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清晨总是带着薄雾,城外温泉别院的暖房却早已暖意涌动。李稷承天不亮就爬起来,踩着结霜的石板路直奔主暖房,张老伯正举着油灯检查黄瓜藤,翠绿的藤蔓上挂着晶莹的露水,几枚手指长的黄瓜在灯光下泛着鲜嫩的光泽。
“怎么样?没出岔子吧?”李稷承压低声音问,生怕惊扰了这满室的生机。他今天特意穿了件宝蓝色的朝服,衬得身姿愈发挺拔,只是袖口还沾着点没洗净的泥土。
张老伯笑着点头:“放心吧李公子,昨晚暖房温度一直稳着,黄瓜又长了些,青稞也没蔫,就等陛下和百官来看了。”他指着角落里的兰花,“您瞧这兰花,今晨又开了两朵,像是知道要见贵客似的。”
李稷承凑近一看,果然见那盆吐蕃兰花又舒展了两朵紫瓣,花瓣上还凝着细小的水珠,在油灯下闪着微光。他正看得出神,身后传来脚步声,昭阳公主披着斗篷走进来,手里提着个锦盒:“都准备好了?陛下的仪仗巳时才到,还有一个时辰呢。”
“早准备妥了!”李稷承转身迎上去,眼睛一亮,“这是什么?”
“给你准备的新帕子,还有西域的香膏,擦点在手上,免得等下见陛下时指尖还沾着泥。”昭阳公主打开锦盒,里面放着绣着兰草纹样的帕子和小巧的香膏盒,“我让侍女把展示台都摆好了,每种作物都挂了木牌,写清了名称和栽种日期,画师也带着图册在暖房外候着了。”
李稷承拿起香膏往手上抹了点,一股清冽的香气散开,他嘿嘿一笑:“还是公主想得周到。对了,厨房的素斋准备好了吗?特意让他们用暖房新摘的青菜做几道菜,让陛下和百官尝尝鲜。”
“早就让人送去前厅了,有清炒菠菜、黄瓜拌木耳,还有用青稞面做的馒头。”昭阳公主帮他理了理朝服的领口,“等下见了陛下,说话别太急,也别总说些工匠才懂的术语,捡要紧的讲。”
“知道啦!”李稷承嘴上应着,眼睛却瞟向暖房外,晨光已经穿透薄雾,照得玻璃顶闪闪发亮,远处隐约传来车马轔轔声,“好像来了!我去迎迎!”
他刚跑出暖房,就见一队仪仗簇拥着明黄色的龙辇驶来,太宗穿着常服走在最前面,身后跟着长孙无忌、房玄龄等重臣,还有几位西域来的使者。李稷承连忙上前躬身行礼:“臣李稷承,恭迎陛下!”
太宗笑着扶起他:“免礼免礼,朕今日可不是来听你行礼的,是来看看你的‘冬日奇迹’。听说你这暖房里,冬天能种出夏日的菜?”
“陛下随臣来便知!”李稷承引着众人往主暖房走,刚到门口就掀起棉帘,一股湿热的暖意扑面而来,满室的绿意瞬间撞入眼帘。百官顿时发出一阵惊叹,只见暖房里的花架上摆满了各色作物:翠绿的黄瓜垂在藤蔓上,紫红的茄子藏在叶片间,嫩绿的菠菜整齐地排着,最内侧的青稞已经长到半人高,叶片在阳光下泛着油光。
“这……这真是冬日里长出来的?”一位老臣忍不住伸手碰了碰黄瓜,满脸惊奇,“老夫活了六十多年,从没见过长安的冬天有这样鲜活的青菜!”
太宗走到青稞苗前,俯身仔细查看:“这就是吐蕃的青稞?果然比咱们的麦子长得粗壮些。稷承啊,你用什么法子让它们在冬天生长的?”
李稷承指着暖房的玻璃顶和墙角的铜管:“回陛下,臣用玻璃和木头搭建暖房,让阳光能照进来却挡住寒气,再引温泉水通过铜管在暖房内循环,保持室温在十五度左右,这样作物就能在冬天生长了。侧面有通风口调节湿度,底下铺了干草防潮,还能通过小炭盆补充温度。”他拿起墙上的温度计,“陛下您看,这是臣做的温度表,能随时查看暖房温度,保证作物在最适宜的环境里生长。”
太宗接过温度表仔细端详,又听他讲解自动浇水的水车、可滑动的玻璃顶,连连点头:“好!好!你这心思用到了实处!若是这暖房能推广开来,北方百姓冬天就不愁没新鲜菜吃,粮草储备也能更充裕,这可是大功一件!”
西域使者看着满室的绿意,忍不住用生硬的汉语感叹:“大唐果然人才辈出!在我们西域,冬天连草都难长,没想到长安的暖房里竟能有如此生机,真是奇迹!”
