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的谣言如同野火般蔓延,各种添油加醋的版本层出不穷。
于朦的社交媒体账号现下已然沦陷,甚至有人开始人肉林清玫的所谓“背景”,试图坐实那些恶毒的猜测。
剧组的氛围也变得有些微妙,虽然陈恺导演态度明确,但难免有些工作人员会投来异样的目光。
于朦强迫自己将所有精力投入到拍摄中,用近乎自虐般的专注来对抗外界的纷扰。只有在镜头关闭的间隙,他才会下意识地寻找那个熟悉的身影,看到林清玫依旧平静地站在那里,或打电话,或处理邮件,他的心才能稍稍安定。
林清玫的确很平静,平静得近乎冷酷。她没有急于发布任何声明,而是指挥着远在京北的临时团队,像猎人一样,冷静地布网。
她让团队联系了最早发布谣言且言辞最恶毒的几个营销号,没有警告,直接发出了措辞严厉的律师函,指控其捏造事实、诽谤名誉,并附上了部分已固定的网页截图和转发记录作为证据。同时,向主要网络平台进行了大规模投诉,要求删除不实链接。
她没有试图去堵住所有人的嘴,而是精准地选择了突破口。
她亲自联系了一位在业内以严谨、公正著称的资深影评人“麦田”,以及《暗巷》的导演张远和编剧李薇。
“麦田老师,谣言您想必也看到了。清者自清,但我们不想让努力演戏的年轻人寒心。这是《暗巷》的完整获奖评语,以及陈恺导演选角过程的简要说明(隐去关键信息)。至于我的经纪人身份,合法合规,所有资源对接均有据可查。事实胜于雄辩。”林清玫的电话言简意赅,却提供了关键信息。
张远导演和李薇编剧则在接到电话后,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张远直接在个人社交媒体上发文:“《暗巷》的奖项干干净净,于朦的表演有目共睹。年轻人认真演戏,不该被莫须有的污水泼脏。支持于朦,相信法律会还清白。” 李薇也转发并写道:“阿默这个角色是于朦靠自己试镜得来的,他的努力和天赋,在剧组每个人都看在眼里。诋毁努力的人,其心可诛。”
这两位在业内颇有声望的主创发声,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舆论风向,让不少理性观众开始怀疑谣言的真实性。
然而,真正的**发生在第三天。一家颇具影响力的娱乐媒体突然发布了一篇深度调查报道,标题为:《起底“于朦上位”谣言链:一场有预谋的抹黑?》。
报道详细梳理了谣言发酵的时间线,指出最早发布不实信息的几个账号均来自相同的IP段,且发布内容高度雷同,明显是有组织的水军行为。更重要的是,报道通过技术手段和业内人士爆料,隐隐将矛头指向了刚离开剧组不久的孙昊,以及一个与孙昊关系密切、素有“炒作惯犯”之称的娱乐推手。报道虽未直接点名定罪,但证据链清晰,引导性极强。
这篇文章如同一颗深水炸弹,瞬间引爆舆论。此前跟风转载的媒体和营销号纷纷删帖自保,网友的矛头立刻转向,开始痛斥造谣者无耻,并涌入孙昊的社交媒体账号下进行声讨。
“是不是你干的?输不起就玩阴的?”
“向于朦和林清玫道歉!”
......
孙昊的账号瞬间沦陷,他本人则像是人间蒸发了一样,没有任何回应。
剧组里,众人看于朦和林清玫的眼神彻底变了,从之前的探究、同情,变成了敬佩甚至是一丝忌惮。
谁都没想到,这个平时不声不响的年轻经纪人,反击起来如此快、准、狠,直接打中了七寸。
收工后,于朦回到客栈,看到林清玫正坐在院子的石凳上,就着灯光看手机,屏幕上正是那篇反转性的报道。月光洒在她身上,勾勒出清冷的轮廓。
“清玫……”于朦走过去,在她身边坐下,心里充满了感激和一种难以言喻的情绪,“谢谢你。”
林清玫收起手机,抬头看他,目光平静:“谢什么?保护艺人,是经纪人的本职工作。”
“不只是这样,”于朦看着她,语气认真,“我知道,你做的远比‘本职工作’多得多。”
林清玫沉默了一下,没有否认。
她看着远处漆黑的夜空,缓缓说道:“于朦,这个世界有时候很坏,总有人想把你拉进泥潭。对付他们,讲道理是没用的,你只有比他们更狠,更懂得利用规则,才能保护好自己,和你想要保护的东西。”
她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历经世事的沧桑感。
于朦心中一动,那句“想要保护的东西”,是否也包括他?
“我明白了。”于朦郑重地点头,“我会尽快让自己强大起来,不再让你一个人面对这些。”
林清玫转过头,深深地看了他一眼,嘴角似乎勾起一个极淡的弧度:“好。”
就在这时,她的手机响了,是陈恺导演打来的。林清玫接起电话,听了片刻,回答道:“好的,导演,我们明白。谢谢您。”
挂了电话,她对于朦说:“陈导也看到了新闻。他说,这场风波,也算是对你心性的一次考验。你扛住了,很好。他让你做好准备,明天拍周瑾受刑的那场重头戏,他要看到你蜕变的层次。”
于朦深吸一口气,眼神变得锐利:“我不会让他失望的。”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