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锦悦君心 > 第2章 杨氏

第2章 杨氏

景宣六年,冬末,蜀地,锦城。

杨氏府邸,坐落于锦城最为清幽秀丽的浣花溪畔,乃蜀地钟鸣鼎食、诗礼传家的簪缨世族。

其族谱可追溯至前朝,在此地已兴旺百余年,根深叶茂,盘根错节。

族中子弟或在朝为官,或地方执政,或在野清谈,影响力遍布朝野上下。

细算下来,杨氏一族在朝中拥有实职官位者竟有二十余人之多,其中四品以上手握权柄的大员便有五人,当朝权倾朝野的右相杨敬之与掌管天下钱粮的户部尚书杨慎,皆出自此家本宗。

右相杨敬之,年逾花甲,已是三朝元老。

自其二十岁高中进士,踏入仕途起,至今已在宦海浮沉四十五载,历经风雨,深得圣上的信赖。他与户部尚书杨慎皆为杨氏本家血脉,论辈分,杨慎需唤他一声二叔。

而这户部尚书杨慎,更是朝野上下皆知的传奇人物。此人不仅生得玉树临风、仪表堂堂,更难得的是年少有为,官运亨通得令人咋舌。

他未满十岁便因天资聪颖、过目成诵而被左相唐欣看中,破格收入门下。

十八岁殿试,被先帝钦点为状元,风光无两;十九岁便担任五品起居郎,随侍帝侧记录言行;二十岁升任四品御史大夫,监察百官,风闻奏事,权柄日重;仅过两年,便擢升为三品大理寺卿,执掌天下刑狱,断案如神;不到二十四岁,又因在户部钱粮调度上展现出惊人才能,被破格提拔为二品户部尚书,成为本朝最年轻的六部主官。

虽历经两朝更迭,其圣眷却不降反升,今年不过将将年满三十二岁。

先帝在位时便最为器重他,曾于宫宴之上当着众臣的面,抚须笑言:“满朝文武,若论官运之亨通,为官之精道,无人能出杨慎其右。年纪虽轻,行事却老成持重,又不失机变锋芒。依朕看,这普天之下,怕是再没有比咱们这位户部尚书更懂得如何当官,也更会当官的富官儿了!”

此言虽有戏谑之意,却也道尽了杨慎在官场上的如鱼得水。

时值年关,朝廷封印,难得有了几日清闲。

杨慎告了长假,带着几名心腹随从,冒着凛冽寒风,耗费半月时间,骑马穿行于蜀道之间,紧赶慢赶,终于回到了这座阔别三载的锦城故里。

马车驶入熟悉的街巷,空气中弥漫着年节特有的炮竹硝烟与食物香气交织的味道,他的心中却无多少归家的喜悦,反而沉甸甸地压着事。

他归家后,并未与族中众多亲眷过多寒暄,只略略见了几位长辈,便径直寻到父母所在的主院,屏退左右,与双亲一同扎进了父亲那间藏书万卷、墨香萦绕的书房。

厚重的楠木房门紧紧关闭,隔绝了外间的一切喧嚣,也不知三人在内密谈些什么,气氛凝重。

杨氏世代簪缨,宅邸占地极广,规模形制远非寻常富贵人家可比。

整座府邸不见金碧辉煌的俗艳,但见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曲径通幽,乃是请了苏州名匠精心构筑的园林景观,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皆颇具匠心,处处彰显着百年世家沉淀下的深厚底蕴与清贵风雅。

杨家历代本家族人多聚居于此,如今已是四世同堂,人丁兴旺。

书房内的密谈并未持续太久。

约莫半个时辰后,杨慎推开房门,招来一名在廊下伺候的伶俐婢子,低声吩咐道:“去,速请二小姐过来一趟。”

他口中的二小姐,名唤杨悦,今年刚满十六岁,乃是杨慎一母所出的嫡亲妹妹。

其母当年以三十四岁高龄拼了半条性命才生下她,可谓是老来得女,加之她生得玉雪可爱,聪慧伶俐,因此自小便被全家人如珠如宝地宠着,纵着,养得难免带了几分娇气。

府中最好的院落“汀兰水榭”便分给了她,那院落坐北朝南,临水而建,推窗便可览尽园中湖光山色,院内更是遍植各种从各地搜罗来的奇花异草,四季景致不绝,专供这位二小姐赏玩怡情。

只是这水榭景致虽佳,却离其父所居的主院书房有些距离。

杨悦此时正在自己的汀兰水榭内,对着窗外一株含苞待放的红梅出神,听闻兄长归来,此刻正在父亲书房等她,一双明眸顿时亮了起来,也顾不上吩咐侍女,提着裙摆便像一只欢快的雀鸟,一路小跑出了院落。

“小姐!小姐!您慢些!仔细脚下路滑!”她的两个贴身大丫鬟锦和与康泰在后面追赶得气喘吁吁,连声呼唤。

杨悦闻声,这才放慢了脚步,回头催促,脸上是毫不掩饰的欣喜与急切:“你们快些!我都快三年没见到兄长了!心里想得紧!”