李稷承笑着回应:“使者过奖了,臣只是借鉴了吐蕃的温泉供暖之法,又用了西域的玻璃,这暖房能成,也是各族智慧的结合。臣已经让工匠培育波斯的葡萄藤和印度的棉花籽,说不定明年冬天,暖房里还能结出葡萄呢!”
太宗听得兴致勃勃,又跟着他去看其他暖房。走到三号暖房时,见里面的番茄苗上已经结了青绿色的小果子,几位老农正在给作物松土,阳光透过玻璃洒在他们身上,竟有种春日农耕的暖意。太宗对身后的大臣们说:“你们都看到了吧?治国不仅要靠粮草兵马,也要靠这样的巧思与实干。稷承能从一盆兰花想到建暖房,再从暖房想到推广农耕,这份心值得嘉奖!”
长孙无忌上前一步:“陛下所言极是,臣以为可在各地推广暖房之法,尤其是北方苦寒之地,若能建暖房种植作物,可大大缓解冬春粮草短缺之困。工部可出面编撰暖房建造图谱,发放给各州府,让百姓都能学此法。”
“准奏!”太宗当即拍板,“就命李稷承牵头,工部协助,编撰暖房图谱。所需玻璃、铜管,皆由国库拨付,务必让这暖房之法惠及天下百姓!”
李稷承连忙躬身领旨:“臣定不辱使命!”阳光透过玻璃照在他脸上,映得他眼里的光芒格外明亮,既有领旨的郑重,又有梦想成真的雀跃。
昭阳公主站在暖房门口看着这一幕,见他转身时朝自己投来一个兴奋的眼神,忍不住弯起嘴角。晨光穿过他的肩头落在她身上,带着暖房的温度,竟比冬日的阳光还要暖几分。
视察持续了整整一个上午,太宗和百官在暖房里品尝了新摘的青菜,翻看了画师记录的作物生长图册,还兴致勃勃地听老农讲解暖房种植的诀窍。临走时,太宗特意把李稷承叫到身边:“年后朕要在御花园也建几座暖房,你亲自来督工,朕要让宫里的人也尝尝冬日鲜菜的滋味。”
“臣遵旨!”李稷承用力点头,看着太宗的仪仗远去,才长长舒了口气,紧绷的肩膀终于放松下来。
昭阳公主走过来,递上帕子:“这下放心了吧?陛下和百官都赞不绝口呢。张老伯说刚才你讲解暖房原理时,眼睛亮得像星星。”
“那是!”李稷承接过帕子擦了擦汗,得意地扬起下巴,“也不看是谁的主意!对了,咱们的暖房计划能推广到全国了!以后北方的冬天也能种青菜,吐蕃的青稞说不定能在长安大面积种植,棉花要是试种成功,百姓冬天就不用挨冻了……”他越说越激动,拉着昭阳公主在暖房外的石板路上边走边说,仿佛已经看到了来年的丰收景象。
夕阳西下时,工匠们在暖房外挂起了红灯笼,庆祝今日的成功。李稷承让人搬来酒坛,和工匠、老农们一起举杯,暖房的玻璃顶在暮色中反射着灯笼的红光,与远处的温泉水汽交织成一片温暖的光晕。
昭阳公主看着李稷承和众人谈笑风生的样子,忽然觉得这个冬天格外有意义。从最初为兰花建的小小暖房,到如今惠及天下的暖房计划;从他蹲在庭院里钉玻璃的慌张,到今日在百官面前讲解的从容,这个曾经让她觉得“不务正业”的驸马,正用他的热爱与坚持,让看似不可能的梦想一点点长成现实。
李稷承忽然举着酒杯走过来,眼里闪着醉意的光:“公主,你看这暖房的光,像不像你初嫁来时,我给你做的那盏琉璃灯?”
昭阳公主仰头望去,暖房的玻璃顶在灯笼映照下泛着柔和的红光,确实像极了那盏曾放在她妆台上的琉璃灯。她接过酒杯轻轻抿了一口,酒液温热,带着暖意流进心里:“像,而且这暖房的光,比琉璃灯更亮,能照亮更远的地方。”
李稷承嘿嘿一笑,忽然指着最东侧的暖房:“对了!忘了告诉你,工匠刚在那边的暖房搭了鸡窝,母鸡今天下了第一个蛋!明天早上给你煮鸡蛋吃!”
昭阳公主看着他孩童般雀跃的样子,忍不住笑出声。晚风带着温泉的暖意拂过,暖房里的作物在夜色中静静生长,远处的长安城灯火渐起,与暖房的灯笼遥相呼应。她忽然明白,最好的时光从来不是静止的安稳,而是像这暖房里的种子一样,带着希望扎根,带着热爱生长,终会在时光里结出最饱满的果实,照亮彼此前行的路。
夜色渐深,暖房的灯笼依旧亮着,像一串温暖的星辰,在长安的冬夜里静静闪耀。而属于李稷承和昭阳公主的故事,也如同这暖房里的生机,正伴着时光的暖流,慢慢生长,愈发繁盛。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