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帝本人是非常喜欢中原文化的,而且很心机地表现出了自己对朱元璋的喜爱,间接传达了自己沿用明朝法度的意志。”不过,明月觉得,朱元璋估计也不太想要他的喜爱,“虽然顺治开始重用汉官,但他的态度却时常反复。”
“我个人猜测。”明月把重音放在了“个人”这两个字上面,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一种免责声明,“顺治帝其实意识到了满汉和谐的重要性,但是身为满人,他从心底里认可满人高汉人一等,更加倾向于本族人和本族的文化,对汉人和包容性极强同化能力极强的中原文化非常警惕。”
“再加上他对朝堂的掌控力度终究还是差点意思,很难撼动此时占据朝堂高位的满洲大族,所以对于相关政策的实施,完全属于是既没心也没力。”讲完了顺治,明月将思路接回到了康熙,“经过了多年的休养生息,康熙朝的汉人数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一个亿。”
“面对喊出了‘反清复明’口号的吴三桂,康熙当然要安抚这一亿汉人,笼络这一亿汉人,此时,立嫡长子为太子,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相较于从前由八旗议事会选择皇位继承人,嫡长子继承制显然大大加强了君主**和中央集权。”
“同时,这一举措稳定了以索额图为首的赫舍里家族的支持,在平定三藩之乱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于是,在诸多方面的推动下,刚满周岁的爱新觉罗·胤礽被册封为皇太子,受册宝,正位东宫。”
秦朝。
嬴政思绪翻涌,他不禁设想着:
如果当初自己立扶苏为太子,是不是就能避免赵高胡亥之祸,同时稳定六国民心,延长秦朝的寿命?
想了想,又哑然失笑,自己也是钻了牛角尖了:
历史上的那个他,没有选择立扶苏为太子,不就是因为这个继承人尚且不符合他对秦二世的要求吗?
扶苏这样的秉性,就算没有赵高钻空子,也会被其他什么高利用。
诚然会比胡亥好一些,但也好不到哪去。
再说了,立太子也并非万全之法,不然也就没有今天这个问题了。
汉朝。
刘彻依旧酸酸地说道:“看得出来,清朝的史料真的很丰富了。”
明女郎讲据儿的时候可没有说这么多背景、原因之类的。
唐朝。
李世民忍不住将李承乾代入了康熙的角色,扪心自问:
如果自己早逝,太子年幼继位,他能像康熙一样借力打力、拉一打一,拿回本属于自己的权力吗?
他清楚地知道问题的答案:李承乾不能。
但在明女郎之前的叙述中,雉奴就可以做到。
忍辱负重,废王立武,打击贵族,集中皇权。
当个好皇帝哪有这么容易,尤其是在如今这种世家横行的情况下,一个不留神,就从皇帝变成五姓七望的傀儡。
性情不够坚韧的皇帝在政治上受挫,尤其是这个挫折是因自己的无能导致的,确实很难自己调理过来,很大概率会像昔日的汉惠帝、汉昭帝一般郁郁而亡。
宋朝。
赵光义和赵廷美被拖下去时,朝堂之上的宗室和大臣们都没有出言反对。
但没过多久,杜太后病情加重的消息,就传到了御前。
赵匡胤真的有些头疼了。
母后年轻时治家严谨,性情刚毅,固守礼法,在他登基后也时常提醒他治国要勤勉,称得上是一代贤后。
但自从年初患病,她的身体状况便每况愈下,脑子似乎也跟着混沌了,有些想法......
赵匡胤叹了一口气:子不言母过,真是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她。
前段时间,母后还召见了赵普,让他写下了“兄终弟及”的誓书,当时他碍于孝道和母子情谊,随声附和了几句,之后也没把这誓书当回事。
现在想想,这该不会就是个伏笔吧?
母后如今已经失去理智了,定会觉得天幕是在妖言惑众。
但别的不说,自己确实从一开始没打算履行过这什么狗屁金匮之盟。
尤其是在被天幕举例了那么多宋朝昏君、骂过“大怂”之后,他更不可能让自己这一脉之外的人继承皇位了。
明朝。
朱元璋细细品味着天幕说的那句话:
品尝过权力滋味的鳌拜不愿意就此放手。
是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日子有什么好过的?
掌控过权力的人,绝不会愿意再回归到之前那种没有权力的平凡日子里。
朱元璋是这样想的,。
他相信,未来的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在那条朱允炆继承皇位的路上,他一定会狠狠地削藩,杜绝小皇帝的这些皇叔拥兵自重的可能性;清算任何一个有可能成为权臣的开国功臣,甚至铲除从前拥护太子的一些老臣;尤其是蓝玉,在雄英已死的情况下,他会成为朱允炆继位后最大的隐患。
但,这么多准备,还是在老四身上出了问题......
