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没有直接为郑国解答,反而向郑国询问当下的分水闸技术。
扶苏已经不是去年那个三岁小娃娃了,他知道仙使讲得一些东西,是现在的世界所没有的。所以他在讲分水闸之前,还要问问现在的技术水平,相互参考融合。
郑国对这些治水之法十分了解,当下便道:“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便是建造了‘鱼嘴’样的分水闸,根据蜀地地势实现了分水。”
泾阳县和蜀郡的距离不近,但郑国也亲自去蜀郡勘察过都江堰,甚至还亲自和李冰探讨过治水的方法,从李冰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
郑国对都江堰的了解一点也不少,他顾不得礼仪,用手指在水杯里占了点水,便在桌案上给扶苏画起了细节图。
扶苏也丝毫不介意,凑过去跟郑国讨论半晌。
“都江堰确实鬼斧神工。”扶苏眼中闪动着敬佩的光芒,无论是技术还是成果,都江堰都让人惊叹。
在都江堰修建之前,巴蜀之地也是耕种宝地。但都江堰修建之后,直接让此处的粮食产量翻倍。
而且都江堰的“鱼嘴”分水闸,也解决了江水排沙分流的问题,极大程度缓解了淤堵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都江堰还是一条极佳的水运通道。无论是调运粮食,还是派兵谴将,都可以通过这几条水路,比以前要方便得多。
但很遗憾,岷江和泾水的地势不同,都江堰的经验无法用在治理泾水上。
不过扶苏也早就做好了这个心理准备,他整理了一下思路,也蘸着水杯里的水画画:“我给你讲几种分水闸怎么做。”
扶苏曾听刘邦讲过这些治水小故事,也对分水闸仔细追问许多,甚至还去少府亲手做了一些模型玩具,才算把这些东西搞懂。
而刘邦所讲得这些分水闸,自然也就是后世的治水经验,尤其是明清时期的经验。
因为明清时期的都城在北京。所以要把南方的粮食调运到北京,就得修南北贯通的水路,那就不得不多利用水闸调控水量,避免运粮船半路搁浅或拥堵。
扶苏讲得很全面,不但涉及到具体的分水闸怎么弄,还讲到如何维护、管理分水闸。不过涉及到相关律法改进的部分,扶苏就没有讲了,他打算回去和嬴政商量着来。
郑国听得眼神越来越亮,他把头上插着的笔拔下来,从怀里摸出一块木板,开始记录听到得心得。片刻后,便密密麻麻地写了一整个木板。
郑国写完后,盯着木板看了半天,最后苦恼地抓着头发。
扶苏说了半天的话,嗓子干得很。他捧着紫苑递过来的小杯子,小口小口地喝着。
见郑国又有问题,扶苏便放下小杯子问道:“修建水闸对先生来说应该不难,莫非先生在为材料而苦恼?”
郑国闻言老实地点头:“楚国用木板做过斗门水闸,不是很耐用。”
按照郑国的想法,如果能有一种结实耐用,且造价便宜的材料就好了。他想到了青铜,又想到了铁,但前者造价高,后者现在的锻造质量还不如木板。
这个问题扶苏也早就想过了,一时之间想要弄出来什么新材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以后有时间,召集各国工匠研究研究还行,但现在泾水水患已经迫在眉睫了。
扶苏摇头道:“此番修水闸,只是想暂时度过今年的泾水之患,并非长久之计。日后先生的水渠若是建成,自然可以缓解泾水之患。所以不需要那么结实耐用的分水闸,修个临时的就行。”
郑国被扶苏提醒了,他差点忘了自己正在修的水渠,一时之间感动扶苏如此看重他:“多谢长公子提醒。”
扶苏站起身,拍了拍郑国的胳膊:“如今关中土地不易耕种,望先生的水渠早日建成,利大秦之民,利天下之民。”
郑国一脸郑重道:“臣定不会辜负长公子所托!”
