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茗月暖
自茶寮相见后,苏瑶和林悦便常约着见面。有时是在戏班后台,林悦帮苏瑶调整水袖的长度,苏瑶教林悦如何让唱腔更显悲情;有时是在街头巷尾,两人买一串糖葫芦,边走边聊最近看的戏本。林悦知道苏瑶爱吃甜,每次见面都会带一块绿豆糕;苏瑶记得林悦怕黑,每次送林悦回家,都会看着她进了“玉茗班”的大门才离开。一次,两人在河边听卖唱艺人唱粤剧,艺人唱到“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林悦忽然转头看苏瑶,月光洒在她脸上,苏瑶的心跳莫名快了半拍,慌忙移开视线,却没看见林悦嘴角的笑意。
那夜的月光像浸了蜜的纱,笼着河面上细碎的波光,也笼着苏瑶发烫的耳根。她攥着半串没吃完的糖葫芦,山楂的甜酸渗进指尖,却远不及心里那阵突如其来的慌乱鲜明。林悦没再追问什么,只是伸手替她拂去落在发间的一片柳叶,指尖不经意擦过她的鬓角,苏瑶像被烫到似的缩了缩脖子,惹得林悦低低笑出声。
“苏老板这是怎么了?比登台唱《牡丹亭》时还紧张。”林悦的声音里带着笑意,尾音轻轻上扬,像戏里花旦婉转的唱腔。苏瑶猛地抬头,正撞进她含笑的眼眸——那双眼总像盛着一汪清泉,平日里透着温和,此刻在月光下却亮得惊人,仿佛把漫天星子都揉了进去。
“胡说什么,”苏瑶别过脸,假装去看河边的芦苇,“夜风凉了,该送你回班了。”说着便率先迈步,水绿色的布裙在石板路上扫过,留下细碎的声响。林悦望着她的背影,悄悄加快了脚步,两人的影子在月光下时而靠近,时而交叠,像极了戏本里那些欲说还休的桥段。
玉茗班的大门前挂着两盏红灯笼,昏黄的光把门楣上的“玉茗班”三个字照得格外清晰。苏瑶看着林悦推开门,身影消失在门内,才转身往自己的住处走。她住的地方离玉茗班不远,是一间带小院的民房,院里种着几株茉莉,是去年春天她亲手栽的。此刻晚风拂过,茉莉的清香混着身上残留的绿豆糕甜香,让她想起林悦递来糕点时的模样——总是用干净的油纸包着,边角折得整整齐齐,仿佛那不是一块普通的绿豆糕,而是件珍贵的宝贝。
苏瑶摸出怀里的绿豆糕,油纸还带着余温。她咬了一口,细腻的糕粉在舌尖化开,甜而不腻,正是她最爱的味道。林悦说这是巷口张记的手艺,每天限量供应,她总天不亮就去排队。苏瑶想着,心里忽然暖融融的,连脚步都轻快了几分。
次日清晨,苏瑶刚到戏班后台,就看见自己的化妆台上摆着一个青瓷碗,碗里盛着冰镇的酸梅汤,旁边还放着一碟蜜饯。后台的小徒弟见她进来,连忙笑着说:“苏老板,这是玉茗班的林姑娘送来的,说天热,让您润润嗓子。”
苏瑶拿起青瓷碗,冰凉的触感透过指尖传来,驱散了清晨的暑气。她喝了一口酸梅汤,酸甜的滋味滑进喉咙,舒服得眯起了眼睛。这时,戏班班主走进来,拍了拍她的肩膀:“瑶儿,今晚有场重要的堂会,是李府的寿宴,点名要你唱《霸王别姬》。”
《霸王别姬》是苏瑶的拿手好戏,但也是出累人的戏,尤其是虞姬自刎那段,不仅唱腔要悲怆有力,身段和眼神的拿捏更是考验功力。苏瑶点点头:“知道了班主,我这就去排练。”
她刚换上戏服,就听见后台门口传来熟悉的声音。林悦提着一个食盒走进来,额头上沁着细密的汗珠,显然是跑着过来的。“我听说你今晚要唱《霸王别姬》,”林悦把食盒放在桌上打开,里面是一碟刚做好的杏仁酥,“特意给你做了这个,练戏费嗓子,垫垫肚子。”
苏瑶看着她泛红的脸颊,伸手替她擦了擦额角的汗:“这么热的天,跑这么快做什么,我又不会跑了。”林悦抓住她的手,指尖的温度让苏瑶的心跳又漏了一拍。“我怕你练戏忘了吃饭,”林悦的声音有些低,“你上次唱完《昭君出塞》,就晕在了后台,我再也不想看见你那样。”
