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你啊。”虞秋看到王守实带过来的人时,略显惊讶,显然还记得这个找自己来求助过的姑娘。当时自己碍着身份没帮她,如今瞧着人越过越好、都能跟他们出来谈生意了。
陈禾不知这两人打什么哑谜,加之虞秋的表情只有一瞬间的异样,随后就恢复如常了,他便没多问,只将注意力放到王守实带来的藕粉样品上。
去年虞秋只是出了个方子,大部分时候监工的事还是交给村长和村里人去做,因此并未参与实操的坏处就显现出来了:此时的莲藕未经过选育,传统品种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哪怕是长在同一荷塘里的莲藕,品质差异也可能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直到今年袁四桂想要将藕提前分类的主张一提,虞秋才猛然想起这件事来,好在为时不晚,看着面前两堆各不相同的藕粉成品,他又有了新的点子。
“这边一等藕磨出来的精品粉还是全给张锦川,八十八文一斤的价不用动,他要的就是咱这好品质,更别提今年的质量比去年的还要好上三分,要是混了粗粉,反而砸了招牌。”
“稍次一些的,现如今还不清楚人家愿不愿意要,不如试试放到镇上卖。”
陈禾也点头,“守实叔,您要是信得过我们,就放到我们铺子里好了。咱这铺子本来就卖村里的干货、杂粮,藕粉摆过去肯定能卖动,还能跟其他山货搭着卖。”
王守实摆摆手,说着就站起身来到屋外去了,不参与小辈之间的商议,反正最后他只要知道能拿到多少铜板、能给村里人分到多少钱就行,“你们尽管去做就是。”
“不如往藕粉里再掺点东西?”袁四桂鼓起勇气,也渐渐参与到讨论中来,“加点干桂花、红枣片什么的……反正村里家家户户都有,不缺这些玩意儿。”
加点东西?虞秋思绪发散一瞬,很快想到现代那些花里胡哨的添加剂,现在可没这条件,能吃上一碗纯藕粉就是万幸了。
他摇摇头将脑子里的东西甩掉,“加进去确实能让藕粉更香,冲调出来也更有嚼头。”
随后话锋一转,“但同样咱们得把账算明白。加料是好,可一斤藕粉里加多少?少了没味道,多了占分量,村民们要是觉得自家的东西被拿去添料,却没多赚钱,反而容易闹矛盾。”
袁四桂搓了搓手,语气变得有些犹豫,“我倒是没想这么多,就是觉得加了料能好卖些……”
毕竟是自己说要带着村里人学,虞秋索性给袁四桂掰开揉碎了讲,“好卖是肯定的,但得把账算明白。”
虞秋从屋里拿出纸笔,一边写一边说:“张锦川那边还不知有无变动,咱们暂且不论,就拿这些去向不确定的次品藕粉来举例。”
“如果按一斤藕粉加一两干桂花、二两红枣片算,这些东西虽不用花钱买,但村民采摘、晾晒也费功夫。不能让大家白出,得把配料算进分红里。谁家出了多少桂花、红枣,按重量记下来,最后跟藕粉利润一起按份额分,这样大家才愿意出。”
陈禾也凑过来,半是提议半是安慰袁四桂,“我先前看镇上有人卖过加了红枣的小米,他们是按加料款单独算,比如普通小米三十文一斤,加红枣的就卖三十五文,客人也愿意买。咱们是不是也能试试?”
