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日常 > 第88章 第 88 章

第88章 第 88 章

《底层人民》——一个看着就很沉重的话题。

人们似乎喜欢调侃自己的贫穷,可以是真的穷,也可以是财不外露的“穷”;却很少把“我是社会底层”挂在嘴边。

在我来看,社会上只有极其少一部分人脱离了底层,哪怕确实有不少钱,哪怕表面上看上去风光无限。我愿称之为隐形底层,潜在的底层。

我们通常会经历一些一般性底层事件;对于小概率的重大底层事件,拥有很长一段时间乃至一辈子的潜伏期。

为什么有些社会新闻能够引起轰动的效果,引发民众的强烈不满?

媒体煽风点火,语言上的刻意引导,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事情本身足够使人震惊,很自然地联想到“发生在我身上该怎么办”,如果事情发生了,就是灭顶之灾,却无力抵抗。当然,这种事一般也是我们的同类——底层人民身上会发生的事;还有就是非底层人民对底层人民的资源进行无良地掠夺,公然挑衅公平正义,处处行使特权等。由此,我们普遍会产生同人不同命的悲愤之情。

这些新(旧)闻,现实生活中天天都在上演,但却不可能每件事都时时关注、事事关心。大多数时间,我们还是用在经营自己的小日子上。

那些随之而来的愤世嫉俗的想法,也随着刷到下一个搞笑视频,吃了一顿好吃的,买到一件好看的衣服,而逐渐冷却,趋于平淡,最后遗忘。

对他人他事,我们不可能感同身受;但对于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事,却是很在乎的,也必须在乎。

今天,我想就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尽量冷静客观地,不算压抑地,谈一谈底层这个话题。

我认为对自己的所处的位置有着清醒的认知,是件获益匪浅的事——理性地分析自己的处境,节省本不该浪费的时间,更加关注自己身心健康……

最终,达成以一颗平常心,在挣不脱的大环境中,做自己的小目标。

此处的小目标引自王健林的小目标,懂我的意思了吧。

在此之前,我要郑重说明一下:《非全日常》中,所有写的东西都只是提供一种思路,抛砖引玉,可能有点东西,可能什么都不是。切忌上纲上线,非黑即白。

我写的是一种美好的希望,最终要达成的目标,对自己的要求,但不代表我自己已经完全做到了,更不代表我的思想是静止的。只是把当下想到的东西写下来,以后我可能加倍地认同,也可能全盘否定,谁知道呢。

而且,我没有说教的习惯,但有时确实用词十分肯定、强硬。如果通篇都用“可能”“也许”“大概”“个人觉得”“一部分”这样的字眼,那整篇文章看上去就有种虚弱的感觉,仿佛写的人也不是那么确定。

过份谦逊有时也是蛮讨厌的。

《阿甘正传》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我觉得莫名其妙——吃之前,难道不能先看一下包装吗?

现在,我当然不会去抬杠了,而是表示理解。

文字的东西,更在意当时语境中的表达,需要抓重点;硬是要各方面都解释清楚的话,会显得啰里八嗦,缺少美感。

对底层的认知,最便捷的方式是从自己开始。

我本人的心路历程:心酸-茫然-释怀-接受。

我始终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底层的小老百姓,或者说一直无意给自己所处的阶层定位。这么一直迷迷瞪瞪的活着,直到我20岁那年的某日,突然被惊醒了。

当时,在跟一个熟人闲聊,其实我本意是想夸我爸如何能干,让我们这些家庭成员都很沾光,但是嘴上却真虚伪、假谦虚地表示,不过如此。

没想到,熟人附和道:是的,你爸爸底层归底层,但……

我记得我上初一时,每个人有一个红本子,上面记录着期末考试的各科成绩,以及老师对学生的评语。语文老师兼班主任说,我写评语时,为了给你们留面子,全都手下留情了,但是大家不要当真,记得看转折语之后的话,那才是我真心想说的。

高中,做英语阅读理解时,英语老师说:阅读理解的字数那么多,每个单词都想读完,根本不可能,我教大家一个办法,注意看but后面的句子,这往往是一个核心句。

由此可见,中文和外语,都很重视转折后的话,而当时熟人说完前半句话后,我根本听不进去后半句她在讲什么,尽管后面可能才是她着重想讲的话。

我呆呆地撤回了卧室,开始想底层这件事:如果我爸爸是底层,我自然也是龙生龙凤生凤……的底层。

底层哎!

