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仙侠玄幻 > 狐妖传 > 第6章 询

第6章 询

狐七细细品尝了一下这道鱼片烩豆腐。

这道菜里面的鱼片应该用的是刚从城东港口捕上的海鲈鱼,肉质洁白酥软,片成片后放入水中稍滚而熟,吃起来鲜嫩可口;再瞧这嫰豆腐,夹在筷子上垂而不断,柔韧细滑,放入嘴中时依旧保持着微烫的温度,其清苦的味道与鱼片的鲜美可谓是相得益彰;除此之外,汤羹表面点缀着少许葱花和花椒粉,丝丝辛麻在舌尖流转,不仅中和了鱼片上的腥味,同时还让菜品的口味更加富有层次感,令人胃口大开;鲜味最与咸味相配,适量的盐巴使得主味突出却又不至于压过其他味道,使得这道菜不至于鲜而寡淡;至于最后淋上的琥珀色芝麻油,则为整道菜提供了香味的烘托,随便品上一口便是唇齿留香;以上这些加在一起,果然是道名副其实的佳肴。

至于这酥饼则烤得外酥里嫩,咬在齿间微微作响,里面蕴含的猪油香味和面香也甚是醇厚,配上咸鲜口味的鱼片烩豆腐简直是天作之合。

总之若要用一句话概括的话,那便是:绝对比昨日在“观涛楼”里吃的红焖羊肉要值多了。

狐七一边细细品尝着两道饭食,一边好奇地对着正坐在灶台边乘凉的摊主问道:“老伯如今已经是这把年纪了,理应在家里安享天年,为何还要继续出来维持着这铺子?”

摊主一边扇着蒲扇,一边坦然地回答道:“嗐,像你这样的年轻人可能很难理解我这一辈的心境。老夫我小的时候赶上了二十年前的那场动荡,在最乱的时候啃过树皮吃,和野狗打过架。现在人已经老了,有幸赶上了这安稳的日子,衣食不愁,可是心里却依旧闲不住,总想干点什么事才好。我那两个儿子现在都不愿接手这摊子,非要去码头上做海运的买卖,挣的钱虽然多,可是隔三差五就要随船队出海,根本不着家。我那娘子又去得早,所以家里就剩下了我一个。我空守着那屋子也着实无聊,所以就一直操持着这个摊子,挣多少钱无所谓,权当是为了打发寂寞而已。”

生于乱世,老于盛世,这样的人的确算得上是有福了;相比之下,若是生于盛世,老于乱世,这样的人就凄惨得多。游历人间的上百年岁月里,这两种人狐七都已经见过了,而且还见得不少,如今已不会再对此有任何感叹之情。

无论生于何世又老于何世,凡人都是风中的落叶、水中的浮萍。

“这么说来,既然老伯经历过当年那场大祸,那可否听说过关于赵家的某些事?”

狐七顺理成章地接着问道。

“你是说闹鬼的事?这事现在在城里传得沸沸扬扬的,没人不知道。而且都已经个把月了,衙门一直束手无策,弄得现在都没人敢在夜里往北走了……”

摊主悠闲地扇着扇子说道。

“此时晚生也已经听说过了,却是诡异得很。不过晚生想问的是……”

经过昨夜的所见所闻,狐七有正几个疑问想要打探,首先是狐七要打探的第一件事。

“不知老伯当年是否曾听闻过诸如‘赵家在某处藏下了大批财宝’这类的传言?”

摊主听到此话,扇扇子的手微微一顿。

“你别说,当年还真有过类似的传言!不过那个传言也就火了一段时日,之后很快就淡下去了,如今早已经没人再提……话说公子怎么会知道这个?”

