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周庄,23日我们来到了中国江南古文化最具代表地之一的浙江乌镇。
走近乌镇,我们随着如织的人流,沿着宽约2-3米东市河岸青石板铺就的道路走着,眼前十多米宽的河流泛着蓝色,绵绵悠悠地流淌,青瓦白墙倒映水中。乌黑色的房屋和阁楼都是临水而居,面水而居,跨水而居。一座座美丽的小水阁,架空河流之上,宛如建在水中,远看像漂在水上的小船,河水轻轻流过,仿佛小水阁也在缓缓飘摇。
深入古镇就会发现,时间仿佛在乌镇停止了,它奇迹般保留着清代江南水乡的建筑格局,河流两岸房屋林立,长廊蔽日,小桥相邻,风景一般活着的古镇,令人惊讶!据谭家湾古文化遗址考证,大约在6000年前,乌镇的先民就在这一带繁衍生息了,那一时期,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乌镇至今保存有20多万平方米的明清建筑;众多的深宅大院,是旧时商贾巨富和官员隐世之处;乌镇不仅有故事,还有底子,在世界友人齐聚一堂的时候,能够欣赏一下江南水乡、感受一下中国传统古典美与传统文化是最合宜不过了。难怪一代文豪茅盾先生一生创作出那么多创世佳作。乌镇像一首抒情诗,情深深,意浓浓,激越心胸;是一部长篇小说,跌宕起伏的情节引人入胜;诗的情意,小说的情节,造就了文学巨匠—矛盾。
东市河上一艘艘乌蓬船缓慢地行驶,衣着朴素的船夫站在船尾眼望前方。船桨在手中悠悠地摇着,水面扩散出道道微波,坐在船上,让人感到悠闲自在。
有河就有桥,乌镇的桥主要以石板桥为主,都是拱形的,在半圆形桥洞上往往都写着桥的名字,但由于年代久远和饱经风霜,桥上雕刻的名字和花纹已模糊不清。走上石桥,迎面吹来了阵阵微风,让人感到神清气爽。
乌镇的弄堂遍布街市,而且特别的窄,只有两米左右的宽度,两边那一幢幢陈久的民宅和阁楼并排地通向弄堂的尽头。走在弄堂的石板路上,抬起头望望蓝天,天变得又细又长,一朵朵白云好像害羞似的,只露出一点点。我们跟着导游,品读着乌镇久远的故事:
在江南百床馆,陈列着从江浙一带收集过来的各式各样精雕细琢的古床。有一张年代最久的明代马蹄足大笔管式架子床,至今有400多年历史,据说该床都是用黄榉木做的,简洁大方,用料讲究;还有一张是馆中的镇馆之宝——百步千工床。该床很大,而且做工精细,如果让一个工匠来打制的话,要三年时间。普通的床有新婚夫妇床、小姐床、公子床、老年夫妻床,青年夫妻床等等,真是应有尽有。青年夫妻的床最有趣:床梁上悬着两只小鸟,而且鸟儿的翅膀是活动的。据说老人们晚上听声音,如果鸟儿的翅膀发出的声音大,就说明快要抱孙子了。
在江南民俗馆,展出的是乌镇当地的民俗民风。衣俗厅,有民国三四十年代江南一带的人物穿着,从衣着服饰可判断其身份。节俗厅,展示了江浙一带过节的风俗:有贺岁拜年、元宵走桥、清明踏青、立夏称人、端午粽子、中元河灯、中秋赏月、重九登高、冬至祭祖、腊月小更等等。在传统作坊区,人流最多的是蓝印花布坊,陈列了不少明清时的衣服、布料、蚊帐、头巾等物品和一些现代工艺的制品如“清明上河图”、“世纪上海”等。还能目睹到许多明清时,和更早的制作蓝印花布的工具。很多人都背依或手扶高悬的蓝花布料留影。
在江南木雕馆,陈列了丰富的中国古代木雕精品器件。有“八仙过海”、“郭子仪祝寿”等民间传说;有“打渔”、“斗蟋蟀”、“敲锣打鼓”等生活场景;也有“龙凤呈祥”、“松鼠吃葡萄”、“梅兰竹菊”等传统图样,刻画出了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
走过东大街,来到被誉为“江南有钱人”的余榴梁先生的钱币馆。
余榴梁1942年出生于乌镇,现定居上海。40年中他收藏了世界2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钱币25000多种,其中金属币21000多种,纸币3000多种,花钱1100多种,进入钱币馆就犹如进入了“万国银行”。在这展出一枚南宋时期的“大宋河山”古钱。,十分珍贵,是开炉钱中的一种;开炉钱是指历代钱局在正式铸造前,先精工铸制一批带有纪念性质的钱币,发行数量相当少,江南地区偶而有发现,但从来没有批量发现;据传“大宋河山”当时存世仅五枚,其它四枚或早已流落国外,或湮灭不知所终。在橱壁上展示有民国时期军阀割据的纸币,这些纸币当时只作省内内部发行所用,出省就毫无价值,相当于地方粮票;其中一张新疆银行发行的面额最大的六千万元,但在当时只可换来一个大饼,可叹民国时期是何等的通货膨胀,货币贬值。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