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医ICU的静谧被一种克制的兴奋所取代。周砥病床周围的仪器仿佛拥有了生命,屏幕上每一次细微的波动都牵动着医疗团队的心。新的刺激协议像一把极其精巧的钥匙,试图叩响那扇尘封已久的门。
“是/否”选择的二进制信号流被编码成极其柔和、近乎背景噪音的特定频率,伴随着代表“安全”和“清荷”的基础信号持续输入。这不再是单向的滋养,而是试图建立双向交流的最初尝试,如同在无边黑暗中投出一颗颗小石子,期盼着能听到一丝微弱的回声。
过程极其缓慢,且大部分时候石沉大海。周砥的脑电活动对新的信号模式似乎没有呈现出任何有规律的、可解读的反应。长时间的等待和重复,消耗着耐心。
然而,就在一次持续了数小时的温和刺激后,当代表“是”的询问信号(伴随着一个关于“温暖”的意象编码)结束时,监测运动皮层和前额叶区域的电极捕捉到了一组异常同步的、虽然微弱但持续时间稍长的低频振荡。而当片刻后代表“否”的信号(伴随“寒冷”意象)出现时,记录到的则是另一组截然不同的、更短暂散乱的快波。
模式重复了三次,结果一致。
“金丝眼镜”专家的手指微微颤抖,他推了推眼镜,声音压得极低,仿佛怕惊扰了什么:“记录下来了?对比差异显著性!”
“显著!P值小于零点零五!”旁边的研究员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震颤。
这不是明确的回答,甚至不能称之为思维活动。它更像是一种深埋于神经系统底层的、基于亿万次重复后形成的偏向性选择,一种最原始的生物性“趋利避害”在本能地回应外界的试探。但就是这微不足道的、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却像在死寂的深海里,第一次监听到了来自另一个维度的、有规律的叩击声。
希望,不再是岩石下的嫩芽,它开始像心脏一样,极其缓慢地、微弱地,搏动了一下。
李姐被允许在特定时间,用更简单明确的语言和周砥“说话”。她不再漫无边际地絮叨,而是在专家指导下,尝试问一些只需回答“是”或“不是”的问题,虽然明知得不到语言的回应。
“周科长,今天外面阳光很好,你感觉暖和点吗?”她一边轻柔地按摩着他的手臂,一边缓慢清晰地问。同时,仪器背后,对应的“是”(温暖)信号正在同步释放。
片刻的沉寂后,仪器屏幕上,那组熟悉的、代表倾向性确认的低频振荡再次微弱地浮现。
李姐看不到屏幕,但她似乎心有所感,眼眶瞬间就红了,她努力笑着,声音哽咽:“暖和就好,暖和就好……”
这微弱的涟漪,暂时还被严格限制在ICU的层层隔离之中,未能传递出去。但对于守护在这里的人来说,已然是破晓前最珍贵的光亮。
……
地下堡垒,分析中心。
沈清荷面前的数字迷宫越发错综复杂,但她手中的线却越捋越清晰。境外资金流的几个关键节点已被锁定,虽然最终接收方依旧隐藏在层层迷雾之后,但其庞大的体量和诡异的流动路径,已经足以说明问题。这是一张精心编织的、跨越国境的灰色利益网络。
然而,就在她准备将最新分析报告提交给专案组领导时,一种无形的压力开始悄然弥漫。先是两次原本顺利的跨部门协查请求被以“流程需要细化”为由暂缓;接着,一位平时关系尚可的兄弟单位同事,在闲聊中看似无意地提了一句:“清荷,最近是不是太累了?有些事,执念太深也未必是好事,还是要相信组织,按程序来。”
话语里的关心包裹着试探,更像是一种委婉的提醒。
沈清荷敏锐地察觉到了异样。她不动声色地谢过对方,回到分析室,立刻调阅了内部通讯记录和近期的一些非正式信息流。很快,她发现了那些关于她“精神状态”和“证词可信度”的流言蜚语。它们像潮湿角落里的霉菌,悄无声息地滋生,来源模糊,却指向明确——旨在削弱她作为核心调查员和关键证人的根基。
她的心猛地一沉,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愤怒。对方果然没有坐以待毙,开始用最下作的手段进行反击。这种攻击阴险而有效,尤其是在体制内,它不需要确凿证据,只需种下怀疑的种子,就能无形中侵蚀信任,拖延进程,甚至可能迫使她暂时离开核心岗位。
