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班开办半年,吸引了不少怀揣热爱的学员,其中最特别的是个叫阿蛮的姑娘。她来自大山深处,是个留守儿童,跟着奶奶学过简单的苗绣,听说银杏绣坊的培训班后,攒了半年的零花钱,独自坐车来到镇上。
阿蛮性格内向,普通话不太标准,初来时总是躲在角落,绣针也握得笨拙,好几次因为线迹错乱而红了眼眶。陆承泽看在眼里,主动担任她的辅导老师,耐心教她苏绣的基础针法;陈念安则常带些小点心和鲜花来看她,用温柔的话语鼓励她:“阿蛮,你看这朵小雏菊,虽然不起眼,但只要用心浇灌,也能开得很漂亮。刺绣也是一样,慢慢来,你一定可以的。”
在两人的帮助下,阿蛮渐渐开朗起来,绣技也进步神速。她将苗绣的大胆配色与苏绣的细腻针脚结合,绣出的银杏别有一番风味。沈念看后连连称赞:“阿蛮,你的绣品有灵气,这是最难得的。”
然而,就在培训班即将举办结业展时,阿蛮却突然提出要退学。陆承泽和陈念安找到她时,她正坐在银杏林里抹眼泪:“我奶奶生病了,需要钱治病,我得回家打工。”
陆承泽眉头紧锁:“治病的钱我们可以想办法,你不能放弃自己的梦想啊。”
陈念安也说:“阿蛮,你的绣品很有特色,要是能参加结业展,说不定能被买家看中,还能帮奶奶治病呢。”
两人商量后,决定帮阿蛮筹集医药费。陆承泽将自己参赛获得的奖金全部拿了出来,陈念安则拿出花店半个月的收入,沈念和陆知远也添了一笔钱。不仅如此,陆承泽还帮阿蛮设计了一套“山涧银杏”系列绣品,将苗绣元素与银杏结合,陈念安则用鲜花为绣品搭配装饰,一起帮她备战结业展。
为了赶工,三人常常在绣坊忙到深夜。昏黄的灯光下,陆承泽专注地指导阿蛮调整针脚,陈念安则在一旁修剪花材,偶尔抬头,看到陆承泽认真的侧脸,脸颊会悄悄发烫。陆承泽也会在休息时,不经意间望向陈念安,看她为了搭配花束而蹙眉思考的模样,心中泛起一丝温柔。
一次深夜,阿蛮已经睡着,绣坊里只剩下陆承泽和陈念安。陆承泽看着陈念安为绣品搭配的银杏花束,笑着说:“念安,还是你厉害,这花束一配,绣品的意境都不一样了。”
陈念安脸颊微红,低下头:“其实是你的绣品底子好。承泽哥,我发现你对苏绣真的很执着。”
“因为这是妈妈的手艺,也是我们家的故事。”陆承泽顿了顿,看向她,“而且,现在还有你一起守护这份传承,感觉更有意义了。”
陈念安猛地抬头,撞进他温柔的眼眸,心跳瞬间加速。陆承泽也有些紧张,伸手轻轻拂去她发间的一片银杏叶:“念安,从小时侯一起在银杏林里玩耍,到现在一起帮阿蛮,我发现,不管做什么事,只要有你在身边,就很安心。”
他的声音低沉而真诚,陈念安的眼眶微微发红,用力点头:“承泽哥,我也是。”
月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亮了两人相握的手,也照亮了绣坊里未完成的绣品和一旁的花束。针丝与花香交织,情愫在心底悄然蔓延。
结业展当天,阿蛮的“山涧银杏”系列绣品一经展出,便赢得了满堂喝彩。一位来自大城市的非遗收藏家看中了这套绣品,以高价收购,还邀请阿蛮去大城市的非遗工作室深造。阿蛮拿着钱,激动地抱住陆承泽和陈念安:“谢谢承泽哥,谢谢念安姐,是你们给了我希望。”
沈念和陆知远站在一旁,看着两个孩子默契的模样,相视一笑。陈默也来了,他看着女儿幸福的笑容,眼中满是欣慰:“晚晚,你看到了吗?孩子们都长大了,他们会把我们的故事,把这份温暖,一直传承下去。”
结业展结束后,陆承泽带着陈念安来到渡口的银杏林。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枚亲手绣的银杏书签,书签上绣着两朵相依的雏菊,背面刻着“念安”二字。“念安,这是我给你的。”他有些紧张地递过去,“我希望,往后的岁月,我们能像这枚书签上的雏菊一样,相互陪伴,一起守护苏绣,一起守护我们的约定。”
陈念安接过书签,指尖抚过细腻的针脚,泪水滑落脸颊,却笑得无比灿烂:“我愿意,承泽哥。”
陆承泽将她拥入怀中,银杏叶纷纷扬扬落下,落在他们的肩头。渡口的流水潺潺,像是在为他们祝福;远处的绣坊里,沈念正为新一批学员授课,陆知远在一旁整理绣线,岁月静好。
往后的日子,陆承泽和陈念安一起打理培训班,一起设计新的绣品系列,将苏绣与花艺完美结合,推出的“花绣流年”系列,深受市场喜爱。他们会带着学员去银杏林写生,去渡口采风,将生活中的美好与温暖,都绣进作品里。
每年深秋,银杏林金黄一片时,陆承泽都会为陈念安绣一枚新的银杏书签,上面绣着他们当年的约定,绣着岁月的温柔。而陈念安,则会为陆承泽做一束银杏花束,放在他的绣案旁,伴他一针一线,绣出更长久的未来。
针绣情丝,花伴流年。沈念与陆知远的故事,在下一代的延续中愈发温暖;而陆承泽与陈念安的爱情,也如同这年年金黄的银杏,在时光中沉淀,在传承中愈发醇厚。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