苏瑶的心里一紧。去年冬天,她为了赶场,连续唱了三场《昭君出塞》,最后一场唱到“雁南飞去,胡地风霜”时,突然眼前一黑栽倒在台上。醒来时,就看见林悦守在床边,眼睛红肿得像核桃,手里还攥着她的水袖,指节都泛了白。从那以后,林悦就总记着她的饮食起居,比她自己还要上心。
“放心吧,这次不会了。”苏瑶反手握住林悦的手,她的手很软,掌心带着做点心留下的薄茧。林悦的眼睛亮了亮,连忙拉着她走到练功房:“我陪你练戏吧,我帮你搭虞姬的身段,你唱我做,这样你能更投入。”
练功房的镜子擦得锃亮,苏瑶穿着黑色的练功服,林悦则套了件水袖。苏瑶开口唱道:“看大王在帐中安然睡稳,我这里出帐外且散愁情。”唱腔刚起,林悦的水袖就随之扬起,白色的水袖在空气中划出优美的弧线,像极了戏里虞姬的模样。
苏瑶唱到“自古常言不欺我,成败兴亡一刹那”时,林悦突然停下了动作,眼神里带着几分认真:“苏瑶,你唱的虞姬太悲了,其实她心里除了悲,还有对霸王的信。”苏瑶愣了愣,她唱《霸王别姬》多年,从来都是以悲为主,却从没想过这一层。
“你看,”林悦重新扬起水袖,身段也变得柔软起来,“虞姬自刎不是绝望,是不想拖累霸王,她的眼神里该有决绝,还有一丝不舍。”苏瑶看着镜子里的林悦,她的动作不算专业,却透着一股灵气,让她突然对这出戏有了新的理解。
那天的排练一直到傍晚才结束,林悦帮苏瑶卸了妆,又从食盒里拿出温热的莲子羹:“快喝点,补补气血。”苏瑶接过碗,看着林悦忙前忙后的身影,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她忽然想起小时候,母亲也是这样,在她练戏累了的时候,给她端来一碗热汤。
晚上的堂会格外热闹,李府的庭院里坐满了宾客。苏瑶穿着华丽的戏服,站在台上,一眼就看见了坐在第一排的林悦。她穿着一件月白色的长裙,手里拿着一把团扇,正含笑看着她。苏瑶深吸一口气,开口唱了起来。
这一次,她把林悦说的那种“信”和“决绝”都融入了唱腔里。唱到虞姬自刎那段,她的眼神坚定,水袖猛地一收,动作干脆利落。台下瞬间安静了下来,片刻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苏瑶看向林悦,她正用力地鼓掌,眼睛里闪着泪光,比台上的她还要激动。
堂会结束后,苏瑶刚回到后台,林悦就跑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个锦盒:“苏瑶,你唱得太好了!这是我给你的礼物。”苏瑶打开锦盒,里面是一支银质的发簪,簪头刻着一朵小小的茉莉,正是她院里种的那种。“我看你总戴素净的首饰,就给你打了这个。”林悦的声音有些不好意思,“不知道你喜不喜欢。”
苏瑶拿起发簪,簪身冰凉,却透着一股暖意。她抬头看向林悦,认真地说:“我很喜欢,谢谢你。”林悦笑了起来,眼睛弯成了月牙:“喜欢就好,我还怕不合你的心意。”
送林悦回玉茗班的路上,苏瑶把发簪戴在了头上。林悦走在她身边,时不时侧过头看她,嘴角带着藏不住的笑意。“对了,”林悦突然说,“下个月城南有个戏会,各个戏班都会参加,我们一起去吧?”苏瑶点点头:“好啊,到时候我们可以一起去看别的戏班的表演。”
从那天起,两人见面的次数更多了。有时林悦会跟着苏瑶的戏班去各地演出,苏瑶在台上唱,林悦就在台下听,结束后帮她打理行装;有时苏瑶会去玉茗班找林悦,看她排练新戏,帮她纠正唱腔。玉茗班的人都知道林悦有个“苏老板”朋友,每次苏瑶来,大家都会笑着打趣她们。