我的第一反应是文学作品中那些饱受压迫的群体们,比如面朝黄土背朝天、被地主压榨的农民,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人压迫的百姓,生活在穷乡僻壤的村民们……

而我,生活的轨迹随着家人的努力,家中情况逐渐得到改善,现在停留在一个还算稳定安逸的状态。二十年来,吃过最大的苦就是学习上的苦,我怎么能算社会底层的人呢?

滑稽,可笑,难以置信。

但经过这几年的仔细斟酌,我终于勇于承认自己的身份:底层人民。

这种认知,伴随年纪的增长,越来越确定;且情感态度上,也越来越漠然,大有一种“老娘就是社会底层,有什么不好意思承认”的泼辣态度。

如今这个社会,对阶层的定位是很模糊的,它不像资产一样,有一个数字。而且没有人挣着抢着,欢欣鼓舞地,标榜自己是底层,除非为了流量。

倒是中产阶层,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追捧。

这一群体富裕但又没那么富裕,他们精致但又有接地气的一面,他们很会享受生活但也需要拚命维持。——这样的生活一下子就吸引了一批人的注目。

顶级富豪的钞能力我们知之甚少,遥不可及;但是中产或扮演中产的人的生活,我们却知道很多,他们充斥在各大社交平台。

不必对这种网络上的虚假繁荣嗤之以鼻,还是不因为爱看的人多,才会出现一批真真假假的中产人士吗?他们满足虚荣心的同时还能赚钱,而看的人则是憧憬着有朝一日,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够到这样的生活。

然而,中产的定位同样模糊,中产似乎是一种感觉,一种从气质、穿着、打扮等方面透出来的讯号。如果说富豪是想买就买,不看品牌,不看价格,那中产们则一边随着喜好购物,一边需要反向消费——通过商品使身份赋能。

今年我在饭桌上听闻一组三件套,即中产自留款:始祖鸟、Lululemon、拉夫劳伦。

当时,大概是一个叔叔开口,说出其中一个品牌,旁边的人紧跟着说出后面两个牌子。相同的词汇,使他们对视一眼后,会心一笑。

我当时只知道lululemon,赶紧打开某宝,看了一下另外两个品牌的定价,倒抽一口凉气。

可真贵啊,到底是谁在买!

在这不久,我就发现微博关注多年的同城姐妹,发了这个牌子衣服的照片,好奇心驱使下,我又回头翻看她之前发的照片,果然跟我设想的一样——三件套一个不落且多次购买。

谈及中产,其实我想说的是,他们或许自有优势,但在我心中仍然没有跳脱底层人民的范围——这种想法并非出于力不能及的嫉妒或者仇恨,而是我认为底层并不是一个贬义词,也不丢人。

人能正视自己的贫穷,实现努力搞钱的目标,那为啥不能正视自己所处的阶层,获得更好的生活呢。

不看钟表,时间也照样在流逝。定位模糊,不代表我们在生活中感知不到。

我同样不能给一个准确的定义,作为底层人民的解释;但心中有划一条线,也就是以上提到的中产在内以及之下的所有人,都算底层人民。

似乎这也是我在写作中一直追求的:不去写最苦难、糟心、压迫的事,也不去写极致美好、天真烂漫的事,而是在“还可以”“过得去”中,借题发挥。

“底层事实”有很多,不能详尽。

我说三个和我息息相关,也和每个人都逃不开的三个方面讲一讲,分别是饮食、教育、工作。其中,因为我还没正式开始上班,此处的工作指的是实习工作。

民以食为天。

食自然是从日常的吃食说起,我一个不会做饭的独居人士,外卖就是我的食堂。

近两三年,作为一个资深的外卖用户,几乎每天都要花大把的时间,研究饿了么和美团。

翻看了我的外卖账单,绝大多数是券后20-35元左右,早餐和茶饮则会便宜一点。但是中午、晚上要正经吃一顿的话,现在的外卖二十元是最起码的。

一些点外卖的小tips:第一,排除没有门店的外卖;第二,名字太长的店,比如喜欢中间加好几个“·”,果断pass;第三,不选择月销高得离奇的店;第四,看差评和最新的评论;第五,算是本人的偏见,即尽量点大作坊、连锁店,相对来讲卫生一点,但也未必哈;第六,看不到肉本身模样的食物,少点,比如小馄炖、肉包子;第七,油炸类、烧烤类、茶饮类和一些重油重辣的东西等,一定要控制频率,不能见天儿地点。

