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角马知道答案 > 第18章 迁徙

第18章 迁徙

答辩会议室巨大的落地窗外,是复旦大学光华楼前那片被骄阳炙烤得微微发白的水磨石广场。夏景之站在长方形会议桌的一端,背脊挺得笔直,双手交叠放在摊开的毕业论文终稿上,指尖微微用力,压住纸张,也压住内心翻涌的最后一丝波澜。

“夏景之同学,”答辩委员会主席,一位以治学严谨著称的老教授,推了推鼻梁上的金丝边眼镜,目光透过镜片落在她脸上,那眼神锐利得仿佛能穿透纸张直达核心,说到:“恭喜你,全票通过。”

盛夏袭来,夏景之最后一次站在研究生院门口,深蓝色的博士袍袖口隐约露出那串蓝白相间的马赛珠链。当导师将烫金证书递到她手中时,低声嘱托:“记住,真正的学问始于校园之外。”

这句话在她耳边回响,直到毕业典礼结束后仍挥之不去。夏景之望着校园里郁郁葱葱的梧桐树。两年前从非洲归来后,她将对角马迁徙的观察转化为博士论文《气候危机下的融资决策:基于非洲草原生态的跨学科研究》,意外获得了校级优秀论文奖。

“夏博士!”林薇举着相机走过来,“看这里!”

快门声响起,定格了夏景之略显羞涩的微笑。她手腕上的珠串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与学位袍的深蓝形成鲜明对比。

“说真的,商务委那个offer确定接受了?”林薇说道,“高校教职不是更符合你的学术气质吗?”

夏景之望向窗外,恍惚间看到的不是复旦校园,而是马赛马拉一望无际的金色草原:“我想试试把理论转化为政策就像......”

“就像角马必须渡河才能找到新草场?”林薇揶揄道,这两年来她已经听够了夏景之的“角马理论”。

夏景之笑着轻推好友一下,却不否认这个比喻的准确性。选择商务委确实像一次学术迁徙——离开相对安全的象牙塔,踏入政策制定的激流。

“来,干杯——!”

清脆的碰杯声在“梧桐里”小酒馆的露天座响起,冰镇的精酿啤酒泡沫欢快地溢出杯沿。林薇的脸颊被兴奋和酒精渲染得绯红,她豪迈地仰头灌下一大口,放下杯子,大声嚷嚷:“夏博士!以后请叫我‘林教授亲传弟子兼政府智囊团闺蜜’林薇女士!”

夏景之被她的夸张逗笑,眼角眉梢染着卸下千钧重担后的轻松。博士帽被随意放在桌角,压着几本厚厚的专业书籍。“智囊团还早呢,”她抿了一口冰凉微苦的啤酒,沁人的凉意直抵心底,“下周一才正式去中心报到。”

“那也是跨入了光鲜亮丽的国家队行列!”林薇打了个响指,凑近压低声音,带着促狭的笑意,“哎,说真的,景之,你这回可真算是‘火线毕业’了。林大佬没少给你特批开绿灯吧?我听说你那份‘角马报告’在中心内部都成了传奇案例!”

夏景之无奈地摇头,但眼底的笑意藏不住:“林老师是给了关键支持,但报告本身确实是当时唯一能想到的路。”她顿了顿,望向远处华灯初上的街景,“非洲那趟是转折点。没有那段喘息,没有站在那片天空下重新呼吸,我可能......”她没说完,只是轻轻晃了晃酒杯,冰块撞击杯壁发出清脆的声响。

林薇心领神会,眼神柔软下来。她没再追问那个夏天更深处的心事,只是再次举起杯:“敬转折点!敬大草原的风!敬那个教会你说‘Jambo’和‘Asante sana’(你好,谢谢)的神秘志愿者帅哥!”她促狭地眨眨眼,“话说回来,真的再没任何消息?那么一个极品,就这么消失在茫茫人海了?连名字都没问?”

夏景之握着酒杯的手指微微一顿。冰凉的杯壁凝结的水珠顺着指尖滑落。

名字?

在那个短暂的四天里,在那个刻意抛开了所有社会身份的“真空”里,他们聊草原、聊星空、聊动物习性、聊各自的迷茫与憧憬......他教她用长焦镜头捕捉角马跃入马拉河的瞬间,教她辨识星座,篝火旁教她简单的斯瓦希里问候语......

