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GIA实验室的灯光下反复检查那颗蓝钻,放大镜下,碳元素的排列呈现出微妙的数字——9.16。
林之酒的生日。
同事笑着问我:“林,你每次看到这颗钻石都像在看情书。”
我合上鉴定书,淡淡一笑:“只是职业病。”
可我知道,这不是职业病。这是他留给我的密码。
在我离开他的那天,他把一个丝绒盒子塞进我的行李箱,里面是一颗未切割的蓝钻原石。盒子里有一小卡片,写着:等你学会看懂它的时候,再回来。
现在,我懂了。
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大屏突然切换,原本滚动的K线图变成了一份宝石鉴定报告——我的签名赫然在列。
台下哗然,记者们疯狂拍照,金融新闻主播兴奋地播报:“林氏金融的年轻掌舵人,竟在上市敲钟时公开珠宝鉴定书?”
只有我看到,报告页脚闪烁的摩斯电码:
COME HOME
在北极圈的冰原上,我失足滑进冰缝。
林之酒毫不犹豫地跳下来,绳索绑着一个铂金戒指盒滑到我面前。
“至少戴着它保暖。”他的声音在零下三十度的寒风里发颤。
我仰头看他,呼出的白雾模糊了视线:“你知道我不会戴。”
“我知道。”他解开绳索,让戒指盒落进我掌心,“但我想让你带着它,无论你去哪儿。”
我们最终被救援队拉上去,在极光下相拥。
他说:“体温共享。”
我说:“体温共享。”
然后,我们同时松开手。
一年后,我又在苏富比拍卖会上再次见到那颗“绝望蓝钻”。
它的火彩里藏着9.16的数字,而它的鉴定书上,折射率一栏被铅笔轻轻修改过——
1.762-1.770
蓝宝石的标准折射率,也是我们名字的笔画数之和。
我抬头,透过拍卖行的玻璃穹顶,看到对面大厦的LED屏正播放他的访谈。
记者问:“林先生,您认为最珍贵的宝石是什么?”
他看向镜头,仿佛穿透时空凝视我:
“最珍贵的,永远是包裹在岩石里的、未说出口的光。”
我们最终没有在一起。
33岁的他成了金融界的神话,30岁的我成了国际宝石鉴定师。12岁的雨,30岁才停。
但我知道——
他的办公室里,那盏宝石灯永远调整到伦敦的日出角度。
而我的保险柜里,锁着两张泛黄的录取通知书:
牛津大学珠宝鉴定专业
牛津大学金融专业
他偷偷为我申请的,而我从未告诉过他,我其实更想学金融。
我们终究活成了彼此最想要的样子,却再也无法触碰。
这是我们最好的结局,也是最痛的。
我们相爱,却注定不能相守。
我们了解对方胜过自己,却永远隔着一层不可见的伦理与世俗。
我们活成了彼此的光,却只能在各自的领域闪耀。
“Die Liebe auszusprechen, ist nicht dasselbe wie ein vollst?ndiger Erfolg.”
--正文完--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