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岘这时却又似不经意地问道:“你这已是第三榜了吧?”
“是。”
高岘“唔”了一声,不说话了。但是谢妍知道他不是无缘无故提这么一句。
主司于及第进士有提携之恩,日后易有结党之患。因此近代以来,主文者一向无过三榜。今上则又更小心一些,即位以来最多也只让人两知贡举。这也是皇帝命她再次担任主司时,她有些顾虑的原因。
“圣人待你终究与旁人不同。”许久之后,高岘才又评论道。
“再不同也是最后一次了。”谢妍回答。
不管皇帝有多信任她,放榜三次已是极限,日后断不会再让她知贡举。
“你我自先帝时就开始共事了吧?”
谢妍称是。
高岘微微犹豫:“相识多年,我也认真将你看作晚辈,有心提醒你一句,却又怕你见怪。”
“相公何出此言?”谢妍笑道,“能得相公指点,是华英之幸。”
高岘低头搅动着釜中已经冷掉的茶汤:“虽然陛下对你格外信重,但有些事务还是不宜涉入过深。”
谢妍一凛,吃惊地望向高岘。
高岘并不看她,垂着眼睛,仿佛自言自语:“我无心追问你这半年究竟在忙什么,但有一点你要记得,不管今上有多特殊,她终究还是天子。”
*****
一月开始试举,放榜时已是二月初。
放榜之日,礼部通常于清晨在南院东墙张榜。为防有人毁坏名榜,一般先挂虚榜,稍后再出正榜。正式放榜时又会有人高唱及第者名姓。及第的进士还会在稍后收到有主司亲押的金花榜帖。
放榜前几日,坊间就开始有各种消息流传。等待放榜的这一夜,没几个举子能安然入睡,几乎个个愁肠百结,只待晓鼓一响、各坊开启,就要前往礼部听榜。
丁莹暂居的里坊距离南省稍远,且她觉得早到晚到并不会对结果产生什么影响,便没有赶得很急切,出门后也是信步而行。走到半路时,她甚至还悠哉游哉地回想起前几日出游时,几位朋友关于萧述和崔景温谁能夺得榜头的争论。
按时下习俗,未及第的举子为了沾取来年好运,常在张榜后向状首索要未及第时穿过的衣衫。不过这些年追索之人越来越多,榜首的衣服尽数拿出也不够,一件衣物倒要好些人来分。前几年还出过一次举子在榜下哄抢榜头衣衫,结果将一件外衣撕成片缕的事。丁莹记得友人们起初还在争论夺魁人选,聊到后来却将争议抛诸脑后,商议起索拿状头衣物的办法。最终的方案似乎是准备兵分两路埋伏在崔、萧二人看榜路上,提前夺取他们身上衫袍,再视结果分裁衣衫。
胡思乱想中,礼部的墙院逐渐显现。虽然还未走近,丁莹已遥遥望见南院东墙前面黑压压的人头。可不等她细看,就听见人群一片喧哗,想是春榜已出。丁莹微微振奋,也加快了脚步,同时扫视人群,寻找友人身影。可她看了一圈,却没发现梁月音、邓游等熟人的踪迹。她微觉奇怪,难道他们几个真去埋伏萧述和崔景温了?
她正想挤到前面看榜,却突然被人捉住了手腕。那人抓她手腕的同时又捂住了她的嘴。接着又有一人从背后推搡,两人合力将她弄进了附近的巷道。
怎么回事?丁莹晕头转向,光天化日,天子脚下,竟然还有劫匪不成?好在那两人将她拽进小巷后即便松手,似乎并非歹人。丁莹定睛一看,捉她手腕的是梁月音,推她背的却是邓游。
两人放开丁莹后,邓游又将头探出巷道,确认四下无人,才又缩了回来。
“出什么事了吗?”丁莹见二人面色颇为凝重,关切地问道。
“你出门时可曾多带几件衣衫?”梁月音严肃地问。
丁莹摇头:“不曾。”
来看榜而已,有什么必要多带衣服?
梁月音和邓游互相看了一眼。梁月音掏出一条巾帕递给丁莹:“我们看看情况。要是形势不对,你就把脸挡上,我们护着你先回去,免得你今日被人撕碎。”
丁莹不解:“这是为何?”
梁月音认真盯了她一阵,忽然露齿一笑:“知道这次的状首是谁吗?”
丁莹再次摇头:“我还未得见名榜。是萧述还是崔景温?”
他二人如此神秘,难道是想拉自己入伙打劫状头?
“都不是。”
丁莹困惑了:“那是谁?”今年赴举的人里应该没有谁能在名气上抗衡这两人了吧?
“傻子,”梁月音笑容愈发灿烂,在丁莹肩上猛拍一掌,“是你啊!”
