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伙似乎知道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握着铅笔的小手使劲极了,一笔一划地在田字格里描摹,小眉头紧紧皱着,嘴里还念念有词。
朗朗的读书声和稚嫩的算术声,常常从窗户缝里溜出去,飘散在冬日的寒风里。
偶尔有路过的社民听到,都会露出诧异又略带羡慕的神情。
“听,苏家那傻丫头在教弟弟认字呢!”
“啧,还真像那么回事……这姐弟俩,日子好像真过得不一样了。”
这些议论,或多或少也传到了王秀芬耳朵里。
她心里更是酸得冒泡。
那死丫头,不但吃穿上改善了,居然还学起文化人那一套了?
肯定是手里有了几个骚钱,烧的!
她越发坚信苏婉音之前肯定捞了一大笔偏门,看她的眼神更加怨毒,暗地里琢磨着怎么再找点麻烦。
苏婉音对此有所察觉,但并未太过担心。
王秀芬早已对她构不成什么威胁了,她也不再是刚来那时候无依无靠的孤女了!
现在说白了,她和大队长家可是绑在一条船上的,于情于理他们家都会多多照料她们姐弟一二。
更何况教弟弟认字,是天经地义的事,任谁也挑不出大错,她甚至有时会故意开着点窗户,让读书声传得更远些。
她不仅要让小宝学到知识,也要让村里人慢慢习惯和接受她们姐弟俩正在“变好”这个事实。
腊味在悄然风干,知识在一点点灌输。
冬天的日子,就在这看似平静的储备和积累中,一天天流过。
苏婉音像一位耐心的农人,在寒冷的季节里,一边精心腌制着过冬的肉食,一边小心翼翼地培育着一株名为“希望”和“未来”的幼苗。
她不知道的是,她这番“识字教学”的举动,除了引来王秀芬的嫉妒,还意外地落入了另一个人的眼中。
这天下午,公社小学唯一的老师,一个姓林的年轻知青,因为家访路过苏家院子,恰好听到了里面传来的、清晰稚嫩的读书声。
他停下脚步,脸上露出惊讶和好奇的神情。
在这个很多适龄孩子都未必能安心读书的愚昧无知乡下,居然有人在家如此认真地学习读书?
他透过稀疏的篱笆缝隙,看到了油灯下,那个面容沉静、眼神专注的姑娘,正握着一个小男孩的手,一笔一划地写着字。
那场景,莫名地让人动容。
林老师扶了扶眼镜,没有打扰,默默地记下了这家人的位置,心里盘算着什么时候可以来做个家访看看情况。
也许,这山里还藏着个好苗子,或者,一个不一样的姑娘?
新的机遇,似乎正伴随着朗朗书声,悄然向着这个小小的院落靠近。
……
小雪初霁,阳光勉强穿透云层,在积雪上反射出刺眼的白光。
苏婉音正在院里检查晾挂的腊肉和腊肠,手指捏了捏,肉质已经变得紧实,表面干燥,泛着诱人的油润光泽,浓郁的咸香混合着淡淡的烟熏味。
“姐,这个什么时候能吃呀?”小宝围着腊味打转,馋虫早已被勾了起来。
“再等几天,等水分再干透些,味道才最好。”苏婉音笑着,心里盘算着过年时蒸上一盘,估计一上桌就会被抢光光。
就在这时,院门外传来一个温和又略显陌生的声音:“请问,这里是苏婉音同志家吗?”
苏婉音循声望去,只见篱笆外站着一个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棉袄、戴着眼镜的年轻男人,气质斯文,与村里的庄稼汉截然不同。
他手里拿着个笔记本,正有些好奇地打量着院内。
苏婉音心下疑惑,面上却不显,走上前去:“我是苏婉音,您是?”
“哦,你好你好。”年轻人推了推眼镜,露出一个友善的笑容,“我是公社小学的老师,我姓林,前几天路过,听到你家有孩子在读书,声音很清亮,就冒昧过来看看。”
小学老师?林老师?
苏婉音立刻想起了王奶奶以前提过,公社小学来了个城里分来的知青老师,很有学问,心里咯噔一下,面上却保持镇定:“原来是林老师,快请进。”
她拉开院门。
林老师迈步进来,目光很快被屋檐下挂着的腊味吸引,眼中闪过一丝讶异,但很快移开,落在一旁有些害羞地躲到姐姐身后的小宝身上。
“这就是你弟弟吧?叫苏小宝是吗?”林老师蹲下身,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平易近人,“我前几天听到你在念‘人口手’,念得真好,平时都是姐姐教你吗?”