有一次,苏瑶的戏班去邻县演出,林悦也跟着去了。邻县的条件不好,戏班住的客栈又小又破,晚上还经常停电。一天晚上,突然下起了大雨,电也停了,整个客栈一片漆黑。苏瑶想起林悦怕黑,连忙拿着蜡烛跑向她的房间。
林悦的房间里一片狼藉,她蜷缩在床角,怀里抱着枕头,身体还在发抖。苏瑶连忙走过去,把蜡烛放在桌上,轻声说:“别怕,我在。”林悦抬起头,眼睛里满是泪水,看见苏瑶的那一刻,突然扑进了她的怀里。
苏瑶的身体僵了僵,随即轻轻抱住了她。林悦的身体很软,带着淡淡的皂角香。“我从小就怕黑,”林悦的声音闷闷的,“小时候爹娘不在家,我就一个人躲在衣柜里,直到天亮。”苏瑶的心像被针扎了一下,她轻轻拍着林悦的背:“以后有我在,再也不会让你一个人了。”
那一夜,苏瑶就坐在林悦的床边,陪着她说话,直到她睡着。烛光下,林悦的睡颜很安静,长长的睫毛像两把小扇子,偶尔轻轻颤动。苏瑶看着她,心里突然涌起一股强烈的念头——她想一直这样陪着林悦,保护她,不让她受一点委屈。
邻县的演出很成功,戏班回程的时候,天气格外好。林悦靠在马车上,看着窗外的风景,突然说:“苏瑶,你知道吗?我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戏子,像你一样,在台上闪闪发光。”苏瑶笑了笑:“你现在也很棒啊,玉茗班的人都说你进步很快。”
“可我总觉得还差得远,”林悦的眼神里带着几分失落,“我没有你那样的天赋,学戏也比别人慢。”苏瑶握住她的手:“天赋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喜欢。我可以教你,我们一起努力,总有一天,你也能在台上闪闪发光。”
从那以后,苏瑶就成了林悦的专属师傅。每天清晨,两人都会去城外的小河边练声;傍晚,就在苏瑶的小院里排练身段。苏瑶教得认真,林悦也学得刻苦,进步飞快。玉茗班的班主看了,都忍不住夸林悦:“悦儿现在的水平,都快赶上我们班的台柱了。”
转眼就到了城南戏会的日子。那天,各个戏班的人都聚集在城南的戏楼前,场面格外热闹。苏瑶和林悦穿着同款的浅粉色衣裙,手牵着手走在人群中,引来不少人的目光。“你看那个就是苏老板,唱《霸王别姬》的那个!”“她身边的姑娘是谁啊?长得真好看。”议论声传入耳中,林悦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苏瑶却握紧了她的手,眼神里满是坚定。
戏会开始后,各个戏班轮流上台表演。苏瑶和林悦找了个靠前的位置坐下,认真地看着台上的表演。有唱京剧的,有唱昆曲的,还有唱粤剧的,每一场表演都很精彩。“那个唱《西厢记》的花旦不错,唱腔很婉转。”林悦指着台上说,苏瑶点点头:“她的咬字很准,身段也稳,是个好苗子。”
轮到玉茗班上台时,林悦突然紧张起来,手心都冒出了汗。苏瑶拍了拍她的手背:“别怕,就像我们平时排练的那样,你一定可以的。”林悦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戏服,走上了台。
林悦唱的是《牡丹亭》里的《游园惊梦》,她的唱腔虽然不如苏瑶醇厚,却透着一股少女的灵动,把杜丽娘的娇羞和向往演绎得淋漓尽致。苏瑶坐在台下,看着台上的林悦,她的身影在灯光下格外耀眼,就像她当初说的那样,在台上闪闪发光。
林悦唱完下台后,快步跑到苏瑶身边,眼里满是期待:“我唱得怎么样?”苏瑶笑着说:“非常好,比平时排练的还要好。”林悦开心地抱住了她,周围的人都笑了起来,林悦才意识到自己的举动有些亲密,连忙松开手,耳根都红了。
