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苒又连续写了两天。谭雪梅带着儿子战旗在京城上学,父母虽然反对她在农村结婚,但木已成舟,对小外孙还是很喜欢的,主动请缨帮忙带孩子,让女儿专心上学。两个儿子早已成家立业,感觉亏欠的就是这个女儿,当时的情况下迫不得已让女儿下了乡,谁能想到她就在那里成家立业了呢。现在女儿回来了,孩子也带回来了,是不是有了新的想法?老两口心里嘀咕,一时间也很矛盾。
很快暑假到了,谭雪梅要带孩子回乡下,老两口才如梦初醒,坚决反对。来时是战胜送的娘儿俩,回去谭雪梅自己带儿子真的不放心,更何况还要倒车。谭雪梅说已经和战胜说好,他会去县城接他们,老两口儿还是不放心,最后跟她们一起回了乡下,跟着住了一个暑假,好好体验了一把乡村生活,也亲眼见证了女儿女婿之间的感情。
余苒写了五万多字,给沅沅姐送到了杂志社。稿子自然是顺利过关,吃饭时余苒告诉沅沅最近要和导师去广州参加研讨会,估计怎么也得一周左右的时间。万一有事,找不到人也不要着急。
要不说人不禁念叨呢,当天晚上余苒就见到了自家恩师,说是已经买好车票,后天就出发,让小两口儿做好准备。余苒拿出在老家废品站淘到的那对掌心大小的斗笠盏,让师傅给掌掌眼。当时看到的时候斗笠盏浑身上下灰扑扑的,后来放到空间里,经过空间升级的洗礼,斗笠盏应该是恢复了本来面目,釉色青中带白,上面还刻着莲生贵子的花纹。
王教授拿起来仔细审视了一番,说:“清宫内造的,青白釉,还算不错,留着玩儿吧。”又问余苒:“这是在哪淘到的?”
“老家的废品收购站,当时是灰扑扑的,不知为什么,心里就是想要,花了十块钱给买了下来。”
王教授笑着说:“看来你这小丫头儿还有点儿财运。”
余苒撇嘴,心说我财运大着呢,和我淘到的其他东西比,这就是个小物件儿,还是不让你看了,免得你心生嫉妒。
王教授从余苒这里拎着两瓶果酱、一袋儿小番茄走了。从京市到广州,坐火车需要三十多个小时,得在火车上吃好几顿饭,得好好想想准备哪些吃食。老柳说可以准备一份薄饼,酱肘子,素菜,头一顿吃这个不错。再去胡同口买几个椒盐烧饼、麻酱烧饼,切点儿酱牛肉,肉夹馍也不错。就是天儿太热,带这么多吃的,还没有变质,不太好解释。后边是不是就得是方便面了,自己做点儿炸酱,再准备点儿黄瓜、西红柿,带点儿桃子、苹果什么的就行了。
后来余苒想了个办法,用的是前世快递公司送生鲜食品时用的那种特制包,里边又放了几个冻的硬邦邦的冰袋,把准备的那些吃食放进去绝对没问题了。
就这样余苒背着自己的挎包,推着行李箱,老柳提着好几个袋子,和王教授上了火车。八月中旬的京城,还是很热的,等找到卧铺车厢,安顿好,三人已是满头大汗。余苒拿出三把折扇,三个小毛巾,分给二人,先坐下落汗,等车开了再去擦洗凉快下。
忙完这些,就到了吃晚饭的时间。余苒从自己背的挎包里掏出一个食品袋,里边是还热乎的一摞薄饼,两个饭盒,一个里边是切成薄片的肘子,另一个是满满当当的炒合菜、素炒包菜。老柳给三个人的杯子倒满水,一人一个一次性的碟子,筷子。看到这几样吃食,两人就迫不及待地开动了。特别是王教授,也不用人帮忙,揭开薄饼,两样菜都来了一大筷子,又夹了几片酱肘子,自己动手卷了一张饼。连吃两口后,说了句“好吃!”总共六张薄饼,余苒自己吃了一张,吃完了用湿纸巾擦了手,从老柳带的几个袋子里,拿出一个打开,里边是洗好的秋黄瓜和小番茄,余苒自己拿了一根黄瓜吃了起来。剩下的五张教授和老柳给包圆了,看他们吃完了,余苒让他们用湿纸巾擦去手上的油,再吃点儿黄瓜西红柿爽爽口。
王教授端起杯子喝了口水,又拿起一根小黄瓜。这顿饭吃的舒服。
广州之旅,求收藏[求求你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37章 列车上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