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何太一家在酒店安顿下来后,薄暮和吴忌便先回了家。
刚推开院门,薄暮就扯开嗓子喊:“姥姥!姥姥!我们回来了!”声音里透着十足的欢快。
姥姥正在厨房里,闻声赶紧擦着手走出来,脸上笑开了花:“哎哟,可算回来了!快让姥姥看看,瘦了没?”
薄暮一个箭步冲上去,结结实实地抱住姥姥,不由分说就在她额头上“叭”地亲了一口,响亮极了:“想死我了,姥姥!”
“哎呦,这孩子!”姥姥被逗得合不拢嘴,拉着他的手,“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薄暮亲完姥姥,又风风火火地冲进客厅。嘟嘟正在大书桌上些大字。薄暮二话不说,同样在脑门上亲了一口:“嘟嘟!暮哥回来啦!”
嘟嘟喊着“暮哥”下意识地想放下笔跟暮哥玩,但眼睛一瞟,看见亲哥吴忌正站在门口,表情平静地看着他。嘟嘟立刻一个激灵,端端正正坐好,无比认真地说:“暮哥,等我写完最后五个字!”
吴忌看着薄暮这一连串行云流水的动作,忍不住失笑。
薄暮把自己摔进柔软的旧沙发里,满足地喟叹一声:“还是在家好啊!舒服!”
姥姥跟进来,看着两个孩子,眼里的慈爱都快溢出来了。她忙不迭地给两人手里塞洗好的苹果,又端出点心盒子:“快歇歇,累坏了吧?饿不饿?姥姥给你们下碗面先垫垫?”
虽然经常通电话,但孩子出远门,去那么久,她心里一直是提着的。姥姥忽然想起什么,问道:“不是说还有个朋友要一起来吗?”
薄暮啃着苹果,含糊不清地说:“小胖他们一家住在宾馆,明天再过来。到时候他住我那边,可能带一个保姆阿姨和一个保镖。”朝姥姥撒娇,“以后我住这里好不好,姥姥?”
“好好。”姥姥赶紧答应,“你杨叔把东西都放在正阳屋里了。我没给你们动,你们自己收拾啊。”
“嗯!”薄暮又去翻点心盒里有什么吃的。中午没怎么吃好。
吴忌给姥姥倒了杯水,对姥姥说:“姥姥,晚上别做饭了。何太他们初来乍到,我们晚上一起在宾馆吃个饭。”
姥姥一听,立马答应:“那好!我去把鱼冻起来,明天再做。”
吴忌赶紧起身,“我去放。”把姥姥按在沙发上,跑去厨房。
这时,嘟嘟终于写完了大字,把东西收拾好后,冲过去扑进吴忌怀里:“哥哥!我可想你了!”接着又撅起小嘴抱怨,“都不我去玩。”
薄暮把苹果核扔进垃圾桶:“光想你哥,不想我啊?”
嘟嘟立刻很上道地转身跑到薄暮身边,依偎着薄暮,小嘴抹了蜜:“想!可想暮哥了!暮哥最好啦!暮哥你给我买的什么啊?”逗得薄暮哈哈大笑。
晚上,酒店餐厅最大的包间里,热热闹闹。不仅何太一家、薄暮、吴忌、姥姥和嘟嘟到了,得到消息的小卷毛也过来了。
小卷毛回来后,就决定复读一年,参加明年的高考。他在香港时,和小胖一起吃过饭。那时小胖对暮哥在内地的朋友就很关注,就是那种,啊,他哪里好,成为暮哥的朋友,我要好好看看。
接风宴就在这种虽然语言略有隔阂但情感无比融洽的氛围中进行着。何先生话不多,但一直面带微笑,看着妻子和儿子难得如此放松开心。桌上的菜色是招待所厨师精心准备的本地特色菜,虽然不如香港酒楼精致,但分量十足,口味地道,何太一家都表示很新奇很好吃。
第二天一早,薄暮就带着何太一家人去了要住的公安小区。
小区南面就是公安局,小区门口就在侧面,早上进进出出很多都是穿警服的警察,出门右拐就是单位,现在快八点了,大家赶着上班。
看到薄暮吴忌打着招呼,各种叔叔阿姨的叫着,大家也是边走边打招呼,说着亲戚来了?