小宝怯生生地点点头,小声说:“嗯,姐教我认字,还算数。”
林老师抬头看向苏婉音,眼神里带着赞赏和好奇:“苏同志,没想到你文化水平这么高,还能在家给孩子启蒙,现在很多家长都不重视这个。”
现在当然不重视了,谁不知道老师被打成了臭老九?
现在谁成分好就重视谁,人人争当贫下中农。
社民们对老师不重视看不上,自然也对读书这件事看不上,小孩子是最会看人脸色有样学样的,当然就不喜欢读书了。
除了城里的知道有文化有学历能进厂当工人外,社民们其实对于读书这件事都不是很热衷,一来没钱,二来没前途。
苏婉音心里快速转着念头,谦逊地笑了笑:“林老师过奖了,我没上过几天学,就是以前父母在时认得几个字,不想让弟弟当睁眼瞎,胡乱教教,教得不对的地方,还请您多指正。”
她将缘由推给已故的父母,合情合理。
“胡乱教能教得这么好,更说明你用心了。”林老师站起身,语气诚恳,“我这次来,一是看看孩子,二是想了解一下,你们有没有送孩子正式上学的打算?苏小宝年纪应该到了吧?”
其实她是打算开春了就送去学校来着,不过是附近的村小。
她看了一眼小宝,小家伙听到“上学”两个字,眼睛瞬间亮了,充满渴望地看着姐姐。
苏婉音压下心中的万千思绪,谨慎地回答:“想自然是想的……”
“就是,家里情况您可能也知道,就我们姐弟俩,以前实在是困难。最近稍微好了点,正琢磨着开春去学校问问呢。”
林老师了然地点点头,目光扫过虽然简陋但收拾得干净整齐的院子,以及那显然生活改善了的细节,小宝的新棉帽、屋檐下的腊味,心里有了数。
“困难只是暂时的,现在国家政策好,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可以减免部分学杂费。”林老师语气温和却肯定,“我看苏小宝是个聪明孩子,也有学习的心,耽误了可惜。”
“如果你愿意,开春报名的时候直接来找我,我能帮上忙的一定帮。”
这话如同春风,瞬间吹散了苏婉音心中最后的犹豫和顾虑,原本她怕小宝会受欺负,就打算只送去村小呢,但现在能去公社小学那谁会不愿意呢?更何况还有个老师能看顾一二。
“真的吗?那太谢谢您了,林老师!”苏婉音的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开春、开春我一定带小宝去报名!”
小宝也听明白了,高兴得小脸放光,忍不住拉着姐姐的衣角小声欢呼:“姐!我能上学了!”
林老师看着姐弟俩高兴的样子,也笑了。
他又随口问了些小宝的学习情况,苏婉音都一一答了,态度不卑不亢,言语清晰有条理,完全不像个村里人口中“傻病”刚好的孤女,倒让林老师心里又高看了几分。
临走前,林老师像是忽然想起什么,从笔记本里拿出一张叠得整整齐齐的旧报纸,递给苏婉音:“哦,对了,这是前几天县里包东西下来的旧报纸,上面好像登了些关于鼓励农村副业和集市的文章,我看着或许对你有点用,就带来了。”
“你们看看,了解了解政策也是好的。”
苏婉音心中一动,接过报纸,再次郑重道谢:“谢谢林老师,您真是太费心了。”
送走林老师,苏婉音闩上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她低头看着手里那张泛黄的旧报纸,又看看兴奋得原地转圈的小宝。
上学的事,竟然就这么有了眉目!而且还是老师主动上门!这无疑是这些天来最好的消息。
她展开那张报纸,目光迅速扫过。
上面的文章确实提到了要搞活农村经济,允许社员发展家庭副业,甚至隐约透露了可能会逐步开放农村集市的信息……
政策的风,似乎真的要吹过来了。
苏婉音压下心头的激动,将报纸仔细收好。
不管怎样,这都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她拉过还在兴奋中的小宝,蹲下身,认真地看着他:“小宝,你听到了吗?开春你就能去上学了,到了学校,一定要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知道吗?受了欺负也要及时跟姐说,知道吗?”
“嗯!我知道!我一定好好学习,考一百分!”小宝挺起小胸脯,前所未有的认真。
望着弟弟充满希望的脸庞,苏婉音感觉浑身充满了力量。
她不仅要让弟弟吃饱穿暖,还要让他有学上,有更好的未来。
林老师的到访,像一道阳光,穿透了冬日的阴霾,不仅带来了小宝上学的希望,似乎也悄然推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窗。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5章 第 35 章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