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那年濯雨杏花红 > 第1章 楔子-忆江南

第1章 楔子-忆江南

农历六月初五,恰逢濯枝雨。

姜熹和穿了一件墨色旗袍,踩着一双白玉色的精制牛皮小高跟,撑着一把透明的长杆雨伞,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四处张望着。

雨水顺着雨伞落在了她的手提包上,她拿出纸巾擦了擦水。

电话响了。

来电人是姜熹和的好闺蜜长晴,目前在北方书局做文物修复工作,这两天跟姜熹和一同到苏州旅游。

“姜姜,你先进去吧。博物馆要提前一周预约,我忘记预约了,进不去,就先去东山买枇杷了。你一定要记得帮我拍一张黑漆的图片,一定得是黑漆嵌螺钿花神故事方盒的图片,我真的是做梦都想见到它!我看到你拍的照片,就当是亲眼见到了哈。”

长晴一口气说了一堆,奈何四周人声嘈杂,姜熹和只听清楚了“枇杷”两个字,她问:“你在哪儿买枇杷呢?我去找你吗!”

“东山!”电话那一端的长晴大喊道,“你傻呀,东山离你那里老远呢!你先去逛博物馆吧,晚点我过去找你,你别过来了。”

雨越下越大,雨声嘈杂。

姜熹和听得一头雾水,问道:“什么山?什么枇杷?你要我做什么?我听不清楚。算了,发消息吧,电话说不清楚了。”

网卡到消息有延迟。

直到长晴把定位发给姜熹和的时候,她才知道长晴在哪里。

姜熹和点开长晴给她发的从百度上下载下来的高糊图片,扫了一眼,大概记住了长晴说的那个黑漆方盒是什么样子,而后收伞,快步走进了博物馆。

博物馆里的空调劲儿特别足,姜熹和扛不住凉飕飕的小风,刚进门就打了个喷嚏。须臾,她晕头转向地在博物馆里四处溜达,不知不觉中竟然混入了一个旅游团。

导游正在讲解展出的文物。姜熹和跟在旅游团后面听了一会。

“在帝王的墓穴中,有一个单独的墓室,里边只有这两件东西。一个月融杏花白瓷瓶,一个银钗。”

“大家来这边看看,这个白瓷瓶相当漂亮是吧!这月融杏花白瓷瓶就跟它的名字一样美,它立在那,便是一掬凝固的月光,仿佛从来便是如此,亦将永远如此。

这个白瓷瓶妙就妙在,瓶上未着意思描金绘彩,唯独这瓶腹略下处,有浅浮雕似的杏花,半倚半扶。大家仔细看这杏花,一般杏花都是红的吧,这几朵杏花就不一样了,大家从远处看,它是不是白色的,可是从近处看,仔细看,它是不是淡红色。很美,真的很美。”

一位游客赞叹道:“不得不说,老祖宗的审美真是一绝啊!”

姜熹和听得清清楚楚,却看不清那个白瓷瓶,直到前面的游客尽数散开,她才能走到白瓷瓶的面前,一睹芳容。

不知为何,姜熹和望着玻璃后的白瓷,心中竟然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哀伤。

她看白瓷瓶上的杏花不像寻常的花瓣,倒像是略施粉黛的女子清雅的侧颜,美人如花,花似美人,无论是远看还是近看,姜熹和都分不清那白瓷上的到底是美人还是杏花。

视线离开月融杏花白瓷瓶后,姜熹和注意到,白瓷瓶旁边放了一个小巧朴素的银钗。

恰好此时,导游刚刚讲解到这个银钗,“历史上,皇后陶氏独爱金饰,而皇后陶氏又深得帝王宠爱,所以帝王为她打造了无数纯金的首饰,其中就包括咱们这里的镇馆之宝‘鸾凤金冠’。可这位在历史上鼎鼎有名的皇后陶氏分明喜欢的是金饰,那这个被帝王留在单独的墓室中的银钗又是谁的呢?这间墓室到底是为谁而留呢?后世之人怕是无从可知了。”

听到此处,姜熹和心想,喜欢金饰的人不一定只喜欢金饰,也许也喜欢银制品呢。况且自古帝王大多是风流之辈,后宫佳丽三千,单独留一间墓室存放心爱的妃子用过的东西,倒也是多情中难得的深情了。

她无心深究帝王的风流往事,便离开了旅游团的大场队,根据小册子上标注的位置,去找长晴让她拍的黑漆木盒。

黑漆木盒在博物馆的三楼,位于一个专门展出历代漆器的展厅中。

找到长晴口中的黑漆嵌螺钿花神故事长方木盒后,姜熹和站在玻璃面前,驻足观望。

眨眼一看,黑漆木盒上的螺钿人物图是银白色的,可凑近了再一看,却是闪着七彩光的。

漆盒的正面是人物图,侧面有对称的花纹,相当精致漂亮。

顶端的螺钿镶嵌成了一幅画。

风景隽丽,有亭台楼阁,有落日孤舟,有松枝和祥云,也有白鹤戏水。十二花神栩栩如生,怡然自得,有人乘舟共渡,有人骑马闲游,有人花间饮酒... ...