*****
“丁莹?状首?”御案后的皇帝圣心大悦,“好好好!”
按惯例,春榜前五名的试卷会进呈皇帝御览。呈进时皇帝得知本次春闱不但有女子及第,其中一人更是今年的榜头,只觉憋了三年的闷气一扫而空,连声叫好,又将谢妍褒奖一番。
“位居榜首凭的是她自己的才华,臣不敢居功。”谢妍笑道。
“朕听闻萧述、崔景温亦甚出色。她这状头可能服众?”皇帝略有担忧。
“单论辞藻声律,三人其实难分高下,”谢妍回答,“不过崔景温经义稍弱,萧述所作《河赋》,结尾处文气略竭,不及丁篇词义高远。”
即是说丁莹这状首实至名归的意思。皇帝放心,继续浏览三人文卷。看完之后,她也认可谢妍的说法。然而最初的兴奋褪去后,皇帝又生出几分不满:“可见之前几年也并非是女子无能,乃是有人玩忽职守,尸位素餐。”
谢妍微微蹙眉,担心皇帝拿此事大作文章、猜忌朝臣。她抬头看了皇帝一眼,小心开口:“这件事……臣有不同看法。”
“哦?”皇帝挑眉,“说说看。”
“女子中,读书识字者已是少数,学识足可应举者更是寥寥。如今虽有陛下恩典,但要形成风气,至少也需十年八载。有才学且能够赴进士举的女子,前几年已筛选过数次。在年轻一辈长成以前,有一些断层在所难免。”
这解释倒也合情合理。皇帝不再追究,而是指着丁莹的试卷说:“难得女子中有如此人才,须得好好栽培。如今既成你的门生,日后你就多用心吧。”
谢妍应了。
她见皇帝无话,正准备告退,不想皇帝又拿起丁莹的试卷,在手中反复翻看:“这是为全天下女子长脸的人,得想法授一美职,方才称心。”
谢妍失笑:“陛下可是忘了?朝廷近年施行循资格之法,臣恐怕她不会这么快授职。”
皇帝一拍脑门:“朕怎么把这事忘了!”
循资格是以年资做为擢用官吏的条件。盖因如今有官资之人多于朝廷官位,故几年前有人提议推行此法,无论品德、才学之高下,皆须按资历守选,直至五品出了选门,才可不受此限制。是以新进士登第后往往不会立即授官,而是要等待数年,方得释褐。
“不能破个例吗?”皇帝不死心地问。
谢妍不答,只是微笑以对。
不必她提醒,皇帝自己便回想起几年前,她曾经有过破例的事,结果却引得朝中物议沸腾,最后还是她先服了软,表示日后不会再干预吏部注授,方将舆论平息。此番若再轻易破例,难免影响她做为皇帝的威严。
可皇帝到底不甘,又追问了一句:“当真不行?”
谢妍笑了:“陛下为天下之主,一定要破例也无不可。只是丁莹才刚及第便如此破格加恩,不免引人侧目,于她未必是好事。陛下既然爱惜她的才华,想必不愿将她这么快就推上风口浪尖。依臣之见,还是循序渐进为是。”
皇帝抱怨:“早知如此,当初就不该准许什么循资格,如今倒弄得束手束脚。”
“臣当初何尝没有劝过陛下慎重?”谢妍揶揄,“是陛下说臣已官至五品,不必守选,让臣不要多管。”
皇帝白她:“身为臣子,这时候不说分君之忧,倒来挖苦?”
“是臣的不是,请陛下治罪。”谢妍笑着认错,可语气轻飘飘的,显得毫无诚意。
“少跟我装模作样。我还真能罚你不成?”皇帝泄气地摆摆手,“罢了,先让她老实守选吧。”
谢妍这时却又沉吟道:“其实要想她尽快授官,办法也不是没有。”
皇帝眼睛转了转,立刻明白她的意思:“你是说……会不会太过急迫了?”
“确实,”谢妍轻叹一声,放弃了这一想法,“有些苛刻了。”
本章需要解释一下:唐代确实有举子向状元讨要衣服沾取运气的习俗。不过这一章我描写上稍微夸张了一下。非酋沾欧气这种事看来也是自古有之。
另外循资格大约是开元时期开始实行的。在这以后,不管是什么天才,基本都要熬资历。以唐代制度而言,就算仕途很顺利,当上宰相也差不多要年过半百了。例外当然有,但是非常少。所以这个故事两个主角的年龄差是9岁,因为再小的话就会显得很悬浮了。当然以小谢的年纪,做到她现在的位置也已经属于特例了。最后再补充一句,唐代宰相基本也就三品官,到五品就算高层官员了,一二品的官位一般都是虚衔,属于荣誉职位。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8章 状首(2)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