框定了消费标准和掌握了一些小tips后,外卖的范围就缩小了一圈。

上大学之前,我一直在家或学校食堂吃饭,所以我的饮食习惯决定了首选家常菜,但是想要好好吃一顿饭,吃得饱兼顾吃得好,靠外卖是很困难的。

现在各大饭店、小餐馆,如果有外卖的话,都会推出一人食的套餐。

看似有荤有素,营养均衡,客气点的店还会送免费的汤,但实际上到手后,百分之二十可回购也可不回购,百分之八十一言难尽——商家的图片与实物不符这是肯定的,但食材和口味也那么差,就不可原谅了。

一个简单的土豆丝、番茄炒蛋,都能在锅铲间碰撞出奇奇怪怪的口味,我真不知道该夸做出这些菜的是个人才,还是该怒斥他们在霸凌消费者的口味。

不过口味好坏,毕竟带有主观性。

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外卖中的鸡肉和猪肉。鸡肉的肉质永远都是松垮的,嫩到不正常的程度,以及没有鸡肉的味道;猪肉稍微强一点,但饭盒中总是塞满了不挂肉的大骨头,要么就是大块油腻的肥肉。

屡屡试错后,得认命:想要在外卖中,寻找到一份类似家里的普通饭菜,难如登天。

外卖中的家常菜,唯一的好处就是常规,虽也有不少预制菜,但还不算特别离谱。

我觉得体现底层属性的外卖更多地在一些同质化严重的食物上,同时它们才是外卖销量王者,如冒菜、麻辣烫、串串、麻辣香锅、烧烤、关东煮……不要看它们叫法不同,制作的方式也不同,但是用的食材都是一样的,里脊、各种丸子即肉糜制品、各种肠类等。

这些东西是由什么食材做成的,我至今不敢深究。因为心中太清楚的话,外卖界面上一大半的店就等于作废了。再者,有时我不也吃得津津有味吗?它们虽然不够健康,但是却带来了及时的满足与快乐。

所以说,现在表面上物质丰富,尤其吃食多种多样,我却认为是一种泡沫般的虚假繁荣,一戳就破。目前,仅饮食方面,想追求品质的话(达到自家做饭的饮食普通标准就算品质),我们就需要花上很大一笔钱了——在劣币驱逐良币的背景下,这种品质饭菜在市面上并不多,自然价格也就高了起来。

每一个经常点外卖的人,我猜都不会有多么真心喜欢。为了享受它的便利与省事,只好骂骂咧咧地继续点下去。——这就是当代底层人民点外卖的现状。同时,外卖的种类和销量,也反映了一些国人的饮食状况和消费水平。

而且,我想我们这一届年轻人,就算会做饭也有时间做饭,以后安心在家做好每一顿饭的人,估计也不会很多。至于以后大家是靠点外卖还是社区食堂,这就未可知了。

不管如何,饮食方面,需要凭借自己的一双慧眼去辨别。

如果总是唯数据论,如“大家都在吃这个,所以我吃了应该也问题不大”的心理,那对身体健康是很不利的。

上文提到的外卖小tips,算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但远远还不够。

底层人民的食品安全与健康问题,任重而道远。

由外卖中,可见一斑。

接着是教育和实习工作。

因为两者我都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看待,所以暂且看成是一件事,合并起来谈一谈。

我常说自己是一条咸鱼,好逸恶劳,好吃懒做,贪图享乐,自我意识很强,常常低能量,偶尔负能量。在我身上可以轻松地窥见部分年轻人身上的恶习,生活习惯,思维方式。

但是就是我这样一个胜负欲不够强,功利心没那么显著,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人,也是一个在成长的道路上怀揣着梦想,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他人的协助,能够锻炼自己,学到东西的人。

我微信的个性签名:自强不息。

就算是一条咸鱼,也是该躺躺;但该做事时,也毫不含糊。

我知道成长的路上主要靠自己,但是在相关领域有一个愿意帮助自己的人,该多好。

少走弯路,节省时间,事半功倍。

请注意,我所说的能帮助自己的人,不是天上掉馅儿饼的意外之喜,没那么玄乎,更没有很强的自主选择权。

还是以近几年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为例:第一是读研;第二是两段实习经历;第三近期托人找工作的一点感悟。