吴忌在旁边跟何太说道:“小区里基本都是公安局的家属,互相都认识。谁家孩子在哪上学,谁家亲戚什么时候来的,大家都清楚。进来个生面孔,用不了一会儿就能被爷爷奶奶们盘问清楚家里几口人从哪来干嘛的。”
何太看着环境,虽然简单,但特别安全,全程都笑着,跟哥哥们还说,这小区真好啊。
到了薄暮那套房子,就在吴忌家对门。杨叔早就收拾出来了,薄暮原本的东西已经搬到了吴忌那边,屋里显得空空荡荡。房子是三室一厅的格局,对于只住小胖和一个保姆、一个保镖来说,刚刚好。
何太里外看了一遍,点点头:“不错,挺新的,也宽敞。”虽然比不上自家别墅的豪华装修,但一点也不憋屈,还挺大的。
她大手一挥,对跟在身后的助理说:“家电家具全部换新的,要最好的!今天就去买。”她转头对薄暮和吴忌解释,“保姆阿姨用起来也方便。”
薄暮无所谓,对何太说没有问题,去百货商场买就行。
看完房子,被吴忌邀请到家里坐坐。
一进门,何太就被震了一下。客厅的一面墙完全是个大书柜,里面摆满了各种书籍,从泛黄的线装书到崭新的中外文书籍都有,旁边还放着一个可以移动的梯子。
何太自家兄弟子侄也不少,但几乎没一个爱读书的,她自己也就是勉强读完高中,看到这满墙的书,眼睛都直了,由衷赞叹:“哇,乖仔是学霸!”
她又看到大书桌上摊着厚厚一叠写满毛笔字的宣纸,旁边放着砚台和毛笔。
吴忌解释道:“那是我弟弟平时练字写的。”
何太好奇地走过去,目光被桌上那方古朴的砚台吸引了。造型简练方正,没有过多雕饰,很朴素。
何先生也跟过来,他显然对文房用具有些了解,仔细端详了一下,说道:“这是套砚?一大一小?”
吴忌点点头:“是的。下面那个大的是我用的,上面这个小的我弟弟用。是我爷爷在我们小时候给我们的。每个孩子从小就有一块。”
何先生小心地拿起那只小一点的砚台,入手并不沉,触感温润,侧面和底部能看到一些经年累月使用留下的磨痕和包浆。他随口问道:“这是什么砚?有点像端砚。”
“对,是端砚。何先生好眼力。”吴忌回答。
何先生闻言,神色更郑重了些,轻轻摩挲着砚台边缘,点点头:“石质细腻,呵气成润,是好东西,看着有些年头了。”
“嗯,”吴忌语气平常,“大概八百多年了吧。”
“多少?”何先生惊得看向吴忌,小心地双手托着,轻轻放回桌上。刚才觉得它古朴简单,没想到是个古董。
不是,你什么家底啊,用古董写字。
“没事,砚台就是用来写字的。”吴忌爷爷给他们时就说了,这是用来写字的,不要放着。
何先生的目光又落到旁边的墨条上,这次是彻底不敢伸手碰了。
吴忌笑了笑,主动拿起那根黝黑的墨条:“这个就是普通的徽墨,没什么年头。听我爸爸说,是我爷爷年少时自己学着做的。”
他顿了顿,看着好奇的众人,索性多说了几句关于这墨条和爷爷的往事。
“我爷爷小时候上学那会儿,清朝还没亡呢,读书人写字大多都用毛笔。家里就他一个孩子,条件还算宽裕,就供他念书。爷爷打小就聪明,学得快。等他长到十多岁,清朝没了,县里的官立学堂改了名,成了省立中学。那时候世道乱,学生们也热血,爷爷的学校也声援过五四运动,还跟着同窗老师编印过一些进步刊物。”
“我曾祖父,就是我爷爷的父亲,是老来得子,就爷爷这么一个独苗苗,生怕他出事。就跟我爷爷说:‘不是觉得墨条不好吗?走,爹带你去买最好的墨条!多买些,回来送给先生,送给同窗好友!’”
“然后就把我爷爷忽悠着,跟着他出门买墨条去了。这一出门,就是大半年。等他们回来,时局稍微平稳了点,学校也恢复课业了,我曾祖父这才放了心。我爸爸说,爷爷心里明白老太爷是怕他出事,万一有个好歹,老太爷估计当场就能跟着去了。爷爷觉得老父亲年纪大了,别整天跟着担心,也就顺着老太爷的意思,跟着出门‘买墨条’去了。”
“不过出门这一趟也不是没好处,爷爷跟着我曾祖父走了不少地方,见识了很多世面。到了黄山市,爷爷对做墨条很感兴趣,就跟着一个老师傅做了几个月的墨条,我们这些小辈用的,都是爷爷之前自己做的。八十多年了。哦,砚台倒是家里代代传下来的,家里孩子要从小练字。”
大家都听得入了神。他们没想到,这一方古砚,一根看似普通的墨条背后,竟然还有故事。
何太再看这满屋子的书,和那方八百多年的端砚,眼神彻底不一样了。何先生更是复杂,没想当一个偏远的小城,一个看起来普通的人家,都有这种底蕴。
如果吴忌知道他怎么想的,肯定说,他家就是普通人家啊,放眼全国,比他家更有底蕴的家庭多的你都怀疑人生。
“哦,对了,我爷爷读的省立中学就是现在改名字的一中。学校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就是阿杰以后读书的学校。”吴忌看向薄暮。
“嗯,我奶奶也是这个学校毕业的。”薄暮肯定的点了点头,学校就是这么有历史。
何太太心动了,当即决定,不仅要把小胖的生活安排好,还要捐一笔钱给学校,改善图书馆和教学设施,回报这份难得的缘分。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