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随着张家村沿街一路的犬吠声,陈长生缓缓睁开了眼睛,他急忙转过身看向床的另一边,只剩下空荡荡折叠整齐的被褥和铺平放在被子上的枕头,仿佛这屋里从来就只有他一个人。
(回到现实)
“我就叫您张叔吧!张叔,没想到您和我父亲还有这样一段经历,真够厉害的!这么说来,您还是我父亲的救命恩人啊!”陈海面露感激和钦佩之色,张长明笑着摆了摆手,“那后来我父亲就一直呆在你的老家吗?”陈海接着问道,张长明摇着头又叹了口气回忆着,他当时为了不连累家里在外面躲了好几年,中间为了吸引厂斗争小组的注意力故意在厂附近出现过几次,后来一直等到斗争结束他这才跑回了老家。但当他回到家后才从弟弟口中得知,母亲早已在他离开的第二年就去世了,陈长生则在帮助办完后事之后也不辞而别了,他不敢相信自己在外这几年家里竟然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看着家里因斗争变得如此落魄,他心疼自己的弟弟,便留下来和他一同维护这个家。
1978年12月,那时的张长明正和弟弟在自家承包的田地里忙活着,突然看到一帮人大包小包的往村头赶,他好奇地向前询问,这才得知自斗争结束后,国家为了迅速恢复经济开始了对外开放政策,城市里一批批工厂两年间迅速崛起,除了老一辈还守着无法割舍的田地,很多年轻人却已经迈开走向城里的脚步,追求充满未知的新生活。听到这里,张长明那颗沉寂多年闯荡的心逐渐被唤醒,回到家他想了一夜后便在第二天清晨收拾好行囊告别了这一波三折的家乡和它唯一的亲人,临走时他把这些年积攒的积蓄都偷偷放在弟弟的衣服兜里,但没留下一封信,他觉得这一趟时间不会太长,过不了多久他就可以带着挣来的钱为弟弟两口子建一所大房子,让他们在这个村里能抬得起头,所以就和从前一样伴随着一路的犬吠声,哼着小曲儿走向了新的闯荡之路。
美好的幻想总是在冰冷的现实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刚刚踏进吴兴市区的张长明满怀憧憬的融入到“进城热”的大军中,他像其他刚进城的人一样,大包小包的跟随着队伍走进厂里,排队等候厂里工作人员的审查。轮到他时,他眼中充满期待的看着,一旁的工作人员正拿着几张名单核对他的个人信息,他并不担心什么,因为刚才已经看到前面的一些人也是核对完信息后,再回答工作人员提出的几个问题,便可领着工作牌进厂了,如此简单的流程他并没放在心上,现在他满脑子都是“今天中午厂里管不管饭”。“这位同志,你以前参与过斗争组织?”工作人员一脸质疑地看着张长明,张长明面对询问有些错愕,他没想过这些,甚至他都已经忘了自己曾经的身份,他战战兢兢地回答道:“啊..是..是有过这么一段时间,不过后来..”,工作人员打断道:“好了不要说了!这位同志,由于你的ZZ经历不符合我们厂的要求,我们不能录用你!请回吧!”,“可是我都已经..”,“您请回吧,下一位!”工作人员并不想听他解释,张长明只能垂头丧气地拖着行囊走出了工厂,背后隐约还传出些许议论声。
刚开始,张长明并没有气馁,他又接连去了四五家工厂,但结果不言而喻,都是被同样的理由拒绝,这时的张长明就像一块儿海绵,就算已经吸足了水份,也逃脱不了被现实的挤压,最终还是要面对自身千疮百孔的现实。他恨曾经的自己,但也无奈去接受这种现实,他一路拖着行囊正打算回家,奈何忙活了大半天饥饿的肚子在这时“抗议”起来,他摸出口袋里仅剩的5元钱,走到一家烧饼店拿着两个烧饼端着一碗稀饭坐在店门口的位子上吃了起来,坐他对面的店老板这时正听着收音机里播放的新闻广播,反正无聊索性就一边吃一边跟着听了起来。可听着听着,收音机中一段消息让他顿时有了精神:“改革开放的钟声已经敲响!