狐七也早有准备,不慌不忙地解释道:“晚生在听别人谈及赵家闹鬼的事时,无意间听到了什么‘暗室’、‘财宝’之类的话,于是便有了此般猜测,没想到果真猜对了。不知老伯可否给晚生详细讲讲这个传言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摊主果然没有听出什么不妥,于是便悠悠说道:“你们读书人的心思还真是细,怪不得能编出那么多玄乎的故事。这个传言嘛,一开始起源于大家的猜测——你想啊,既然赵家人要跑进城里避难,那么离开大宅的时候肯定不可能把那么多带不走的值钱玩意全都原封不动地送给蛮子们对不对?所以当时就有人猜测,赵家人应该是把宅子里最珍贵的那些物件全都藏在一个隐蔽的地方,等将来再回去时再重新找出来,以此保全家产。因为当时赵家人都已经死光了,所以若是谁能找到这个宝藏,岂不就能将其占为己有了?就这么着,许多人去赵家大宅的废墟里搜寻,可惜最后没有一个人找到什么所谓的宝藏。久而久之,又有人开始猜测:或许当年赵家人在逃走时根本没来的及藏宝,所以本就不存在什么宝藏;又或许是赵家人当时的确藏了宝,可那宝藏被蛮子们发现了,洗劫一空,所以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宝藏了。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空手而归,相信这个说法的人也就越来越多,直到最后再也没人想去寻宝,关于赵家宝藏的传言也就渐渐消失了。”

狐七举着筷子了然地点了点头:“原来如此!”

紧接着,便是狐七要打探的第二件事。

“对了,关于赵家闹鬼的事晚生心中也有些疑问,这些失踪者可都是富贵之人?”

“当然不是,那些失踪的人里头既有有钱的、也有没钱的;既有老的、也有少的;既有男的、也有女的;可以说毫无规律可言。而且更诡异的是,那些失踪的人最后都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那可是上百号人呐,就算是全杀了那尸首都能堆出一座小山了,可是城里那些眼光狠辣的衙役们偏偏连一片衣服都没找到过。也正因如此,郡里的官老爷们才会认定此事并非劫匪绑票而是邪祟作乱嘛。”

情况果然和自己猜测的一致。

“此事确实诡异得紧,听闻之前官府还曾请过一位道长前去赵家废宅里做法驱邪,结果反而被吓了回来?”

摊主有些无可奈何地说:“是啊,当时请的是观涛山上座昌隆观里的沈仙师。听说那位沈仙师前往赵家废宅看过一眼之后,立即说那里的鬼魂怨气过重,以自己的道行根本镇压不了,让太守另请高明,说完就打道回府了。如此一来,官衙对这事也就束手无策了。”

听了此话,狐七的另一个推断也得到了验证——那个被“吓回来”的“仙师”果然正是来自于那座昌隆观。如此一来,狐七要打探的第三件事也就可以问出口了。

“晚生之前听闻,那座昌隆观好像在不久前翻修过,城中最富的周家还为此捐了不少钱……晚生十分好奇,不知那周家是如何起家的?最初又是做何生意?”

摊主听了这话之后,似乎猜到了什么:“公子该不会是怀疑周家是因为找到了赵家的财宝才发达的吧?那公子可是真猜错了。虽然周家确实是十多年之前才兴起的商贾世家,可是暂且不提是否真有财宝这回事,单单是那周家家主周望卓靠着自己的本事一点一点打拼出这番家业的过程也是城里的老人们几乎都清楚的。”

接着,摊主慢悠悠地给狐七讲起了当年的过往:“想当年那场大祸之后,大街上总能看到成群结队的孩子要饭,那周望卓就是其中一个。某天周望卓在城隍庙附近要饭的时候,碰巧遇上了独自跑出来游玩的太守小公子秦清兰。要说起来,这个秦小公子也真算是周望卓命中的贵人,当时他瞧见那周望卓与自己同岁,可处境却比自己凄惨了不止十成,于是同情心大起,当即便将身上带着的十两银子全都施舍给了他。那个时候,十两银子可真不算是一笔小钱了,而那周望卓又天生是个做买卖的好料子,他竟然没有把那些银两全部乱花了,而是用那些银两当做本钱,去码头买下了一些布绢。那个时候正赶上咱们大炽与蛮子重开边市,很多蛮人都跑来城中采买布绢,于是,那周望卓就靠着自己精明的手段用那些布绢从蛮人手里一下挣回了十五两银子!那可是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啊,你说厉不厉害?”