朱元璋没有看向朱棣,但下首年轻的燕王,莫名毛骨悚然起来。
“其实,严格意义上,胤礽并不算是康熙的嫡长子。赫舍里皇后的第一个孩子,名为承祜,但这个孩子年幼早殇,并没有计入序齿。”明月不敢自称博览群书,却敢自称博览群网络小说,穿越成承祜这个太子同母哥哥的小说,还挺不少的,“康熙早年间的几个孩子,基本上都夭折了,为此,康熙还专门把弟弟的长女收养到宫中冲喜,又将仅剩的那个儿子送去给大臣噶禄抚养,也就是后来的大阿哥胤禔。”
诸朝,许多原本就对清朝不喜的人,皱起了眉头:
先前听到那些外族名字,诸如多尔衮、苏克萨哈之类的,已经很不爽了。
如今连皇子也不叫皇子了,之间变成了奇怪的音译语“阿哥”。
“咱们现代人应该都能想明白,这些排在前头的孩子为什么早夭?因为康熙和他的皇后妃子们,成为父母的年纪实在是太小了。”明月联想到了《红楼梦》,她第一次读到“贾宝玉初试**情”那一回时,尚且不解其意,后来明白了袭人的定位后,又是一番唏嘘,在知道贾宝玉和袭人当时的年龄后,简直是大受震撼,“妃子的年龄记不太清了,但我依稀记得,康熙第一个小孩出生的时候他刚刚亲政,虚岁十四岁,那实际上才刚满十三周岁啊,还是初中生的年纪,搁到现代都是犯法的。”
“而且这个年纪,不论男女,身体发育都还不成熟,生下来的小孩自然体弱,难以成活。”明月摇了摇头,“不过,这也不能怪他们,古人的寿命都比较短,说不定都活不到咱们的法定结婚年龄,就因为各种原因去世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有人注意到明女郎所说的“初中生”,心中一动,联想到了之前和明女郎一起玩游戏的好友之弟,那个听声音**岁的男孩,被明女郎和她的好友称之为“小学生”。
已知,天幕所处的后世男女同窗而学,**岁是小学生,十三四岁初中生,那后面呢?明女郎和她的好友、同学们又是什么“生”?
也有人认真揣摩了明女郎所说的生育理论,颇觉有理。
古代虽然平均年龄只有三四十岁,但细究起来肯定存在能活到七十岁左右的人,不然孔子也说不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样的话。
毫无疑问,能够吃饱穿暖,甚至享有医学资源的中上层人物,才更有概率出现长寿之人,他们不约而同地相信了天幕所言,打算尽量提高子孙后代的成婚年龄。
至于超过结婚年龄未嫁会增加的人头税?
且不说朝廷会不会因为天幕所言修改法律,他们这个阶层,也不缺这三瓜俩枣。
上行下效,就算底层民众没有听懂明女郎所言,从众心理也会引导着他们稍微提高一些生育年龄。
还有人发现,明女郎近乎于理所当然地说出了,古人的寿命都比较短。
换言之,她们后世人的寿命都比较长咯?
而且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是明女郎这样的平民都可以够得着的事情。
真想去后世看一看啊,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明月不知道天幕的存在,用轻描淡写的一句话打断了诸朝人的奇思妙想,引起了一片哗然:“古代的小孩是真的很难活啊,生育年龄早就算了,生产环境也差,还有非常喜欢亲上加亲。”
“古人在某种程度上意识到了血缘关系太近的坏处,先秦时期就有‘同姓不婚’的法律。”
“但他们不知道,不仅堂亲不行,表亲也不行啊。”明月想到了曾经很火的一道题,贾宝玉到底和谁结婚才不违反现代法律,四个选项里面,钗黛大家都能排除,史湘云的爷爷和贾宝玉的奶奶是亲兄妹也可以排除,剩下了一个贾惜春竟然是正确答案,“什么姑表亲、姨表亲,和堂亲其实是一样的,都是近亲结婚。”
这话可算是捅了马蜂窝了。
治家严毅有礼法。——《宋史》(杜太后)
建隆二年,杜太后六月初二去世,金匮之盟是在她病重时,赵匡胤七月初九杯酒释兵权。
宋朝位面的时间线就在金匮之盟后,杜太后去世前。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2章 正位东宫,生育理论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