姜熹和看呆了。

回过神的时候,她发现身边有一位白发如雪的女士正站在一旁,笑着看她。姜熹和下意识地颔首,回了她一笑。

这位女士气质不凡,言行举止颇为从容。她拎着的帆布包上有高校的校徽,胸前有印着她名字的名牌,想来,应该是某高校的教授。

她叫张梅兰。

张梅兰走到姜熹和的身边,笑着问道:“姑娘,你是一个人来的吗。喜欢这件文物?”

姜熹和温柔一笑,回应道:“我朋友比较喜欢。我不太了解它。”

“可是你刚才盯着它看了好久呢。”张梅兰笑笑说,“你也喜欢它。”

姜熹和腼腆地点了点头。

文物的上方对螺钿的介绍,引用了《髹饰录》里的一段话。

张梅兰把它念了出来:“‘白般文图,点,抹,勾,条总以精密细致如画为妙。’这句话可真是把螺钿工艺给说透了。太细致了,里边的小人物只有指甲盖那么大。”

张梅兰观赏着漆盒,又说:“古人真是有功夫,有耐心,也有毅力,愿意花几个月,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时间去打造一个漆盒,而我却懒得拿出半天的时间去完整地临摹完一张字帖。哎,我呀,不是老了,是懒了。”

这句话直戳姜熹和的命门。她可是懒到能打电话绝不用手指头打字的程度,有时候因为懒得嚼东西所以直接喝粥,真是懒人中的佼佼者,懒的一骑绝尘。

姜熹和抿嘴一笑,没有说话。

张梅兰感慨两句:“真好。几百年、几千年前的文物能够被后人看到,真好。”

姜熹和说:“确是如此。不过,有些遗憾。”

张梅兰问:“为什么觉得遗憾?”

“因为没有名字。”姜熹和说,“我想,这个漆盒大概是一个人或者很多人用尽一生去打造的,这是他们的心血。很可惜,他们的名字没能流传下来。”

张梅兰说:“上面不会有匠人的名字的。这不是一件稀世珍宝,就算是,也不一定会有。因为在封建社会,这个漆盒不属于真正打造它的人,也不属于参与制作的任何一个人,它属于‘权力’。”

姜熹和无奈地说:“是这样的。在古代,匠人的身份低下,终其一生只能为权贵服务,他们做的东西,大部分是为了满足权贵的喜好。就算有人做了自己喜欢的宝贝,也会被抢走。我觉得很遗憾,是因为这些手艺精湛,有毅力,也有耐心的匠人们更应该被后世人记住。没有他们,就没有这些文物。可是,到头来我们记住的,却是压迫他们、剥削他们、从他们手中抢走东西的帝王和权贵。”

“孩子,你能这么想真的很难得。”张梅兰说,“历史总让人觉得遗憾。这是属于匠人们的遗憾,也是属于咱们这些看客、过客的遗憾啊。”

“不过,”姜熹和温柔一笑,说,“如果做这个漆盒的人知道几百年、几千年后的你和我正在观赏他的宝贝,应该会很开心的。”

张梅兰点点头,“是。他会很高兴,也会为自己感到骄傲。这是他在当时的所处社会中感受不到的。”

“也许这个匠人是个机灵的人呢。说不定他在漆盒的某个地方偷偷藏了自己的名字,也许这个漆盒的内部就有机关。”姜熹和调皮地说,“说个玩笑话。如果我有机会去到他们所在的时代的话,一定一定会找到他,记住他的名字的。”

张梅兰舒展眉目,笑着说:“我看啊,你才是个机灵姑娘。”

张梅兰一凡感慨过后,终于说出了她主动找姜熹和聊天的目的。她问:“姑娘,你能帮我给这个漆盒一起拍张照吗?一张就行。”

姜熹和笑着答应。

接过张梅兰的手机后,姜熹和先确认了一下有没有关闪光灯。

张梅兰蹲到文物旁边,蹲的跟文物一样高,就好像真的是在跟朋友拍照一样。她对着镜头,露出了一个无比幸福的笑容。

那个笑容很有感染力,姜熹和愣了一下,而后把手机还给张梅兰,问道:“您看一下可以吗?”