同志们,让我们一同见证国家走向富强民主之路这一历史时刻,让我们一同迈向对外开放走向国际的崭新未来!随着国内制造业和工业企业的迅速崛起,预计到明年上半年,将迎来来自世界其他国家的各项基础性经济贸易协作。同时,也将看到一大批出国务工人员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出国?”一个似曾相识的想法突然从张长明的脑海中呈现,这辈子从没走出过这个地级市的他竟有了想要出国务工的念头。他指着收音机向对面的老板问道:“老板你好,请问刚才广播里说的出国是真的吗?”,老板上下打量着一身素装的张长明不屑地说道:“是真的又怎么样,难道你还想出国不成!你知道这出国的路要怎么走吗?你知道这路费需要多少吗?你会说外国话吗?”,张长明听得一愣一愣的,面对老板的三连问他连连摇头,“那你还妄想着出国!”,“不试试怎么知道?你看着吧,早晚我要让你们刮目相看!”张长明信誓旦旦地站起身背起行囊向外走去,“哎,你还没付钱呢!”,“哦..”张长明灰灰地跑了回来放下五毛钱尴尬地离开了,“哼,穷成这样还出国呢!”店老板瞥了瞥嘴。
(回到现实)
“后来才知道,想要出国必须要花很多钱,而且也没有什么目标和方向,本来想回家,但一想啥也没干成就回去这不让人笑话嘛,所以我就四处给人家打零工,刷盘子、服务员、修鞋、卖水果我都干过,哦对,最后我还跟一个理发店的师傅当过一段时间的学徒,他对我很好,也是我的贵人!”张长明讲述着自己通过一年的积蓄和隐忍终于在一个理发师傅的帮助下,通过师傅在外留学的儿子帮忙把他带出了国,并在美国给他找了一个保险推销员的工作。张长明凭着自己身上那股闯荡的尽头,愣是在美国呆了6年,并在那里结婚生子。直到1985年,正值大批外来务工潮,他和几个朋友合伙开了一家中介公司,帮助国内来此务工的人员作基础培训和务工指导,仅仅一年就挣下了自己人生中真正的第一桶金,借着这股劲头他最终创办了“明洋资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也成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第一批海外商人。
张长明说着说着看向陈海和陈守义说道:“你们是不是觉得我这公司的名字很熟悉啊,起初我取‘明扬’这个名字主要是以自己名字来命名,但念着念着才发现与当年救你父亲的‘名扬村’同音,我觉得很有纪念意义,所以就决定使用这个名字。啊,不好意思啊,我今天的话好像有点多了,不知道为什么,见到你们突然话就变得多了起来,多少年了,从来没有这么痛快地畅聊过!”。陈海笑着说道:“没关系的张叔,要不是听您今天这么一提,我还真不知道在你们身上发生了这么多事情。其实,你们这些年一路走来真的很不容易。”,陈守义这时也点头感叹道:“确实,早些年的动荡给我们那一代人确实带来了一些困惑,就说我吧,我比张老板还多经历了一场战争那,但是现在再回想起那些事儿,有遗憾也有不甘,但更多的还是对自己这一辈子走过来的感慨!”,“究竟是什么感慨呢?”陈海不解地问道,“当然是陪伴着自己的国家一路走来,不离不弃,看着他逐渐变得强大,看着你们这些小辈儿们一代比一代过得要好啊!”陈守义笑着说道。陈海意味深长地点了点头又看向张长明:“张叔,您还没说我父亲走了以后怎么样了?”,听到陈海的追问,张长明的脸上难掩地生出一丝惋惜。
持续更新中……今夜继续为您掌灯,不要熬夜!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2章 那年那人那些事儿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