀具,与那家也算相熟。稍后小的让店里的小子给三爷带路。”
贾环闻言,露出一抹笑,青山镇并没有那么精巧的刀具,他也只能来这里瞧瞧了,随即又让石头送些竹笋给柳掌柜做谢礼。
柳掌柜有些惊讶,看着石头手中的竹笋,说道:“这笋可嫩着呢。”
贾环笑着说道:“是的,昨日刚刚摘下的,我寻思着吃不完,便想着拿来瞧瞧看能不能卖掉几文钱,也好添点肉。”
柳掌柜眼睛一亮,问道:“三爷,笋子可多?”
石头在一旁抢着说道:“两大袋呢,只是有一部分是前日摘的了。”
柳掌柜当下便要去看,见货色极好,说:“三爷也不必往别处去卖了,小的全要了,按着这市价,这些嫩的,三十八文一斤,前日摘的那些三十五文,如何?您是东家朋友,小的也不诓你,去了酒楼,最好也就是三十五文。”
贾环忙说:“您怎么会诓我呢,我也怕麻烦,柳掌柜若是要,三十文就好。”
柳掌柜可不敢,回头东家问起,他免不得要吃挂落的,找人称了竹笋,从账房支了银子给贾环,还给凑了整,得了八两银子。
石头在一旁瞪圆了眼睛,嘴巴张得大大的,半天都合不拢,这么多呢!贾环笑了笑,从银子中取了几枚铜板,买了几个热气腾腾的肉包子,又给石头买了一串红彤彤的糖葫芦。石头接过糖葫芦,乐得合不拢嘴。
贾环也高兴,这可是他赚的第一笔银子呢。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