“只知道姓陈,”夏景之摇摇头,语气平静,带着一丝连自己都未察觉的怅惘,“像草原上的风,吹过就散了。本就是一段意外的插曲。”她将杯中剩余的啤酒一饮而尽,冰凉的液体压下心头泛起的一丝微澜。

林薇夸张地叹了口气:“唉,暴殄天物啊......”她随即又打起精神,拿起手机,“来来来,庆祝夏博士涅槃重生入职国家队,必须拍照留念!”

她不由分说地凑近夏景之,举起手机。屏幕上,夏景之穿着简洁的白衬衫,长发挽起,露出光洁的额头和修长的脖颈,脸上带着经历风雨后的沉静与淡淡的释然。林薇则笑得阳光灿烂。

“咔嚓!”

闪光灯亮起,定格了这个寻常却又意义非凡的夏夜。

————————————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某研究中心的总部大楼,坐落在浦西一片闹中取静的老建筑群中。红砖外墙爬满了岁月的痕迹,与内部现代化的办公设施形成奇妙的共生。这里没有企业大楼的张扬锐利,也没有高校象牙塔的悠闲散漫,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低调务实、信息密集的特殊气场。

夏景之的办公室在五楼靠西的一个小隔间。室内陈设极其简洁:一张宽大的L形办公桌占据了主要空间,桌上并排矗立着两台大尺寸显示器,旁边立着一个多层文件架,里面整齐地插满了贴着不同颜色标签的文件夹。

靠墙是一排顶天立地的书柜,里面塞满了各类年鉴、政策汇编、学术期刊和专业书籍,书脊上的文字中英文混杂。角落里唯一带点个人色彩的,是一个小小的白瓷花盆,里面插着几支绿萝,长势喜人,为这略显严肃的空间增添了一抹鲜活的生命力。

入职第一天,部门主任带她熟悉环境时,指着这个隔间半开玩笑地说:“小夏啊,别嫌小,这可是战略要地。窗户对着梧桐,清心明目,适合你这种需要静心做深度研究的。” 夏景之深以为然。这个小小的空间,隔绝了外界的浮躁,是她深入分析、逻辑推演的绝佳“战壕”。

她的工作核心,是围绕着一个新成立的“中非绿色发展与投融资研究小组”。小组组长是一位沉稳干练的中年女研究员,姓吴,是主管非洲经济事务的资深专家。夏景之的主要任务,就是从海量的、碎片化的信息流中,提炼出关键趋势和深层发现,转化为可供决策层参考的精准分析。

此刻,夏景之正埋头在一份厚厚的英文报告里。这是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撒哈拉以南非洲气候融资缺口评估》。她左手边的一个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Excel表格,里面是她整理录入的近五年中国对非主要气候相关投资项目清单(能源、水利、农业适应性改造等),包含项目规模、所在国、具体类型、实施主体、技术路线等几十项字段。右手边的屏幕上,则打开了数个PDF文档和网页,包括非洲开发银行的气候基金运作报告、主要受援国(如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的国家自主贡献文件、以及一些国际NGO对中非气候合作项目的第三方评估。

她的目光在多个屏幕和数据源之间快速切换,手指在键盘上飞舞,偶尔在一张铺开的A3纸上用不同颜色的笔快速勾勒着图表框架或写下关键词。这份专注,如同精密仪器在高速运转。窗外梧桐枝叶摇曳的光影落在她专注的侧脸上,构成一幅沉静而充满力量的画面。

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响。吴组长探身进来,手里拿着一个文件夹。

“小夏,忙呢?”

“吴老师,”夏景之立刻起身,“在看世行这份报告,结合我们之前的项目库做交叉分析。”

“效率真高,”吴组长赞许地点点头,将文件夹递给她,“正好,下个月初要举办中非合作论坛,我们部里负责一个关于‘中非绿色金融合作路径’的小分论坛,规格很高,司长亲自主持。我们小组需要准备一个核心发言材料,重点就聚焦在气候融资缺口与中资项目适配性这块。你理论基础扎实,又有非洲一线的田野观察,这个任务我想交给你主笔,做深度挖掘。”

夏景之心头一凛。中非合作论坛,司长主持......这意味着研究成果将直达决策核心层。

“好的,吴老师,我一定全力以赴!”

“嗯,”吴组长拍了拍她的肩膀,“发挥你的优势,把‘微观韧性’那个视角也融入进去。非洲的问题,光靠宏观数字和硬件投入远远不够,社区层面能不能接得住、用得好,才是关键。你上次答辩提到的‘文化韧带’,很有意思。”她眼中流露出对年轻后辈专业洞察力的欣赏。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狩心游戏

朕真的不会开机甲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婚内上瘾

女主并不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