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河计划”的生态初显峥嵘,为“电子商情港”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想象空间。然而,这片欣欣向荣的“星土”,也引来了更为强大、也更为危险的觊觎者。2006年秋,一个来自美国的越洋电话,直接将张钰和周嘉颖卷入了比当年面对红杉时更为凶险的资本漩涡。
电话来自全球电子分销领域的绝对巨头——“寰宇科仪”的亚太区总裁,戴维·安德森。他的声音透过卫星信号,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温和与不容置疑的自信:
“张先生,周女士,久仰。‘电子商情港’的发展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星河计划’,非常有想象力。我们寰宇科仪,希望能够与贵公司进行更深度的……结合。”
所谓的“结合”,是一份高达十五亿美元的全面收购要约!这个数字,足以让任何创业者心跳加速。安德森在后续的会面中,描绘了一幅诱人的蓝图:保留“电子商情港”品牌,张钰团队留任,并借助寰宇科仪遍布全球的物流网络、顶尖的实验室资源和无可匹敌的资本力量,快速实现全球化扩张。
“张,你们中国人有句话,叫‘借船出海’。”安德森在香港文华东方酒店的套房里,摇晃着杯中的红酒,“我们提供的,是一艘装备精良的航空母舰。凭借你们对本土市场的理解和创新的模式,加上我们的全球实力,足以横扫整个行业,创造一个新的世界冠军。”
巨大的诱惑如同海妖的歌声,在会议室里回荡。连一向沉稳的周伟,在听到这个报价时,呼吸都急促了几分。十五亿美元,这意味着早期投资者将获得数百倍回报,核心团队将实现彻底的财务自由。
然而,张钰和周嘉颖都从这份“慷慨”背后,嗅到了危险的气息。在秘密进行的尽职调查和条款谈判中,魔鬼隐藏在细节里:收购后,核心的数据中枢需接入寰宇全球系统,“星河计划”的开放策略需符合其全球统一标准,“星火实验室”的研发方向需纳入其整体规划……看似保留独立运营,实则命脉将被牢牢掌控。
“这不是‘借船出海’,这是‘引狼入室’。”深夜,在张钰的办公室里,周嘉颖指着条款中关于数据主权和研发控制权的隐蔽条款,语气凝重,“一旦签字,‘电子商情港’将不再是我们的孩子,而是寰宇科仪全球棋盘上的一颗棋子,随时可能为了整体战略而被牺牲。我们的梦想,我们的‘星河’,都将成为别人的嫁衣。”
张钰站在窗前,望着深圳璀璨的夜景,沉默良久。他想起重生之初,在华强北立下的誓言;想起金融风暴中,团队的苦苦支撑;想起构筑数据护城河和开启“星河计划”时的雄心。
“嘉颖,你说得对。”他转过身,眼神清澈而坚定,“我们创业,不是为了有朝一日卖个好价钱。我们要做的,是创造一条属于自己的航路,哪怕它充满风浪。”
拒绝的过程,比想象中更为艰难。安德森先是提高报价,继而发动舆论攻势,暗示“电子商情港”不识时务,错过历史机遇。甚至,一些接受了寰宇投资的国内媒体,开始出现唱衰“电子商情港”独立发展的声音。
压力之下,张钰再次展现了惊人的战略定力。他一方面稳住董事会和核心团队,重申长期愿景;另一方面,主动出击,联系了多家对产业互联网前景看好的长期价值投资机构,启动了一轮旨在“稀释潜在恶意收购、引入志同道合伙伴”的战略融资。
最终,寰宇科仪的收购案在张钰团队的坚决抵制和巧妙周旋下,黯然收场。
事后,张钰对周嘉颖感叹:“资本的诱惑,一次比一次凶猛。我们需要时刻牢记,什么才是我们真正不可出让的底线。”
周嘉颖依偎着他,轻声道:“只要我们的初心还在,底线还在,再大的风浪,也只不过是航程中的风景。”
经此一役,“电子商情港”的独立发展道路更加明确,团队的凝聚力和对使命的认同感也达到了新的高度。他们知道,未来的路上,类似的诱惑与考验绝不会少,但他们已经做好了在独立自主的道路上,迎接一切挑战的准备。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