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周培安本来提议,杂志创刊主旨为“立志救国”之类的含义。
但杨金穗想了想,不是很赞同,倒不是说,她觉得她以及跟她年龄相仿的这一批孩子是未成年人,就不必关心家国命运。
而是,如果按照历史原本走向来看的话,他们这一批人成长起来的时候,正是面临国家和民族亡国灭种危机的时候,这似乎是一个无止尽的长夜。
危机到什么程度呢,在真实的历史上,张荫麟受政府委托,摒弃繁琐考据,以“笔削”精神提炼历史精华,以求让读者快速把握中国历史的核心脉络,写下了一本《中国史纲》。
可见,这一批孩子,将会用最风华正茂的年纪,去加入绞肉机式的战场,去做飞行员、去做地下工作者、去做炮兵、骑兵、工兵、通信兵。
即使不上战场的,也会在侵略者的恐怖统治下艰难求生,保留民族的火种。
而历史上的他们,做得足够好,做得特别好。
那么,其实没必要在他们少有的相对快乐的几年时光里,在仅有的娱乐时间里,看一本儿童杂志,也要忧心“我有没有尽到救亡图存的责任就开始娱乐?”“国家如此危机,我配娱乐吗?”之类的事情。
当然,这也不是说不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完全可以在内容上,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孩子们对本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和自信,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家国情怀。
事实上,也不只是杨金穗一个人持有此种意见。
就如秦玉汝所言,“家中的孩子,在学校、在长辈身边,受到的教育已经足够多了,但凡有一点闲暇时光,都是绝不愿再接受一点教育的,一旦见到了,就要躲开。因此,创办一本儿童杂志,若是让孩子们看到就想躲开,那就丧失原本的目的了。”
这话,获得了家中有孩子且关注孩子成长的其他家长的认同,也获得了杨金穗的认可。
没错没错,就像吃东西一样,在家里吃惯了健康的饭菜,去外面就想吃点垃圾的,最好一点营养都不要有。
但真的会没有营养吗?其实并不是,只要搭配得当,汉堡就是碳水、蛋白质、膳食纤维均衡的健身餐;麻辣烫就是中式低卡沙拉。全看你怎么做了。
N比1,杂志创办的主旨就这么定下了。
接下来是目标人群。杂志面向的目标群体是7-16岁的少年儿童,正好是处于小学初中阶段。
再小一点的,只能看懂比较简单的几句话故事或者是图画,家长们往往不会专门为他们购买书籍,自己在家启蒙即可。
年龄再大一点的,已经算是成人了,尤其是此时,十**岁的少年人结婚的都很多,目光自然会转向完全成人向的读物。
而杂志的栏目,也初步定下,在这里,杨金穗参考了自己前世读书的时候,父母给订的杂志,以及学校要求订购的一些学习报,提供了一些建议。
比如,栏目的设置整体要保持由易到难的阅读难度,这是因为,阅读的沉浸式氛围也是需要营造的,绝大多数人读书时,开始总是更难沉浸,越读到后面,注意力才会越集中。
学生学习的时候很怕家长进来送牛奶、送水果,也是这个道理,可能刚刚集中了注意力,就被打断了,那么就得重新开始,无形中浪费了时间。
当然,越来越难越来越难的过程中,也可以穿插一些有趣的小栏目,像是数独(好吧,数学苦手们应该不会觉得这玩意有趣)、成语接龙、填色游戏、找不同、走迷宫等。
或者是趣味知识科普,动植物、地理、生活常识、物理化学小实验等。
字数不要太多,阅读起来没有负担,像是杨金穗前世很喜欢的一个动漫,结尾就会有一个白泽的动漫形象做科普,那么不爱学知识的她,每次都会看完。
大孩子都抗拒不了这个,小孩子的好奇心更旺盛,应该更难抗拒了吧?
他们的《少年志》也可以设定一个白泽科普小栏目,还能顺便宣传一下我们的传统志怪古籍兼地理著作兼先民食谱《山海经》。
而主要栏目呢,大致是以下几种。
首先是精选中外童话故事、民间传说等。这算是儿童们很喜欢阅读的内容,天真童趣,尤其适合十岁以下的儿童。
至于十岁以上的嘛,一方面也有孩子会愿意阅读童话,另一方面,多数家庭的孩子不止一个,甚至还有大家庭聚居的,那家里的孩子就更多了,对家长来说,买一份书,满足几个孩子的阅读需求,是很实惠的事。
而且儿童杂志没有很强的时效性,可以给不同时期的孩子反复阅读,也能得到充分利用。
第二个栏目则是读者来稿。这个栏目,既可以有一些征文活动,也可以接受自然来稿,而且下面还会有“编辑有话说”。
对于小读者写的文学作品,可以进行点评,对于小读者倾诉的一些烦恼,也可以进行开解。
到第三个栏目,会摘选一些名家作品,当然,是未成年人能看懂的那些,或者是加了翻译后趣味性比较高的文言文,而且篇幅会进行删减。
这就很难不让杨金穗想到她前世的语文课本了,好多文章,她长大后才知道,诶自己当年读过甚至背过的,竟然不是全文!