张梅兰捧着手机,激动地说:“特别好。姑娘,真是谢谢你了。”

说完,她低头从帆布包里掏了掏,拿出了两个枇杷,笑着塞到了姜熹和的手里,说:“奶奶没有什么好东西能给你,你要是不嫌弃,这俩枇杷你收下吧。我在博物馆对面那条路上买的,买枇杷的小老头说筐子里的是东山的白玉枇杷,我就买了几个。你要是尝着好吃,就去那边转转,还有卖荷花的呢。”

“多谢您了。”

姜熹和的确不知道该怎么拒绝,只好硬着头皮收下了。

又是枇杷。

这果子真有那么好吃吗?

出了博物馆,她扒开皮儿,咬了一口。

从前姜熹和没吃过枇杷,以为枇杷跟杏子一个味,有些酸,瞧着也不像是好吃的果子。可她刚才尝了一个,确实好吃。她没想到这薄皮的小东西,居然这么甜!

为了嘴里的那点甜味,姜熹和走到博物馆对面,找到了那个卖枇杷的老头。

那小老头个子不高,坐在竹筐前跟个小手办似的,精瘦,还特别有精气神。他戴了一副金丝框眼镜,头顶扎了一撮小揪揪,除了头顶那一点,别处都没有头发。这人挺逗,给下巴上的小白胡子编了辫子,还拴上了小铃铛。

他蹲在小摊后,冲姜熹和摆了摆手,呲牙问道:“姑娘,买枇杷吗!东山的白玉枇杷,个大甘甜,汁水还多,十六一斤。你先尝尝,不甜不要钱!”

姜熹和有些纠结。

见隔壁摊竖了一个木板,上面写着“枇杷十块一斤”六个大字,姜熹和转身要走。

白胡子老头哪肯放人走,吆喝道:“姑娘,别走啊。不甜不要钱嘞!路边的枇杷可不能错过呀,你不吃上一个,永远不知道它是什么滋味。筐子里的你随便挑,随便选,我送你几个也成。”

“哎呀,你别看他们家的!他们家的枇杷是批发来的,不是自己种的,不好吃!”

姜熹和来回踱步,问了句:“十二一斤可以吗?”

白胡子老头摇摇头,无可奈何地说:“姑娘呀,这枇杷十六一斤,是一分钱也不能少呀。不然吃亏的不是我,是你呀。十六一斤,来一斤吧。姑娘,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可不是每一次都有人把机会亲手送到你的面前啊。”

姜熹和觉得这番话听着蛮有道理,说:“那我要一斤。谢谢。”

白胡子老头乐呵呵地给姜熹和装了一袋,递给她,笑着说:“姑娘慢走,要是喜欢吃,下次再来买啊。咱们有缘再见哈!”

姜熹和走了几步,回头看,那老头仍然站在摊前望着她,像是在看一位故人。

姜熹和下意识地掂了掂手中的枇杷,莫名的觉得特别有分量。她没多想,转身就走了。

夜里刮了大风,姜熹和不得不取消去寒山寺的计划。为了避雨,她去平江路听了评弹。坐在窗边,她托着腮,观雨。

江南的雨一向温柔,“润物细无声”,跟小姑娘掉眼泪似的,下的绵绵密密,带着一种独属于江南雨夏的侠骨柔肠。

可这场雨却打翻了从北方来的姜熹和对江南的刻板印象。窗外下的雨,刮的风,完全不似娇滴滴的姑娘,倒似横眉瞪眼,耍刀浓枪的武夫!九级大风把苏州的温柔卷上了天,只剩下了渗进皮肤的凉意。

这还是六月份吗?

姜熹和扫了一眼黄历:不宜出门。

雨停的时候,评弹也结束了。

姜熹和独自一人走在平江路上,看着被风雨摧残过的街道,不知不觉中走上了拱桥。

她站在桥边,低头看了看自己的影子。随后,抬起手,比了个耶。

“喵呜。”

有一只脏兮兮的小猫在远处望着她。小猫抬起小脚,有些犹豫,要不要走过去。

姜熹和温柔地冲它招了招手,说:“小猫,过来吧。”

小猫翘着尾巴走过来,站在姜熹和的腿边,委屈地看着她,就快要哭了。

姜熹和蹲在小猫身边,用手指轻轻地点了点它的脑袋,问它:“你冷不冷?是不是饿了?你是流浪猫吗,有没有家?姐姐这里没有毛条,你吃枇杷吗?”