戏会结束后,林悦获得了“最佳新人奖”,奖品是一块上好的檀香木,用来做戏服的配饰再好不过。林悦拿着奖品,兴奋地说:“苏瑶,这块木头我们一起用吧,做一对水袖扣,你的是茉莉,我的是玉茗花。”苏瑶点点头,看着林悦开心的模样,心里比自己获奖还要高兴。
回到城里后,苏瑶请了城里最好的木匠,按照林悦的想法做水袖扣。木匠手艺精湛,没几天就做好了。茉莉的花瓣雕刻得栩栩如生,玉茗花也透着一股清雅。苏瑶把刻着茉莉的那只递给林悦:“这个给你,我的那只和你配对。”林悦接过水袖扣,小心翼翼地戴在自己的水袖上,笑得合不拢嘴。
夏天很快就过去了,天气渐渐转凉。苏瑶的戏班接到了一场重要的演出,要去京城表演。这是苏瑶第一次去京城,心里既期待又紧张。林悦知道后,帮她收拾了满满一箱行李,从衣物到药品,应有尽有。“京城天气比我们这里冷,你多带几件厚衣服,”林悦一边叠衣服一边说,“还有这个,是我娘留下的暖手炉,你带着,冷的时候用。”
苏瑶看着那个铜制的暖手炉,上面刻着精致的花纹,显然是件旧物。“这是你娘的遗物,我不能要。”苏瑶推了回去,林悦却坚持道:“你拿着,这样我就不用担心你在京城受冻了。”苏瑶看着她认真的眼神,只好收下了暖手炉。
出发那天,林悦去码头送她。船要开的时候,林悦突然跑上前,塞给苏瑶一个布包:“这里面是我做的绿豆糕,路上吃。到了京城记得给我写信,报个平安。”苏瑶点点头,看着林悦站在码头边的身影,越来越小,直到消失在视线里。
京城比苏瑶想象的还要繁华,街道上车水马龙,高楼林立。戏班住的客栈就在戏楼附近,环境很好。苏瑶安顿下来后,第一件事就是给林悦写信,告诉她自己已经平安到达。信寄出去后,她每天都盼着林悦的回信,心里空落落的,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京城的演出很成功,苏瑶的《霸王别姬》在京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连宫里的太后都听说了她的名声,传旨让她进宫表演。进宫那天,苏瑶穿着最华丽的戏服,紧张得手心都冒了汗。当她唱完最后一句时,太后满意地点点头:“苏爱卿唱得不错,赏。”
从宫里出来后,苏瑶收到了林悦的回信。信上的字迹娟秀,写满了对她的关心:“听说你进宫表演了,一定很紧张吧?我在城里也听说了你的名声,大家都在夸你,我真为你高兴。天气越来越冷了,你一定要注意身体,别像以前那样拼命。”信的最后,还画了一个小小的笑脸,像极了林悦的模样。
苏瑶拿着信,看了一遍又一遍,心里暖融融的。她立刻给林悦回信,告诉她宫里的情况,还说等演出结束后,要给她带京城的特产。从那以后,两人就通过书信来往,每一封信都写满了思念和牵挂。
京城的演出持续了一个多月,苏瑶终于踏上了回程的路。她买了很多京城的特产,有蜜饯、点心,还有给林悦的一支玉簪,簪头刻着玉茗花。船靠岸的时候,苏瑶一眼就看见了站在码头边的林悦,她穿着一件厚厚的棉袄,手里拿着暖手炉,正踮着脚尖往船上看。
苏瑶快步走下船,林悦也跑了过来,一把抱住了她:“你终于回来了!”苏瑶抱着她,能感觉到她身体的温度,心里的思念瞬间烟消云散。“我给你带了礼物。”苏瑶放开她,从包里拿出玉簪,“你看,喜欢吗?”林悦接过玉簪,眼睛里满是惊喜:“太喜欢了,谢谢你苏瑶。”
回到苏瑶的小院,林悦帮她收拾行李,苏瑶则给她泡了一杯热茶。“京城是不是特别繁华?”林悦好奇地问,苏瑶点点头:“是啊,比我们这里热闹多了。不过我还是觉得家里好,有你,还有院里的茉莉。”林悦的脸颊红了红,低头喝了一口茶,没说话。
冬天很快就来了,下起了第一场雪。苏瑶的小院被白雪覆盖,茉莉的枯枝上积了一层雪,别有一番韵味。林悦带着自己做的梅花糕来见苏瑶,两人坐在屋里,围着暖炉,吃着梅花糕,看着窗外的雪景。