尤其是一些短篇小说,她印象里,当时的语文老师经常会让他们写续写,杨金穗就真的以为,这些作品是没有结局的,长大后才知道,续写也是有“标准答案”的。
不过,她也能理解这种续写作业的用意,那就是发挥小孩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用意很好,拿来吧你。
第四个栏目,应周培安先生的要求,会设置成时事简谈栏目,这一点,大家都没有反对。
因为,即使是相对无忧无虑的儿童,现实生活中也很难完全避开时事的消息,而很多时候,长辈出于种种考虑,又不会向孩子们解释发生的原因及影响,甚至很多父母自己也不知道或是不在意这一点。
而有周培安把关,这个栏目的三观是能得到保证的,只要再把控一下时政的选择,那么就能作为对未成年人很好的时政科普和解析的栏目,说不定父母都能跟着看呢。
第五个栏目,杨金穗本来想着是否能做成漫画栏目,毕竟,有些故事,就是用漫画讲述才更好看啊!更何况,没有漫画做点缀的童年,总觉得有点不完整呢。
但是,对出版行业更了解的其他人却说,这样会给印刷带来更大的困难,成本也会更高,无论是连载漫画,还是漫画讲小故事,都不太好实现。
那好吧。杨金穗叹气,成本问题的确是要好好考虑的,毕竟,她不希望这份杂志成为专供有钱人家小孩娱乐的工具,底层百姓是实在没钱用来买书的,但是最起码,普通的市民阶层,应该能买得起才对。
或许,后续她也可以从稿费里分出一部分,用于给一些孤儿院、职业学堂之类的地方捐赠书籍,这样,就可以让更多孩子看到这本杂志。
因此,第五个栏目,就是连载的儿童向少年向小说了。
初步确定的这些栏目,三、五栏目,对撰稿人的文学水平要求较高,因此,稿费相对高一些,但是,几个主创也完全可以亲身上阵或是拉下脸皮发动人脉,这样就可以降低稿费。
其他栏目,只要编辑把好关,完全可以启用一些新人作家,甚至有的栏目都不需要作家,找几个学生来做都可以,这样就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成本。
初定下儿童杂志的事情,杨金穗觉得很有成就感,当然啦,这不会给她带来多少收入,但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甚至可以说,只要延续下去,就能影响深远的事。
说不定,百年之后,某度百科会这样介绍自己,“儿童文学之母”,之一。
想想还有点带感呢。
但同时,杨金穗也接下来一个艰巨任务,那就是《少年志》的供稿。
其他人还很体谅她地说:“金穗以写长篇小说见长,那么,首刊连载的长篇小说,就交给你吧,一定要开个好头啊。”
可恨,如果是写童话小故事,科幻小故事,她挤一个时辰出来就就够了,但是长篇诶,这得压榨她多少时间吗?
想想吧,身是客这个笔名,虽然正在连载的《凡人初登仙途》,她是有存稿的,但毕竟还没有写到完结,那就得继续抽出时间去写。
她又不想写成单纯的打怪、探秘境、升级,得证大道的故事,还想让主角游历各方小世界,从而夹带一点私货,那么,对想象力和世界观设定的要求就比较高,自然就更耗时间了。
下一篇倒是不太着急,毕竟,她也不能连着霸占《京报》的连载栏目,而且,也需要腾出更多时间去应对学业,以便为升学做准备。
此外,雾非雾这个笔名,主编也联系她多次了,问她下一部作品有没有写出来,好在,因为她这里一直没有成品,《家庭报》已经连载了其他作家的作品,最近倒是不怎么催她了。
但是,《恨也爱也》的出版已经交给《家庭报》运作了,虽然她很相信裴青华的人品,但是,还是良好且可持续的合作才能让对方对自己的作品更上心嘛。
这是必然的,即使裴青华不会区别对待,但潜意识也会更重视和她有后续合作的作者,因此杨金穗还是决定尽快对下一部作品做出安排,哪怕是给裴主编一份大纲呢。
灵乌这个笔名,在徐绘真的建议下,杨金穗暂时搁置了,不过,她也打算一点点收集素材,这注定是个需要慢工出细活的笔名。
因此,儿童杂志的这个新任务,的确是个挑战。
朋友给我了一包龙岩湿烤花生,很香!吃到停不下来!最近码字的时候一直咔嚓咔嚓吃花生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55章 《少年志》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