小猫摇摇头。

小猫围着姜熹和转了几圈,而后蹲在她的腿边,用头蹭了蹭她的大腿,呜呜两声,竟然哭了。

这只小猫长得很好看。它的身上有三种颜色,黑色、咖色和白色。很神奇的是,三种颜色竟然在它的身上分配的很均匀。

它的脸是白色的,一只耳朵是黑色的,另一只耳朵是咖色的,看起来很漂亮。姜熹和很喜欢它,忍不住又摸了摸它的小脑袋。

“小猫你怎么了?怎么哭了。是不是刚才刮的大风吓到你了。”姜熹和任由小猫粘着她,轻声地安慰道,“不哭了,好不好。小乖,姐姐陪你玩一会好吗。”

“姐姐是来这里游玩的,一会就要走了,你在这里好好的,不要哭了,好吗。”姜熹和说,“如果姐姐下次来的时候,你还是在这里流浪的话,姐姐就带你走,好不好?小猫,真乖,不哭了啊。来嘛,姐姐跟你玩。伸手手!”

小猫哭了好久。

姜熹和走的时候,小猫趴在台阶上,眼巴巴地望着她。

它好像在用眼神挽留她。

“小猫,姐姐走啦。”姜熹和三步一回头,冲它摆摆手,“姐姐不一定会再来的,你别等呀。照顾好自己呀,拜拜啦。”

离开拱桥后,姜熹和听着广播里的评弹,一路向北。

长晴问她今天玩的怎么样,她学着吴侬软语,转着弯对电话那头的长晴唱道:“北方女孩下了江南,看尽了江南烟雨,淋湿了衣裳,却未见江南女,也未见俏郎君。可惜呀,可惜。”

长晴安慰她,说:“不可惜,我请你吃枇杷啦。”

姜熹和怀里抱着的就是枇杷。她说:“不要啦。我已经吃过了,我买的十六一斤,你说是买贵了,还是赚了?”

长晴问:“多少?!你说多少钱一斤?!你是不是在路边摊上买的,不是白玉枇杷吧?多大一个?”

“放在我的掌心刚刚好。卖枇杷的老头说他们家的枇杷是正宗的白玉枇杷,我吃着是挺甜的,不知道他是不是在诓我。”姜熹和伸手去袋子里摸枇杷,接过模到了一个圆环,她拿出来一看,竟然是一个墨青色大漆手镯。

手镯上有暗纹,上面有一团银白色的小花,看不出来到底是什么花。

姜熹和心头一震:“坏了。”

“他绝对是在诓你!我今天去东山这边买的枇杷,中果三十一斤,大果五十一斤。你想想你十六一斤能买到真的吗。不过,巴掌那么大的果子,十六一斤倒也是不贵。”说完,长晴想起刚才姜熹和说的话,又问,“你刚才说什么,什么坏了?”

姜熹和没工夫给她解释清楚,立刻叫了车,往博物馆去。

上车了,姜熹和才把手镯的事情给长晴说了。

“多大点事啊。说不定是那老头看上你了,特意塞到包里送给你了呢。别担心哈,这种手镯不贵。你这个点去,他肯定一斤收摊了。你明天一早去,把东西还给他就行了。不行,姜姜,我得陪着你去,你一个人不安全。你还是先回酒店吧。”

一个人走夜路却是不安全,姜熹和调头回了酒店。

夜里,姜熹和做了一个梦。

她梦到自己去了一个寺庙。

朦胧的水雾中,一切都是模糊的。

她一口气爬到山顶,站在大雄宝殿前,向下看。

香炉中的烟灰你这雨水向上飘,周围是五颜六色的雨伞,盖着无数张面无表情的脸。

很少有人是笑着的。

来到寺庙里的大部分香客都是有所图。有所求的。少年人求学业,青年人求事业,中年人求财富,老年人求长命百岁。

**叠着**,逆着雨水一层层的往上飘。旺盛的香火,烧的都是人的贪念。

她觉得自己和这些人不一样,因为她不知道自己来这里是为什么,连怎么来的都不知道。

姜熹和在庙中四处逛逛了,逗了逗鸟,也逗了逗招财猫。她站在佛堂前淋雨,很奇怪,雨水打在她的身上,衣服并没有湿。

姜熹和又遇见了那只猫。

只是这一次,小猫远远地看了她一眼,就跑掉了。

须臾,雨停了。

嘈杂的人声瞬间消失,天边挂上了太阳。

一眨眼的功夫,庙中寂静无声,不见人影,独有一人站在佛堂前,烧香礼佛。

姜熹和听见了风吹树叶的声音,可她周围分明没有树,只有从香炉中飘出来的灰烟。

那人站在佛前,双手合十,抬头,与佛对视。

风吹起了他衣摆上的流苏,如风吹竹梢。

姜熹和站在原地,望着他的背影,可以确定,自己从未见过这个人。

而那人却转过身,回头看她,眼中带着一点浅淡的笑意。他说:“我曾经见过你。”

中秋快乐哇!

捧上一个大月饼(=ω=)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章 楔子-忆江南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还有此等好事?

宁得岁岁吵

不小心与嫡姐换亲后

在全A男团中假装Alpha

我在虫族监狱写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