一边吃着酥饼一边听故事的狐七此刻十分捧场地点了点头。

摊主继续讲到:“然后,那周望卓便在码头上做起了布绢买卖,而且还把生意越做越大,一开始只是个小摊子,后来又开起了铺子,再后来立起了字号……短短十余年的时间,他就成了这天澜城里的布绢大王,手中掌握着十余间大铺子。因为他做买卖最讲究信誉,布绢的质量又一直都有保障,所以久而久之,好多蛮子的商队都只从周家的铺子里采买布绢,他也因此成了城里的第一富商了。而且那周望卓也算是有点当年赵家的遗风,因为他自己小的时候就当过乞丐,所以也特别能理解穷人的难处,时常给那些无依无靠的老弱病残们送些钱粮,也算是一个心善之人啊。”

狐七夹起一片鱼片放进嘴里,然后佩服地说道:“原来这般传奇人物,可惜未能有幸一见。想必那周老板应是个丰姿俊伟之人吧?”

“嗐,公子这次算是猜对了。那个周望卓的确是个高个子,而且身子骨也壮实。你想啊,小时候在街上摸爬滚打过的人,那体格能不好么?体格不好的孩子在那种世道里根本就活不下来……”

这顿饭吃得很值,各种意义上的。

临走前,摊主似乎突然想起了什么,然后恳切地对狐七说道:“对了,公子能否帮我个忙?”

狐七彬彬有礼地回答道:“老伯请讲。”

“我这摊子已经开了许久了,在这条街上也算是有些名气,只可惜一直没有个自己的字号。你看,这笔墨我都已经买好了,但是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人来给我这个摊子题字。公子既然是读书人,想必也是会写字的,所以想请公子给我这铺子写个招牌。”

“这当然可以,只是晚生没有什么名望,题的字恐怕也难入他人之眼,只希望老伯不要嫌弃。”

“公子这话可说得忒谦虚了,我瞧公子身上的气度就知您绝非凡品,能得公子的笔墨是我的福气才对。”

既然摊主如此说了,狐七也不再推脱,索性拿起了摊主递来的笔。算起来,他已经有段岁月没题过字了——上次题字还是在两百多年前,仅凭一时兴起而在人间入了仕的他作为礼官大夫给炽孝帝的昌乐宫题了牌匾。

“不知老伯想要给自己的摊子起个什么字号?”

“嗐,我就是个俗人,想不出什么风雅的名号……公子觉得‘老刘羮炙店’怎么样?”

的确不怎么风雅。

“依晚生看,就叫‘留鲜斋’如何?”

总之随便起一个都比“老刘羮炙店”好听吧?

“这个不错,正好和我的姓氏相配,就这个吧!”

摊主称赞道。

就这样,狐七执笔在纸上写下了“留鲜斋”三个大字,笔势潇洒,一气呵成。

写完之后,狐七便告别摊主动身离开了。那时的他并没有料到:这一块牌匾挂着的时间,竟会比昌乐宫那块还要长久……

历史:

“……三载,羌戎犯。时县中青壮一百一十二人,皆去家从军……”

“……是月,卫广为戎所败,昔从军者七十又五皆战死,余人俘于敌营……”

“……戎将攻乐城,郭孝帅军拒之。戎乃遣俘者李二入城劝降。李二佯从,及至,谓孝曰:吾等百余皆自皋县从军,数战多没,现仅余三十七人陷于蛮营,已不知家今安在……及至日落,吾等潜谋于营中纵火,公可乘乱击之!孝止曰:如此,卿等亦死。李二不从,乃归……日落之时,营火起,戎大惊。孝领兵三万乘之,大破,斩敌万余……”

“……虏李二等皆被害。”

“……乱定,县人乃寻没者衣冠,葬于东山,谓之百人衣冠冢。”

——《临皋县志》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6章 询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她被赶出侯府后

你的大师兄

太过分了二师兄

过天门

丹武毒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