导师也好,领导也好,求人也好,对我来说,命运把我安排到何处,安排与何种人相处,那我就不得不跟在他们后面,被动地接受别人的善意与恶劣。因为不是对等的关系,而且当对别人抱着有所求的态度时,那你就定会有所妥协。

人活在世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觉得第一位是健康,第二位是时间。

有人愿意把时间花在你身上,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电信诈骗除外。

但很不幸,我遇到的导师和领导们,都是大忙人,没有时间带带我。我不是xxx的女儿,也不是有权有势的xxx本身,对他们来说可以进行利益交换,甚至巴结的对象。他们对我好,愿意锻炼我,教我一些东西,纯粹是他们人好,我运气也不错;但是他们敷衍、晾着我的话,我是一点办法也没有的,只好自我栽培了。

为什么要花那么长的通勤时间去实习单位?为什么要答应去实习,天真地以为能学到东西?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代价去考研,最后还不是自学那一套?——我常常恶狠狠地质问自己。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觉得我的大好青春被浪费了,一寸光阴一寸金,我每天都挥金如土。现在我没有那么消极,比如在第二段实习中,我就尽可能地利用时间多看书,多观察法庭上,法官与原告、被告的辩论与博弈。

我的导师是个极其恶心的猥琐男,实则没有什么真本事。喜欢玩政治上的那一套——分化瓦解学生的关系,以便团结于自身。更喜欢运用一些浅薄的心理学知识,膈应学生——故意已读不回消息,故意强调学生的不如意之处,故意装听不见,让学生反复说出不愿意再次提及的话,把dirty work包装成学术培养等——这些都是我仔细观察,多方求证,总结得出的,不是一拍脑袋想出来的。

有时候见识一下物种的多样性,会让人迸发出更多的思考,更加细致地品味人性的幽微。我不能说这很有趣,遇不到最好了,权当苦中作乐吧。

我的两个领导人倒是不错,但是自己都忙得不可开交,顾不上我。

在学术上,没人教导,只有腥臭的话术和成摞的大饼;在工作中,我永远在干一些零碎的琐事。

这莫非就是底层人民的日常?

说到求人找工作,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手捧宝藏,但是没有找到打开宝藏的钥匙。

现在喜欢说“托举”,我的父母,何尝没有在尽最大的努力托举我呢?

当下,我们最急迫的一件事,大概就是我的工作还没有落实。

爸爸四处托关系给我找工作。

今天认识一个人,是xx企业的领导,某部门一把手;明天认识一个人,跟hr是邻居且关系很好;后天,遇到一个小时候很熟悉的邻居,现在事业干得很好,可以帮忙……

我刚开始听的时候,眼前还是一亮又一黑,总觉得有点希望,虽然有点渺茫;但无数次落空之后,我的眼前只剩下一黑又一黑了。

其实,我内心是很清楚的,请客吃饭、送礼、甚至直接送钱,没什么多大的用处,除非人品爆表又或者送出去的数量实在庞大,足够打动人心。求人办事不可控因素太多了,况且还是这种转了几道弯,强行扯上关系的门路。

只有长久的利益交换,求人帮忙时,才敢肯定有胜算。

当人家手上拿着黄金,我们只有一堆废铜烂铁时,就不构成交换了,而是一种祈求。因此,人家能不能提供帮助,提供的帮助又能到何种程度,全都是一场赌博。

可见,底层人民遇到贵人是件很随机的事,主要还是要靠自己,不断摸索,不断“浪费时间”,不断自我成长,而没有,也不用幻想着,有一条智者帮忙规划好的康庄大道。

不用执着于有人拉自己一把,这是底层人民的常态!

2024.9.26

【一丢丢写作花絮】

第一次动笔时,还在法院实习呢。

记得我当时问法官什么是中产阶级,她随口回答,有房有车有存款就算。我表示不服,很快举出反例驳斥她。

没想到,一晃都8个月过去了,我才来补写这一章。

拖延症害人不浅,但脑子里也是真的没有想法,一直放在那里。最近,感觉缘分来了,遂花了两三天重写。

这一章的话,希望大家有共鸣但又没有那么强的共鸣……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88章 第 88 章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狩心游戏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朕真的不会开机甲

婚内上瘾

女主并不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