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历史 > 千秋宴 > 第77章 第七十七章 不知我者

第77章 第七十七章 不知我者

“兄长,信上所写何事?”

玉子骁将书信递给云犁,云犁瞧过以后,点了点头,随即转眼看向舟歧,向他问道:“你们军营之中,有个名叫陆忠的人,此人性情如何?”

舟歧愣了一下,答道:“性情孤傲,怕不好相与。”

“…………”

玉子骁回眸,说道:“烦请子兰,捎封信给他,待他看过信后,你我再商议不迟。”

“何故捎信与他?”舟歧似有不解。

玉子骁笑了一下,并未回答。

云犁明白了他的意思,便站起身子,拍了拍舟歧的肩膀,说道:“今日晚了些,待明日子兰随我一同谈论武艺如何?”

舟歧应了下来,也不再多言,他看向帐外,见天色已黑,便也退了出去。

帐内,云犁站在玉子骁身后,瞧着他的落笔之处。

“兄长,那陆忠若是不肯,此战便再无转圜之机,南军本弱,打起来不过一时半刻的事,唉,可叹啊!”

“可叹?”玉子骁尾音上扬了些。

“我听说南国有一道膳食,名为‘白玉江头见红梅’,后来,经一人提笔,唤作‘红梅融雪’,如此一改,却有几分风雅在其中。”

“融雪?虽有些风雅…”玉子骁沉吟片刻,“你可知其意?”

“兄长,你想想,冬日落雪,雪落在那梅瓣上,雪化了下来,便流进了江里,此人认为江里的水皆是从梅花上来的,故而起了此名。”

“那这道膳食是……”

玉子骁抬起头,继续说道:“难不成是菰?”

云犁赞叹了一声,立马坐在玉子骁对面,笑道:“兄长聪慧过人,确实如此,此膳食由菰、脍残鱼、红苋菜三种食材做成,据说要把这三种食材剁碎了,搅拌一刻,放进蒸炉里蒸上三刻,再取出来,撒些海盐,梅子碎,再点一朵红花便成了。”

玉子骁撑着额头,嘴角微微扬起一抹笑。

“想不到逐野如此嘴馋,我仪国的大将军征战不想着统帅四方,反倒想着旁国吃食,待我回京,定要将此事奏明陛下。”

“兄长,我国要什么没有,我岂会惦念旁国吃食?不过好奇罢了,再者,日子乏味,少不得听兵将们絮叨几句,我也是从兵将那听来的。”

玉子骁微微点了点头,便继续专注在书信之上,云犁在一旁瞧着,不免又笑道:“兄长言语如此恳切,陆忠岂能不动心?夜色渐深,这封信兄长决意何时送去?”

“明日?”玉子骁问道。

“好。”

云犁起身站在帐前,他回头看了一眼玉子骁,略微嘱咐两句之后,就回了自己的军帐歇息。

几片芦苇花吹到了岸上,昏暗的天空渐渐现出一抹微黄之色,兵卒们大多已起了身,正齐聚在江岸边上闲谈。

旗子下方,一叶扁舟缓缓抵靠江岸,兵卒们疑惑的互相看了看,并不知晓是何人送来的扁舟。

“拉上来,拉上来!”

“对!拉上来瞧瞧!”

几个兵卒将小舟扯近了些,而后伸手去抓舟上的包袱。

“此物来的蹊跷,当交给陆大人瞧过才是。”

“嗯,不错。”

兵卒捧着包袱,一路疾行,跑到陆忠的帐前通报后,没过一会陆忠便唤了兵卒入内,兵卒将手上的包袱放到案上,粗粗的说了两句包袱的来历便退了出去,陆忠揉了揉眉心,解开了包袱。

包袱里放着一个木盒,打开木盒后,里面有一封信,陆忠俯身,仔细瞧着信上的每一个字。

他的神色十分平和,仿佛预料到了这封信上的内容一般。

片刻,陆忠看完了书信,他将书信展开,随即提笔,准备写一封回信。

他提笔笔,蘸取墨汁,动作流畅而轻快,然而,在即将落笔的时候,他的动作却猛的滞住了。

那只笔在空中停留了许久,方才落下,陆忠垂下眼帘,将第一个字用十分的力道写了下来。

写完了书信,他闭上了双眼,低声唤来了兵卒。

“大人,有何吩咐?”

“将此书信,送去。”

“送………去?”

陆忠点了点头,说道:“对岸会来人接应,无需多问,快快送去。”

“是,末将听命。”

陆忠转过身,深吸了一口气,他背过身子,抬头看向眼前的地图。

半晌,陆忠伸出手,指尖落在南国的位置上,他轻轻摇了摇头,似觉无奈。

三日后,陆忠的奏折传入漌水,一时惹朝野震动,南王立马召见陆忠进京。

一路上,陆忠瞧着路上的百姓,瞧着阁楼上品茗论辞的文人,瞧着挑着河鱼拉着小儿的鱼贩,不知为何,陆忠的眉头皱了一下。

迎着日光,陆忠下了马车,他坐在了一家寻常的茶馆里,点了一道膳食,名为红梅融雪。

大约是心里慌乱,他吃的很急,惹得店家奇怪,便调侃了他一句。

“又无要事在身,何必吃的这样急呢?”

