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坊之前造出的纸张送了一些到虞熙这里,数量并不多,只能算是样品。因为近日匠作监带着手下工匠忙着搬迁的缘故,造纸的工作也就暂停了。
虞熙看着堆在书房角落的白纸,琢磨着装订一本空白的书本出来,起码替换掉总塞在袖子里用来做小抄的竹简,有时他抬胳膊都觉得费劲儿。
他顺手取了张纸铺在案上,比划比划大小,折出明显的折痕,然后用剪刀开始裁剪。
一不小心裁烂几张之后,他便觉得不耐烦了,灵机一动哄了隔壁的弟弟虞瑾过来帮忙,美名其曰“锻炼动手能力”。
虞瑾从未有过做手工的经历,而且还是和兄长一起。试了几次之后,他的动作就比兄长娴熟了,一张张大小一样的白纸被比照着剪出来,整齐地摆放在一旁。
即使换了个身体,虞熙也没有摆脱手残的诅咒,剪出来的白纸在大小形状上总有明显的偏差,就像是橙子中的丑八怪,长得非常有风格。
见虞瑾完成得如此完美,他很是得意地点点头——都是兄弟,弟弟剪得好看,四舍五入就是哥哥剪得好看,没毛病。
他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将裁剪的任务丢给了对方,趁机出去找了一个锥子和一把麻绳,将裁剪好的一张张白纸对折后,沿着折痕的一侧打了四个孔。
虞熙找来的锥子是从匠人们手中要来的,形状有点过于豪横,所以打出来的孔也比他想象中的大那么一点。不过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就当是方便穿麻绳了。
他用锥子将麻绳从打好的洞里戳进去,过程有点艰辛,好几次都打了滑。
虞瑾在旁边看得心惊胆战,生怕他一不小心就削掉了自己手上的肉:“兄长,要不还是我来吧?”
虞熙正在跟麻绳较劲儿,自觉已经摸索出了诀窍:“没事,很快就弄好了。”
傻弟弟又不知道怎么装订,你以为我是随便穿线的啊?
好不容易将第一本装订完毕,收尾处打了个死结,将多余的麻绳剪掉。
欣赏着历尽千辛万苦才做好的成品,虽然麻绳有的地方没有绷直,虽然麻绳穿得歪歪扭扭,虽然打的绳结太引人注目,但总体上来说还是挺不错的,粗大的孔洞与麻绳配上略微发黄的纸张,显出一种粗犷豪放的美感出来。
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少了封皮。
虞熙只是想检验一下自己记忆里装订的方法是否正确,陪着弟弟又装了两本就停了下来,叫他拿回去当本子用,平常抄抄书练练字什么的都非常方便。
待弟弟抱着兄弟俩一起做好的四孔线装书,心满意足地离开后,他才带着最难看的那一本去东院寻匠作监。
曲猿犁与筒车都是要拿出去给百姓用的,稍微有点能力的工匠只要看到成品就能仿制出来,根本没办法阻止。
但造纸不一样,虽然工艺并不是非常复杂,但原材料与成品差距太大,很难根据卖出去的纸张推理制造过程。
更何况,他是准备高价出售的。昂贵的价格亦是一层遮掩,谁能想到这么贵的东西,竟然是用树皮、破渔网等一文不值的材料做出来的呢?
匠作监正忙着指挥手下匠人布置工坊,以后这里与平城南面的工坊一样,都要归他管理。
虽然要处理的事务比之前多了一倍,但他丝毫没有感到烦恼,反倒对未来充满期待。因为管理的工坊越多,就说明主公越器重他。
手艺不到家的匠人通常无所事事,只有名气大、本事高的匠人才能享受被踏破门槛的荣誉。
他按照主公的吩咐与匠人们沟通过,造纸术坚决不能泄露出去。这与匠人们的想法完全一致,他们也不愿意别人抢他们的饭碗。
见虞熙前来,匠作监以为主公是特意来检查这边进度的,连忙过去汇报:“主公,最迟明日,造纸纺就可以运作了。”
“不急,先看看这个。”虞熙将手中的四孔线装书递了过去,简单讲述了装订的过程。
最成功的那几本都给弟弟带回去了,这本虽然丑了点,但做演示也足够了。
匠作监果然是专业人士,很快就理解了他的话,亲自上手制作了一本四孔线装书,跟虞熙自己制作的线装书放在一起,就是原版与山寨的差距。
虞熙很自然地将精美的那一本卷了卷,塞进自己的袖子,仿佛这个才是他做出来的一样:“造出白纸后,不妨安排些人手,照这样装订些四孔线装书。条件允许的话,首页和尾页可以换做稍硬一些的纸张......”