扶苏闻言眉眼弯弯地笑道:“我等着在咸阳为先生庆功。”
郑国不好意思地挠挠鬓角,“那臣先去研究怎么做水闸,尽量避免今年的泾水之患。”
“好。”扶苏送走了郑国以后,肩膀一垮,没了刚才的气场。
他趴在席子的靠垫上,累得一动不动,声音沙哑道:“紫苑姐姐,我嗓子难受。”
紫苑忙又给扶苏添了一杯水,被扶苏咕噜咕噜一口气就喝光了。
“婢子去给长公子熬点药汤吧。”紫苑摸了摸扶苏的喉咙处,似乎有些肿起来了。
她心疼地看着扶苏,长公子还这么小,就要操心那么多的事情,还不如笨拙一些。
扶苏也摸着自己的脖子,软软地道:“要甜一点。”
紫苑忍不住笑了出来,“婢子多加一点蜜。”
“恩!”扶苏用力点头,生怕紫苑反悔。他可都偷听到了,临行前阿父背着他嘱咐紫苑,让紫苑每天限量给他吃甜东西。
刘邦注视着扶苏转来转去的眼睛,难怪始皇帝特意嘱咐紫苑,这小扶苏离开了始皇帝的视线,直接要放飞自我了,有糖是真吃啊。
不过紫苑也不顶用,被扶苏撒个娇就糊弄住了,看样子想把半罐蜜都给扶苏放汤里。
于是刘邦嘿嘿一笑,给扶苏讲了几个小故事,关于“吃多了甜食,牙齿如何被小虫子一口一口吃掉”。听得扶苏一愣一愣,不敢再得寸进尺索要甜品了。
扶苏捂着嘴巴,转移话题道:“不知道甘罗怎么样了。”
扶苏让甘罗去其他国家买粮,也告诉甘罗可以支配嬴政的私库。但甘罗却拒绝了用秦王私库,他只拿了一点点扶苏的零花钱就出发了。
扶苏真的很担心,甘罗这么去其他国家买粮,不会被揍出来吗?
刘邦丝毫没感觉不对。他躺在桌案上,老神在在道:“甘罗最擅长空手套白狼了。”
扶苏反驳道:“是外交游说,才不是空手套白狼。”
“.....”刘邦无法反驳,小扶苏算是学到他厚脸皮的精髓了。
说话间,蒙毅急匆匆地从外面回来了,他手里还拿着一块麻布:“长公子,甘家令派人送回来几车粮食。不过车队还在路上,信使先到的。”他把麻布递给扶苏。
扶苏接过来,果然看到了甘罗写得亲笔信。他有些懵懵地道:“甘罗不是才走了一天吗?”
蒙毅顿了下,“他走得水路,应该比较快。”
扶苏张了张嘴,却说不出什么话来,这也太快了吧?走得快,收粮收得更快。
“人才啊。”刘邦机械地鼓掌,上辈子始皇帝把甘罗当吕不韦同党给弄死了,真是浪费人才啊。
甘罗在信上不仅说明了此次取粮的经过,还说起自己恐怕要过两个月再回去,他要去各国多弄一点粮食。让长公子不要替他担心,他会为长公子保住自己的命。
扶苏只好选择信任甘罗,他让蒙毅给甘罗多派了两个随身保护的卫兵。
郑国研究了整整三日,总算有了一点修建水闸的头绪。他上报给扶苏以后,得到了扶苏的批准,就在泾阳令的帮助下,开始修建临时水闸调控水势和泥沙量。
在水闸动工的第二天,一直阴沉沉的天空突然放晴。可扶苏并没有让郑国停下工程,泾水最大的汛期还要看七八月份,所以水闸工程绝对不能停下。
扶苏不让停,郑国也觉得不应该停,泾阳令就只能再增派徭役来修水闸。
扶苏去修建水闸的地方转了一圈,看见做工的服役者脸上都带着消沉,而且一个个都瘦得皮包骨头,甚至几次三番差点跌入泾水里。
他愁闷地抿着嘴巴,仙使说得小故事里,都是给这些做工的人发钱的。可在大秦,这些人是义务来服徭役,不但没有工钱,还要自己掏路费和衣食住宿费,甚至工具都得自己买。
扶苏是想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而不是给大家增加痛苦的。
但水闸也不可能不修,扶苏想了想便自掏腰包,让泾阳令多买一些肉,每天给这些徭役添一点肉吃。
泾阳令暗叹扶苏如传闻中那样仁善,也没有瞒着服徭役的平民,把这件事告诉了他们。
服役的平民没想到还有这样的好事,他们倒是没奢望能拿到什么工钱,但仅仅是天天有肉吃就足够吸引人了。他们在家都不能做到天天吃肉。
很多人都怀疑是自己听错了,可他们听说是那位研究了火炕的长公子出钱,便信了八分。
扶苏在他们眼中的可信度,比任何人都要高。
第二天他们难得卖力地干完活,终于盼来了送饭的差役。众人一窝蜂地跑过去,果然看见木桶里装着菜煮肉,肉不是特别多,但每个人也都能分到一块。
就算没分到肉,吃着沾了肉香的菜也高兴。他们狼吞虎咽地把菜都吃光了。
下午干活的时候,众人还时不时地讨论扶苏。他们说话的时候也没避人,很快穿到了泾阳县其他平民的耳朵里。
没过两天,泾阳令就发现修水闸的人多了许多,他揉着眼睛:“什么情况?”还有人主动服徭役的?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2章 第三十二章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