“苏瑶,”林悦突然开口,“明年春天,我们一起去杭州好不好?听说杭州的西湖很美,还有很多有名的戏班。”苏瑶看着她期待的眼神,笑着说:“好啊,我们到时候就去西湖边听戏,吃西湖醋鱼。”林悦开心地拍手:“太好了!我早就想去杭州了。”
雪越下越大,林悦突然提议:“我们去堆雪人吧!”苏瑶点点头,两人穿上厚厚的棉袄,走进院子里。林悦负责滚雪球,苏瑶则找来了纽扣和胡萝卜,做雪人的眼睛和鼻子。不一会儿,一个可爱的雪人就堆好了,两人看着雪人,笑得格外开心。
玩累了,两人回到屋里,林悦的手冻得通红。苏瑶连忙握住她的手,放在自己的手心里暖着:“怎么不戴手套?手都冻成这样了。”林悦笑了笑:“太开心了,忘了。”苏瑶无奈地摇摇头,从抽屉里拿出一副手套,递给她:“这是我给你买的,羊毛的,很暖和。”林悦接过手套,戴上后刚刚好,心里满是暖意。
春节很快就到了,戏班放了假,苏瑶和林悦一起贴春联、挂灯笼,把小院布置得格外喜庆。除夕夜,两人做了一桌子的菜,围着桌子吃年夜饭。“苏瑶,”林悦举起酒杯,“祝你新的一年里,戏越唱越好,身体健康。”苏瑶也举起酒杯:“祝你新的一年里,梦想成真,天天开心。”两人碰了碰杯,喝了一口酒,眼里都满是笑意。
饭后,两人坐在院子里看烟花。绚烂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照亮了她们的脸庞。林悦突然转头看向苏瑶,眼神里带着几分认真:“苏瑶,有句话我想对你说很久了。”苏瑶的心跳突然快了起来,她看着林悦,等着她的下文。
“自茶寮相见那天起,我就很喜欢你,”林悦的声音有些颤抖,却很坚定,“不是朋友之间的喜欢,是想和你一起过一辈子的喜欢。我不知道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但我不想再藏着了。”
苏瑶愣住了,她看着林悦紧张的眼神,心里翻涌着复杂的情绪。其实从河边那夜开始,她就知道自己对林悦的感情不一样了,只是她一直不敢承认,害怕这份感情会给两人带来麻烦。但此刻,看着林悦认真的模样,她突然觉得,没什么好害怕的。
“我也是,”苏瑶的声音有些哽咽,“林悦,我也是。”林悦的眼睛亮了起来,她猛地抱住苏瑶,泪水浸湿了她的肩膀。烟花还在夜空中绽放,照亮了两人相拥的身影,也照亮了她们未来的路。
春节过后,天气渐渐转暖,院里的茉莉也抽出了新芽。苏瑶和林悦开始准备去杭州的行李,两人每天都在一起,讨论着杭州的美景和美食,脸上满是期待。
出发去杭州的那天,阳光格外明媚。苏瑶和林悦手牵着手,踏上了前往杭州的船。船行驶在河面上,两岸的风景渐渐后退。林悦靠在苏瑶的肩膀上,看着窗外的景色,轻声说:“苏瑶,有你在真好。”苏瑶握住她的手,微微一笑:“有你在,我也很好。”
到了杭州,两人找了一家靠近西湖的客栈住下。西湖的景色果然名不虚传,湖水清澈,两岸的柳树随风飘动,像极了戏里的场景。她们每天都会去西湖边散步,听路边的艺人唱曲,品尝当地的美食。
有一天,两人在西湖边的茶寮里喝茶,听见邻桌的人在谈论当地的戏班。“听说最近有个戏班在演《梁山伯与祝英台》,唱得可好了。”“是啊,我昨天去看了,那个演祝英台的花旦,唱腔真是绝了。”苏瑶和林悦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里看到了兴趣。
晚上,两人去看了那出《梁山伯与祝英台》。演祝英台的花旦唱腔确实精湛,把祝英台的痴情和决绝演绎得淋漓尽致。演出结束后,林悦感慨道:“要是我们也能一起演一出戏就好了。”苏瑶看着她:“我们可以啊,你演祝英台,我演梁山伯。”林悦的眼睛亮了起来:“真的吗?”苏瑶点点头:“当然是真的。”