他一边说,一边在线装书上指出写书名的位置,希望能在这里留一个黑色方框。封皮还可以染点乱七八糟的颜色,总之怎么好看怎么来。
最重要的是,第一批做好的要先给他送过来。
好东西,当然是先紧着自家人用。
说完了装订书,他就拉着匠作监去没人的空房间讨论研发雕版印刷的事情。
虞熙本以为,所谓雕版印刷,就是在木板上像刻章子一样刻出镜像的文字,涂点墨水印到纸上就完事儿了,顶多头疼一下墨水的浓稠问题。
与匠作监一谈,他才知这里面的门道着实不小。
首先就要考虑印刷字体的问题,要保证印刷出来的书籍美观,字体当然得前后一致,最好以是一个人书写的模板作为标准。
大家现在用的都是隶书,但不同人写出来的字可以说是天差地别,就像在现代,有人的字既美观又漂亮,有人的字连他自己也不认识。
匠人们识字少,要他们去把竹简上的字统一风格,那简直就是异想天开。
而且笔锋饱满的文字与笔锋干瘦的文字印刷难度也不同,具体情况如何还得试验之后才能得出结论。
再者就是印刷时墨迹污染的问题。像印章那样小范围的印刻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且印章多用朱砂,不像墨水的流动性那么强。用纸张去拓印书页大小的木板上的阳文,很容易就被墨水污染。
......
专业人士就是专业人士,一条条得把虞熙听得头都大了,忽然理解了程延面对数学题时那崩溃的表情。好不容易商讨得差不多了,他就赶紧从东院跑路了。
技术问题可以交给匠人们慢慢攻克,字体的事情就只能由他来解决了。
匠人们识字识得不多,就算是刻字也只把字当做龙凤之类的花纹来刻。
用他自己写的字作为模板肯定不行,他还是清楚自己几斤几两的,就不上去丢人现眼了。
最好能找个有名气的书法家,对书法有深入研究的那种,这样就能配合匠作监敲定出最适合印刷的字体了。
不过也不用着急,短时间内雕版印刷不会拿出来用,只要掌握了这个技术就好,重点还是应该放在造纸上,这才是现阶段能为渝州创收的项目。
陈裕总览了宣传一事,效率还挺高,现在平城已经开始流传“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的说法了。
“笔、墨、砚”大家都知道是什么,唯有这个“纸”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士族们都在在讨论传说中的“纸”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亦有不少士族认为“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什么的就是在胡说八道,专门加了个不存在的东西博人眼球罢了。
宣传这种事情,不怕有人骂,就怕没人注意到。
等再过几天舆论彻底炒起来了,就是他家店铺开业的好时候。
身为握着实权的渝州之主,平城没人敢不给他面子,他很轻松地就低价买到了三家店铺,简单布置一下就能直接投入使用。
店里的人手都是因为身体原因从战场上退下来的老卒,有的人还有了残疾。
事实上残疾的退伍兵很少,就凭现在的医疗条件,受了如此严重的伤,就算从战场上救下来也极少能留得住性命。
这些老卒由于身体状况很难谋生,正好为他们提供一条出路。待日后店铺多起来,也能吸纳更多的老卒,为他们提供就业。
让他们当店员是完全没问题的,就是记账得重新派人。等把老卒们培训一段时间,应该能挑出几个适合管账的出来挑大梁。
至于经营方面,先看看销售情况,有他和陈大佬在,还有政权保驾护航,还能被人搞垮了不成?
虞熙正要回书房时,便见府中管事来报,言王翠欲与其子张摇去邺城祭拜丈夫。
原本这种事情管事自己就可以决定,但念及母子俩是大公子亲自带回来且吩咐要好生照料的,他还是决定过来通报一声。
虞熙将王翠和张瑶母子带回府上后再没看过他们,总觉得王翠见了他就好像老鼠见了猫一样,他也就没打扰他们的生活。
倒是虞瑾和张摇关系不错,两个小孩子闲时经常一起嬉戏。
府中与虞瑾同龄的小孩原本与他玩得很好,因为他们还没有明白身份不同带来的差距。但对他们的父母而言,这是一道难以跨越的天堑。
同龄的孩子经受不住父母的那边的压力,渐渐地就与虞瑾疏远了,尽管出身平民阶层的虞家从没有那种高人一等的心态。
这是没有办法避免的事情。
想到这里,虞熙也有些无奈。即使在思想开放现代,也有许多人总爱把人分个三六九等。恐怕他穷尽一生,也无法改变这些根深蒂固的观念。
“渝州近日涌入不少流民,他们此行太过危险。如果一定要去的话,就让张文举那小子跟着程延同去吧,正好他明日清晨就要回邺城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2章 雕版印刷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