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此刻的任何情绪波动,都可能成为流言的佐证。她没有立刻去找领导辩解,那反而显得心虚。她只是将原本就无比严谨的报告又反复核对了三遍,确保每一个数据、每一个推论都扎实可靠、无懈可击。然后,她拿起内线电话,直接拨通了专案组组长的办公室。
“组长,我是沈清荷。关于境外资金链的最新分析报告已经完成,证据链完整,涉及金额特别巨大,性质极其严重。请求立即向您当面汇报。”她的声音平静、清晰、坚定,听不出一丝一毫的动摇或疲惫。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随即传来组长沉稳的声音:“好,你现在过来。”
汇报过程中,沈清荷条分缕析,逻辑缜密,对组长提出的几个尖锐问题应对自如。她只字未提流言之事,全部精力都聚焦在案子上。最后,她补充道:“组长,鉴于案情重大,且可能涉及更高层面,我建议提请上级协调国际司法合作,并加强对现有证据和办案人员的保护力度。”她的话暗含机锋,既点明了案件的严重性,也委婉表达了对自己处境的警觉。
组长听完,久久没有说话,只是用手指轻轻敲着桌面,目光锐利地审视着沈清荷。办公室里的空气几乎凝固。
良久,他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报告留下。你的建议我会考虑。清荷同志,”他特别强调了“同志”二字,“专案组对你的能力和忠诚从未怀疑。沉住气,握紧手里的枪,敌人的影子已经晃动了,说明我们打到了他们的痛处。下一步,会更艰难,也更危险,你要有心理准备。”
“是!保证完成任务!”沈清荷挺直脊梁,敬了一个礼。她知道,这一关,她暂时顶住了。组长的态度本身就是最有力的回应。但组长的话也预示了,风暴并未消散,而是在酝酿更大的袭击。
……
仿佛是为了印证组长的判断,就在第二天,互联网的深水区突然炸开了锅。
几个活跃的论坛和社交媒体平台上,几乎同时涌现出数个匿名帖子,标题极其惊悚——《揭秘:XX省惊天车祸案另有隐情,背后恐涉高层权力斗争!》《被掩盖的真相:优秀企业家王老五之死,谁是真正受益人?》《扫黑还是护黑?‘砺剑’行动组办案疑点重重,刑讯逼供制造冤案?》
帖子内容真假掺半,巧妙地拼接了一些模糊的事实片段(如车祸现场照片、王老五早期一些并不违法的商业行为、个别被抓官员家属的哭诉)、未经证实的所谓“内幕消息”(指向调查程序违规)以及恶意的揣测和引导(暗示周砥的举报和沈清荷的调查是受人指使的权力清洗工具)。它们像一颗颗精心包装的毒气弹,迅速在网络上弥漫开来,点燃了不明真相网民的愤怒和质疑。
几乎同时,京城某几个部门,也收到了内容相似的匿名举报信,措辞“义正辞严”,矛头直指“砺剑”行动组本身,指控其滥用职权、搞扩大化、破坏当地经济环境,甚至罗列了几个被调查干部所谓的“冤情”。
这波操作极其毒辣。它避开了为杨国华等人辩护的愚蠢做法,而是直接攻击调查的合法性和公正性,试图从根本上瓦解公众和上级对专案组的信任,将一场正义的扫黑反腐斗争扭曲成肮脏的权力倾轧。
舆情汹汹,瞬间将专案组推到了风口浪尖。虽然上级领导暂时压下了公开的指责,要求彻查谣言来源,但无形的压力已经层层传导下来。专案组的每一步行动,都需要更加谨慎,应对更多的质疑和牵制。
地下堡垒里的空气,仿佛都凝重了几分。每个人都感受到了那种山雨欲来的窒息感。
沈清荷看着屏幕上那些恶毒的言论,手指冰凉。她知道,这是“老领导”那伙人的垂死反扑。他们不惜搅乱浑水,企图拖所有人下水。
她走到分析中心一角,给自己倒了一杯温水。水杯温热,却驱不散心底的那丝寒意。她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里那张皱巴巴的、周砥躺在病床上苍白脸孔的照片——这是她偷偷洗出来一直带在身边的。
微光虽在病房内乍现,但病房外的世界,黑暗却更加浓重,浊浪滔天。脚下的泥阶,不仅湿滑,更已开始松动,露出其下狰狞的暗礁。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