从那天起,两人就开始排练《梁山伯与祝英台》。苏瑶教林悦梁山伯的唱腔和身段,林悦则帮苏瑶琢磨祝英台的眼神和情感。她们的排练地点就在西湖边的一片空地上,每天清晨,都能看见她们的身影在柳树下舞动,唱腔随着湖水的波纹扩散开来,引来不少路人的围观。
有一次,一个老艺人路过,看见她们的排练,忍不住走上前:“你们俩唱得真好,很有灵气。”苏瑶和林悦连忙道谢,老艺人笑着说:“我是当地戏班的班主,要是你们愿意,可以来我们戏班演出,让更多人看到你们的才华。”
苏瑶和林悦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里看到了犹豫。她们从来没想过要在杭州的戏班演出,毕竟她们的根还在原来的城里。老艺人看出了她们的顾虑,笑着说:“没关系,只是客串几场,不会耽误你们太多时间。”
思考了几天后,两人终于答应了老艺人的邀请。演出那天,西湖边的戏楼里坐满了观众。苏瑶穿着蓝色的戏服,扮演梁山伯;林悦则穿着粉色的戏服,扮演祝英台。当她们的唱腔响起时,台下瞬间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被她们的表演吸引了。
唱到“化蝶”那段,苏瑶和林悦的水袖同时扬起,在空中交织在一起,像两只蝴蝶在翩翩起舞。台下的观众都看呆了,片刻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老艺人站在后台,满意地点点头,心里暗暗佩服这两个年轻姑娘的才华。
演出结束后,不少观众围上来,向她们索要签名。苏瑶和林悦笑着一一满足,心里充满了成就感。“苏瑶,”林悦看着身边的苏瑶,“我从来没想过,能和你一起站在这么大的舞台上演出。”苏瑶握住她的手:“以后我们还会站在更大的舞台上,一起唱更多的戏。”
在杭州待了一个多月后,苏瑶和林悦踏上了回程的路。这次杭州之行,让她们收获了很多,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戏技,还坚定了彼此的感情。回到城里后,她们的名声越来越大,不少戏班都来邀请她们合作演出。
夏天的时候,苏瑶的小院里的茉莉开花了,香气四溢。林悦搬来和苏瑶一起住,小院里变得更加热闹。每天清晨,两人一起去河边练声;傍晚,一起在院子里喝茶、聊天、排练新戏。她们的生活简单而充实,充满了欢声笑语。
有一天,苏瑶的戏班接到了一场去上海的演出邀请。上海是当时最繁华的城市,也是戏班发展的好机会。苏瑶和林悦商量后,决定一起去上海。出发前,两人特意去了巷口的张记,买了最后一块绿豆糕,算是对这座城市的告别。
到了上海,两人都被这座城市的繁华所震撼。高楼大厦、汽车电车,还有各种各样的戏楼和电影院。苏瑶的戏班在上海的一家著名戏楼演出,首场演出就座无虚席。苏瑶和林悦一起表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更是引起了轰动,成为了上海戏坛的一段佳话。
在上海的日子里,两人一边演出,一边学习新的戏种和表演技巧。她们去看西方的话剧,学习其中的表演方法;也去听流行的歌曲,尝试将其中的元素融入到戏曲中。她们的表演越来越新颖,越来越受欢迎,成为了上海最受欢迎的戏曲演员之一。