主仆三人一路疾走,穿过几重月洞门,绕过蜿蜒的回廊,走了快一盏茶的时间,方才来到主院的书房外。

“兄长!悦儿想你了!”杨悦兴冲冲地推开虚掩的房门,人未至,声先到。

然而,当她踏入房内,却敏锐地察觉到气氛不对。

父母端坐在上首的紫檀木太师椅上,眉头紧锁,面带忧色。

兄长杨慎站在窗前,负手而立,听见她的声音方才转过身来,脸上挤出的笑容也带着几分牵强。

“怎么了?一个个都愁眉苦脸的?可是朝中出了什么大事,牵连到我们家了?”杨悦收敛了笑容,走到父母身边,轻声问道,心中掠过一丝不安。

“悦儿……”杨慎走到她身边,拉着她在身旁的绣墩上坐下,目光复杂地看着她,眼底深处藏着一丝不忍与怜惜,他斟酌着开口道,“京城传来消息……圣人虽还未正式下旨,但礼部和户部已经开始着手预备今年的大选了……”

杨悦微微一怔,随即反应过来:“兄长的意思是,今年宫中将要举办选秀?”

新帝君逍登基后,于景宣三年举办过一次选秀。

杨氏身为累世高门的簪缨世家,按例应有适龄女子参选。

只是当时,长姐杨恬年已二十三,远超选秀规定的十六至十八之龄,而她自己年方十三,尚未及笄,因此那年杨氏无人参选。

杨氏家风相对开明,尊重小辈意愿,长姐杨恬因不愿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束缚,立志要主宰自己的人生,便在同年参加了宫内女官采选,凭借过人才学拔得头筹,入宫担任了正六品掌薄女官。

如今三年过去,长姐已凭借能力升至正三品尚宫,执掌一局事务。

而自己,年满十六,过了年便十七,正好落在了这次选秀的范围之内。

杨慎看起来忧心忡忡,他一路风尘仆仆赶回,尚未好好歇息便急着与双亲和小妹商议此事:“若只是寻常参选倒也罢了,凭我杨家的门第,妹妹的才貌,落选或许不易,但运作一番,得个不高不低的位分,在宫中安稳度日,也并非难事。可是……”

他顿了顿,声音压低了几分,带着前所未有的凝重:“小妹的美貌与才情在锦城闺阁中颇有盛名也就罢了,可不知怎的,竟传到了圣人耳中。半月前,我放假离京的前一日,圣人于垂政殿单独召见我,问完了户部公务后,竟特意问起……问我家中是否有一个碧玉年华,国色天香、色艺双绝的妹妹。”

“兄长,别太担忧了,或许……陛下只是偶然听闻,出于好奇,随口一问?”杨悦心下也是一沉,但见兄长与父母如此忧虑,反而强自镇定下来,轻轻拍了拍杨慎的手背,出声宽慰。

她虽被娇养,却并非不谙世事的无知少女,世家大族的教养让她深知,被皇帝“特意”问起,绝非吉兆。

“怎会只是好奇!”杨慎另一只藏在宽袖下的手缓缓捏紧,骨节泛白。

他闭了闭眼,脑海中再次清晰地浮现出那日在垂政殿的情景。

半月前,那是他休沐前最后一日上朝。

早朝散后,众臣鱼贯而出,皇帝身边最得信任的太监总管庞清却悄无声息地走到他身边,低声道:“杨尚书,圣人垂政殿有请。”

垂政殿内,炭火烧得暖融,年轻的帝王君逍正坐在御案后批阅着堆积如山的奏折。

赐了座后,他便有一搭没一搭地与杨慎闲聊起来,问了些户部年关节余、各地赋税情况等寻常公务。

“爱卿,今岁选秀之事,筹备得如何了?”君逍的目光并未从奏折上移开,仿佛只是随口一问。

杨慎心中虽掠过一丝狐疑,选秀主要由礼部负责,户部只是协理财务,皇帝为何单独问他?

但他还是恭敬答道:“回圣人,户部一应筹备工作正稳步推进,只待与礼部核定最终章程,便可等候圣人下旨,晓谕天下了。”

“如此便好。”君逍点了点头,笔尖在奏折上划过一道朱批。

忽然,他毫无预兆地抬起头,目光如电,直直射向杨慎,那眼神深邃锐利,仿佛能穿透人心,让杨慎瞬间想起草原上盯紧了猎物的饿狼。

“子独,”皇帝的声音依旧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探究,“朕听闻,你家中尚有一待字闺中的小妹,不仅国色天香,更难得的是精通音律,色艺双绝,正值碧玉年华?”

杨慎当时心中便是咯噔一下,一股寒意从脊椎骨窜起。

他迅速稳住心神,起身离座,朝君逍深深一揖,语气惶恐而谦卑:“回禀圣人,微臣确有一小妹年方二八。然,‘国色天香、色艺双绝’实乃外人谬赞,愧不敢当。小妹资质不过中上,且因是家中老来所得,被长辈们惯坏了,性子娇纵顽劣,实在登不得大雅之堂,恐有负圣人所闻。”

君逍闻言,未置可否,只是深深地看了杨慎一眼,那目光似乎含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又仿佛什么都没有。

他并未再继续追问此事,转而与杨慎聊起了蜀地的风土人情,并在他告退时,赐下了颇为丰厚的年节赏赐。

直到杨慎退出垂政殿,走出宫门很远,被京城冬日那干冷刺骨的寒风迎面一吹,他才惊觉自己贴身的里衣,早已被方才那片刻间惊出的冷汗,浸得湿透冰凉。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六十二年冬

西江的船

狩心游戏

貂珰

橘涂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