陆忠看向店家,说道:“南国水草丰美,鱼游沸鼎,假若有一天,南国之水断了……”

店家耸了耸肩,笑道:“水岂会断呢?瞧你像个文士,说起话来却没头没脑的,你若是说天灾我信,说水断我却不信。”

陆忠摇了摇头,轻笑一声,说道:“是啊,水又岂会断?”

店家觉得他奇怪,也未再与他多做交谈,陆忠吃完了膳食,付了些钱,又继续上路去了。

行至漌水,陆忠下了马车,经宦者的引见,前往南王宫面见南王。

他走上石阶,行过大礼,才见殿内站满了文武官员。

“陆忠,依你折上所言,舟卿已归降仪国,再无转圜之机了?”

“不错。”

南王眼中闪过一丝愤懑,他看着陆忠,冷声问道:“那你上折,请朕向仪国拜玺称臣又是何意?身为我国百姓,岂能对奸贼俯首帖耳,言听计从?”

见状,卓嵐笑道:“陛下所言,你可听清楚了?陆忠,眼下国之危难,你不思报国,反生异心,甘心做那逢迎谄媚的小人,你这般的人,究竟何来的脸面敢站在南王宫的大殿之上?”

“所谓‘忠’字,意在忠君、忠国、忠心,你不妨问问,你哪有一点对得起这个‘忠’字?”

陆忠拂了拂袖子,淡然说道:“相邦既说,我自然不敢不答,所谓忠君……”

他吸了口气,继续说道:“我国国力衰微,粮食匮乏,兵将不过十余万,马不过万匹,车不过千架,以少胜多,以寡敌众,是为愚行,如此大的差距,如此衰微的国力,是胜是败,一眼便知。”

“大人说我不忠,我不辩驳,眼下情景诸位皆心知肚明,何必装聋作哑?人如草木,民如基石,为君者固然在九天之上,享万千荣华,也应当心怀一颗仁心。”

“既是必败之局,又何必葬送数万将士的性命?”

“你这国贼,休要再言!”一将指着陆忠的鼻子怒骂。

“难不成你想凭借一张巧嘴,让我等皆沦为仪国的阶下囚,跨下臣吗?此奇耻大辱还是陆大人自己受着吧,我等宁可一死!”

陆忠挑了挑眉,说道:“让仪国的兵刃抵在你们的脖颈上?妻儿该如何?南国的百姓又该如何?你们依着所谓的气节,便要让南国的百姓与你们一同陪葬吗?”

殿内陷入寂静,过了很久,一名老臣上前一步,缓缓张了张口。

“你又怎知,百姓皆如你一般,甘心做那受辱之人?”

“除却性命,荣华,人这一生,所求的,所执着的,还有道义,还有气节………在旁国讨生活的滋味,你陆大人岂会明白?”

闻言,陆忠垂眸,却是笑了,他轻轻摇了摇头,说道:“我自然是不知的,我所知的,莫过于性命为大。”

“只是,此战到最后,所伤者,也不过是南国的数万将士,或依诸位大人之言,拼力一战,誓死不降,倒也不错,可…我却想问一句,放眼朝堂之中,可有一人能与仪国诸将一战?”

“是早已言败过的易将军,还是已屈服于仪国铁骑下的谷、陈二位将军?于将军年事已高,就算出征又能捱到几时?还是说,靠着诸位的口舌,便能使邑桥的十万仪军尽数而退?”

话音未落,南王的神色已变。

片刻,他出言制止了陆忠,尽管卓嵐拼命拦阻,南王依旧遣散了众臣,并将陆忠传进了内殿。

一缕清香在两人中间飘散,陆忠站在那里,毫无波澜的诉说着。

不知过了多久,陆忠出了大殿,他走下石阶,在众臣的注视下扬长而去。

一阵钟声响起,使得陆忠抬眼回望,他仔细的瞧了瞧,不知道为什么,他忽然想起来方才在内殿他与南王的交谈。

残香之中,南王撑着额头,慢慢的从箱子里取出一卷竹简,他无力的笑了两声,说竹简是由尹世安所写。

说罢,他放下竹简,低声道:“可惜,朕如今……”

话没说完,他立马摆了摆手,恢复了往日的神情。

“朕这一生,想过东征西战,策马奔腾,时至今日,却越发的觉得难行,仪国君王…并非是个刁钻之人,想当年…想当年朕还与一同在山上闲游,他还指着朕宫里的壁画连连赞叹………朕亦知道,求降是唯一之策,可朕……”

南王的嘴角抽了一下,轻声说道:“可朕,就是有一点不甘心。”

“身为君王,肩负着万民的心愿,朕知道,朕对不起他们,朕也对不起相邦……”

“有时候,朕时常在梦里想,如果朕拿起弓,提着剑,带领着南国的子民讨伐仪国,让仪国的街巷里都流传着南国的故事,孩童们都歌唱南国的歌谣,该有多好……”

此时,屋外传来宦者通报,称卓相邦请见,南王的神情顿了一下,随即摆了摆手。

“陛下……”陆忠仿佛明白了什么。

南王抬起眼帘,将竹简递给他,说道:“将此物作为信物,替朕送至仪军军营。”

“朕……还需些时日,撰写降…撰写文书。”

陆忠听的明白,他接过竹简,接着便退了出去。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回到古代搞发明

大神引入怀:101个深吻

李嘉宁的奇妙之旅

我有十万狼兵

寒门枭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