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成了补习中心的魔法师。那些曾经对学习深恶痛绝、对家长怨声载道的孩子,开始愿意走进她的课堂。
她的秘诀并非高深的哈佛理论,那些只是点缀而已,而是她能在不经意间卸下孩子们防备的铠甲,用那份源自她自身伤痕的同理心和敏锐的观察力,找准每个孩子的情绪开关。
那个寡言孤僻的吴世勋,在他的父亲一位对他期待极高的成功商人,因金融危机投资失败而家庭气氛降至冰点后,变得愈加暴躁封闭,甚至对安娜恶语相向。
在一次课后的单独谈话中,她没有劝学,只是递给他一杯热可可,安静地坐在旁边。沉默良久,她才低声说:“我曾经也经历过……看到家里人因为钱,一切都变了样。害怕,又觉得无力,好像自己什么也做不了,还觉得所有错误都是自己造成的?”
世勋猛地抬头,眼睛红红的,死死盯着她。
她没有躲闪。“那种喘不过气的感觉,像是被关在一个透不过气的盒子里,拼命撞墙却毫无用处。你想撞碎的,到底是什么?或者说,你想让那个盒子里的人看见什么?”
她没有再说话,只是安静地陪着他。几天后,世勋主动递来一张纸条,上面是他的学习计划。他不再用愤怒攻击世界,而是选择了另一种更沉默的对抗方式——用成绩说话。
对那个胖女孩姜秀彬,安娜鼓励她写诗。秀彬写:“我的身体很笨重,像一艘搁浅的船。但我的心思很轻,它想漂到很远……”安娜帮她打印出来,偷偷贴在自己的教师公告栏角落里,署着秀彬的笔名“小鲸鱼”。
当有其他女孩议论时,安娜轻描淡写地说:“哦?那个啊,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作者投稿。”那一瞬间,秀彬的脸亮得惊人,看向安娜的眼神充满了无法言说的感激和力量。
口碑如同涟漪扩散。越来越多的问题学生被父母半信半疑地送到安娜班上。中心生源显著改善。朴院长乐开了花,不仅兑现了丰厚奖金,解了安娜的燃眉之急,也为养老院账户填补了亏空,更是将安娜包装成了中心的金字招牌,宣传册上印着“哈佛哲学背景名师”、“问题少年心灵沟通专家”等醒目头衔,完全契合了安娜精心编织的身份角色。
成功的背面,是日益沉重的焦虑。
那张精心编织的身份之网,总在不经意间暴露出细微的裂痕,如同夜半惊醒时骤然紧缩的心脏。
比如,当学生家长热情询问:“李老师,您是在哈佛主校区读的吗?我有个表亲就在波士顿呢!”安娜的笑容会瞬间僵硬零点一秒,随即用自己早已做过的背景调查,用一种模糊的措辞巧妙绕开:“是的,说起来也巧,我在剑桥市的时候也常碰到其他韩裔同学邀请我去他们家玩。不过话说回来,当年我从首尔外国语高中毕业后,不一定想到自己会去哈佛,我当年高考其实也拿到了首尔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她将首尔外国语高中和曾经拿到过首尔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的背景隐晦插入,转移焦点。
心跳如擂鼓。
又比如,中心主任朴院长在学期总结会议后,半开玩笑地问:“李老师,您这哈佛录取通知书和学籍材料……好像一直没在咱们中心存档啊?而且您不是暂时休学,怎么不去美国继续学业了呢?当然,我不是不相信您!只是现在教育局查得严,您也帮咱们招生立了大功……”
安娜的心猛地一沉,几乎能听到血液倒流的声音。电光火石间,她脸上立刻笼罩了一层混杂着愤怒与委屈的情绪,眉头微蹙:“朴院长,我们家现在的情况比较特殊,我母亲身体不好,实在放心不下,只能先留在韩国照顾她。而且——”她语气陡然加重,带着明显的不满和失望,“我以为我这几个月的工作成果,特别是学生们的变化和家长们的反馈,就是最好的证明?如果您真的需要,我只能试试联系当年负责国际学生档案的部门发函申请,但您知道美国那边的效率……可能几个月都没回音。”
她巧妙地利用了家庭原因和美国官僚机构效率低下的普遍认知,同时也抛出了高昂的时间成本和她的不满,逼退对方的试探。
朴院长立刻尴尬地连声道歉:“没有没有!李老师您别介意!我只是按规矩顺嘴提一句!您的成绩大家有目共睹!档案的事不急不急!”这次危机被她用强硬中带着委屈的姿态生生压了下去。
但那份日夜悬心的恐慌感,如同跗骨之蛆。
她开始偷偷恶补美国教育体系的知识,尤其是有关哈佛学院的公开课和信息,尽力减少破绽。她开始更深入地揣摩、模仿她见过的那些真正成功人士,包括李安娜一闪而过的神态和身上那种理所当然的自信气场。
在暴露边缘不断试探[狗头][狗头],朴院长怎么这么会搞人心态~~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4章 赞美与疑虑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