有一次,一位著名的电影导演看中了她们的才华,邀请她们出演一部戏曲电影。这是她们第一次接触电影,心里既期待又紧张。在电影拍摄的过程中,她们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如何在镜头前表现出戏曲的韵味,如何配合电影的节奏调整表演。但她们没有放弃,互相鼓励,互相帮助,最终圆满完成了电影的拍摄。
电影上映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不仅在国内受到了欢迎,还走出了国门,在国外的电影节上获得了奖项。苏瑶和林悦的名字,也因此传遍了海内外,成为了中国戏曲的代表人物。
虽然在上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苏瑶和林悦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她们用自己的积蓄,在上海创办了一所戏曲学校,招收那些喜欢戏曲却家境贫寒的孩子,免费教他们学戏。苏瑶负责教唱腔和身段,林悦则负责教乐理和表演技巧。
戏曲学校开办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很多著名的戏曲演员都来学校客串教学,为孩子们传授经验。苏瑶和林悦每天都很忙碌,既要演出,又要打理学校的事务,但她们却觉得很充实。看着孩子们认真学戏的模样,她们仿佛看到了戏曲的未来。
有一天,林悦在学校里发现了一个很有天赋的小女孩,她的嗓音清澈,身段也很灵活,很像小时候的苏瑶。林悦把小女孩带到苏瑶面前,笑着说:“苏瑶,你看这个孩子,是不是很有潜力?”苏瑶看着小女孩,点了点头:“是啊,是个好苗子,我们一定要好好培养她。”
从那以后,苏瑶和林悦就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小女孩身上,亲自教她唱《霸王别姬》《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经典剧目。小女孩学得很认真,进步飞快,很快就成为了学校里的佼佼者。
几年后,小女孩在一次戏曲比赛中获得了金奖,站在领奖台上,她激动地说:“我要感谢我的师傅苏瑶和林悦,是她们给了我学习戏曲的机会,教会了我如何唱好每一出戏。”苏瑶和林悦坐在台下,看着小女孩的身影,眼里满是欣慰的泪水。
时光飞逝,转眼几十年过去了。苏瑶和林悦都已经白发苍苍,但她们依然坚守在戏曲的舞台上,依然一起演出,一起教学。她们的戏曲学校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戏曲演员,为中国戏曲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苏瑶和林悦坐在院子里,手里拿着当年那对水袖扣。茉莉花开得正盛,香气弥漫在空气中。“苏瑶,”林悦看着苏瑶,眼里满是温柔,“还记得我们第一次在茶寮见面的场景吗?”苏瑶点点头,笑了起来:“当然记得,你当时还差点打翻了我的茶杯。”
“时间过得真快啊,”林悦感慨道,“我们一起唱了一辈子的戏,也一起过了一辈子。”苏瑶握住她的手,轻声说:“是啊,这辈子有你,真好。”月光洒在她们的身上,像一层温柔的纱,把她们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
远处传来了孩子们练戏的声音,唱腔稚嫩却充满了活力。苏瑶和林悦相视一笑,她们知道,她们的戏曲梦,她们的爱情,都会像这院里的茉莉一样,永远绽放,永远芬芳。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