虞秋点点头,“是个办法。咱们可以把藕粉分成两种,一种是原味藕粉,卖五十文一斤;另一种是加料藕粉,加了干桂花和红枣片,卖五十五文一斤。”
“这样将选择交给客人,他们也知道涨价是因为加了料,不会觉得咱们乱定价;村民也能靠自家的配料多拿分红,两头都不落话柄。”
袁四桂听明白了,松了口气,笑着说:“这样一来,既不用让村里人白出配料,也能让藕粉更好卖,真是两全其美。”
虞秋却没完全放松,又补充道:“还有两件事得注意。一是加料的藕粉得把配料比例写清楚,比如每斤含一两干桂花、二两红枣片,贴在容器外头让客人看明白;二是得跟村民说透,配料是按重量算分红,不是白用,免得有人觉得咱们偏了谁家。”
王守实刚从外面回来,正好听到这话,接茬道:“这事我来跟村里说!咱们村的人都实在,只要把账算透明了,没人会有意见。而且加了料的藕粉要是卖得好,大家分的钱也能多些,高兴怕是还来不及呢。”
-
又过了几日,虞秋收到张锦川托人带的口信,说自己已经到了福田镇住下了,想问问他们何时方便,能够到镇上商议今年的生意。
话里听不出轻重态度,但好歹说明去年没让人赔本,指不定是小赚了一笔,不然作为本质重利的商人,张锦川也不见得会在末尾提上一句还要请两人去云来阁吃饭的话了。
虞秋当即让那个跑腿的小子答应下来,回话给张锦川,就说明日即可见面,届时还会给他带些礼物。
陈禾则是跑去找了袁四桂,将明日动身前往镇上的事告诉了她,还偷偷鼓励她,说最好换身没有补丁的干净衣裳,这样自信些,也能不露怯。
毕竟他头回跟人谈生意也紧张得不行,不过虞秋告诉他人靠衣装,装着装着就不紧张了。
陈禾当时只觉得好笑,如今看到袁四桂惴惴不安的样子才发觉这话可是真有道理,便也将这话换了个样子说出来,安慰到袁四桂身上了。
-
次日天刚蒙蒙亮,袁四桂就揣着颗怦怦直跳的心起了床,她从木箱最底层翻出件月白色襦裙,小心地穿上身。
这不是什么镇上绣娘定制的贵价货,是去年家里靠做藕粉攒了些钱后,娘特意去镇上布庄挑了块细布,自己缝的。领口那几簇淡粉桃花,也是娘借着油灯的光,用碎线头一点点绣的。
平日里袁四桂舍不得穿,只在走亲戚时拿出来过两回,如今裙摆虽有些自然的磨白,针脚却依旧整齐,看着比粗布衫体面不少。
她对着黄铜镜,笨拙地将垂在肩头的青丝梳成双丫髻,又用取了支簪子固定好。看着镜中模糊的少女眉眼弯弯,袁四桂原本紧绷的身子也柔和了些,紧张感稍稍淡了几分。
直等到日上树梢头,袁四桂见着到了约定的时间才出了门,也没忘了提上前一晚准备好的竹篮。
陈禾已在村口老槐树下等着,虞秋站在他身侧。见袁四桂走来,陈禾笑着迎上去,“四桂你来了,这身襦裙真好看,比平日里穿的粗布衫显精神多了!”陈禾说着,还悄悄拉了拉虞秋的衣袖,像是在寻求确认自己说得对不对。
虞秋顺着他的动作看过去,点点头附和,“确实利落,见客正合适。”
袁四桂正是脸皮薄的年纪,被两人夸得脸颊泛红,双手不自觉绞着裙摆,小声道:“这是去年我娘给我缝的,听你们说见客商得庄重些,才翻出来穿。”
陈禾闻言笑了笑,随后转向虞秋,眼神里带着点询问,“咱们该走了吧?别让人等急了。”
虞秋嗯了一声,目光扫过陈禾被风吹乱的额发,抬手轻轻替他拢到耳后,动作自然又亲昵,“不急,路上走快些便是。”
他又看向袁四桂臂弯里的竹篮,“藕粉都带齐了?”
“精品粉和加料粉各装了两斤,里面用桑皮纸包了,外头还裹了油纸,都是我娘往年仔细收着的,说能防潮。”袁四桂提起竹篮晃了晃,“今年要是再赚了钱,我娘说想给我妹妹也添件新布衫。”
三人便往镇上赶,陈禾走在中间,虞秋挨着他左边,时不时会跟他说两句,陈禾都耐心听着,偶尔应一声。
陈禾走到半道上,意识到袁四桂久久未出声,想来是有些不大好意思,便又转头跟袁四桂说话,见人神情紧张,好言安慰道:“待会儿见了人,也不用怕,就把咱们藕粉怎么选料、加的什么桂花红枣说清楚就行。这些都是你亲手做的,一一说出来就成。”
袁四桂攥紧了竹篮把手,重重点头。去年家里靠做藕粉分的钱,不仅还了之前爹欠的小债,还能留有富余,给她和妹妹买些零嘴吃。她知道这生意对家里、对她自己有多重要,她想把事情做好。
写得有些疲惫,明日应该不更,大家国庆快乐~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7章 第 57 章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