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如今在这后宫之中,有孕的嫔妃也就两人,一个是贵人纳喇氏,另一个自然就是玛琭了。
虽然依照嫔妃的等级来看,纳喇氏比玛琭还要高上一个等级,但就受宠程度上讲,玛琭不知道要比纳喇氏好多少。
单是从康熙平日里的行为习惯上就可以非常轻易地看出来,纳喇氏那边只是偶尔过问去看上一次,轮到玛琭这儿就完全不同了。男人只要有空便时常来看看,陪着她说说话和用膳什么的。
即使夜里因为玛琭怀有身孕不能侍寝,康熙有时候也会留下来休息。
当然了,是盖着被子纯睡觉的那种。
酉时一刻,贞顺斋。
玛琭此时正准备开始用晚膳,没错,她这个时候才吃晚饭。
时下人们用餐的次数和时间与后世很不一样,不过这也跟大家日常的生活习惯和水平有很大关系。
“一日三餐”这种生活方式的历史并不长,是从大清后期被迫打破闭关锁国状态后,西方文化入侵开始的,要知道饮食习惯也算是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在那以前,根据相关的文献史料记载,自商朝起,人们一直都是“一日两餐”的,一直到如今的大清,依旧是沿用的这个饮食制度。
无论是贫苦百姓还是富贵人家皆是如此。当然了,明面上都是两餐,没有那家庭条件支持的就不说了,有那经济实力的人家暗地里有没有加餐也就只有自己清楚了。
作为大清地位最为特殊的皇宫,也是采用的两餐制度,不过时间上就与以往朝代有些差异。一般来说,早膳是在卯正(早上六点)以后,晚膳是在午时和未时这两个时辰之间(约莫是中午十二至下午两点)。
实际上,玛琭自打有孕以后,生活待遇飞速提升,还能自己开小灶,她的用餐习惯就变为一日三餐了,时间上也逐渐与后世趋同。
嫔妃们在后宫之中受不受宠,其实区别还是蛮大的,光是从膳食上就能看得出来。
位份低且不受宠的嫔妃就只有早晚两顿膳食,不怎么样不说还极有可能被内务府那些“黑心”奴才克扣份,毕竟“捧高踩低”、“势利眼”是这些宫人大多都具有的品质。
而受宠的嫔妃即便是位份够不着相关的份例,也有“明二暗四”的餐食潜规则。
所谓的“明二暗四”,指的就是除了名义上的早膳和晚膳以外,还有早点和晚点两顿加餐。
后宫女人们的衣食住行与宫规和相应的潜规则息息相关,除了小部分因为背后家族势力支持以外,大多与皇帝的青睐受宠程度联系紧密。因此,抛开情感因素不提,嫔妃争宠的动力还源于想要活得更舒服更好。
玛琭孕后的饮食惯常是小份而多种类,比较营养也不会浪费。
此时,她在听到屋子外面传来冬青和南星大声的问安:“奴才恭迎皇上……”
康熙没有管后边跪下贞顺斋太监们的行礼请安,只是微微摆了摆手,一直跟在他身后的梁九功已经意会,转身轻声叫起了众人。
玛琭坐在摆好餐食的桌前怔愣了一下,随即明白过来是皇帝过来了,她放下手中的筷子,暗自叹了一口气,左手不自觉地轻抚过凸起的肚子。
她现在有点饿,真的很想马上就能吃东西。
虽然康熙近段时间有些忙,但还是一有空就会来看她,并问她腹中孩子的相关状况,有的时候会顺道陪她用膳,就比如这次。
事实上,玛琭发自内心的希望不要在吃饭的时候见到康熙,在她看来,吃好吃的东西是一件很享受且放松身心的事情,如果还要分心思去应付康熙,真的会让人感觉有点烦躁。
尤其是她怀孕后,用膳的等级本就很高,承乾宫小厨房随她的口味私人订制好吗,压根儿不需要像之前那样,陪康熙用膳等同于改善伙食的情况,毕竟,皇帝和低位嫔妃的用餐等级是根本不能相提并论的。
只是很可惜,这并不是玛琭所能够控制的,谁叫人家是皇帝呢。
玛琭不习惯有人看着她吃东西,从前如此,此时依旧如此,所以一般她都是让伺候的宫人离她很远,比如门口,亦或者是退下侯在屋外。
康熙和她待在一起的时间久了,就习惯在他俩用膳的时候不让宫人伺候,连一贯贴身伺候的梁九功都一并退在远处侯着,只是随时注意主子的动静,一边立即上前伺候。
“怎么不见你长点肉?”男人坐在玛琭身旁,随手接过她递过来的茶盏,喝了一口便放下了,然后十分自然地伸手摸了摸她细腻白皙的脸庞问道。
玛琭和宫里其他女人可不一样,她们吃得很少,也不知道到底是本身胃口就小,还是需要控制体型怎么的。
反正她是不容易胖的体质,人活一辈子,讲究的不就是衣食住行吗。在这古代,属于女子的消遣本就很少,要是连吃都不能吃好,玛琭根本不能想象,这与坐牢有什么区别,别说,就连现代坐牢都还有放风的时间呢。
玛琭吃饭很香且专注认真,康熙见她爱吃的菜有时候也会顺手给她布菜。最开始的那次,她余光瞥见梁九功无意间流露出来的吃惊表情,虽然随即他就收敛了起来,但玛琭心知肚明,这种行为应当不常见,
为了给予男人正向的鼓励反馈,好叫他保持这种于她而言有利的举动,她每次都冲男人扬起笑颜。是发自内心,并让看到的人也会不自觉勾起嘴角的那种。
通俗来讲,就是笑得很有感染力,这也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做到的,这还是玛琭一个人悄悄待在屋里对着铜镜练习了好久之后的成果呢。
康熙觉得和她一道用膳很放松,都会不由自主地多用一些,或许这也是他为什么喜欢和她吃饭的原因之一吧。
*
玛琭知道在这世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感情都是需要经过时间来悉心培养的,哪怕是血脉相连的至亲。
只能说亲人占先天优势,比旁人要更加亲近而已。一般来说,历经十月怀胎的母亲,对于孩子的亲近程度天然高于其父亲,这个道理从古自今似乎都通用。
孩子的每一点变化,身为孕育他或她的母亲都是有感觉的,状态从孱弱到强壮,会翻身,会踢腿等等。自己的肚子从平平的变为高高隆起的过程,便是一个母亲感受自己孩子成长的过程。
那种感觉很奇妙,那一刻会叫人很清晰地意识到血脉的延续。也不知道是不是错觉,到后来甚至能隐约感受到另一个人的心跳伴着自己,在某一个瞬间达到同频。
为什么总说在这后宫之中低位嫔妃只要有了孩子就有了依靠,或者“母凭子贵”都是有道理的。在非常注重“孝道”的封建时代,无论怎样,一个母亲总不会差到哪儿去,不管是亲生的还是抱养的
总之,孩子是自己的,男人可不一定。
所以,感情是需要经营的,无论是亲情还是其他感情,皆是如此。
更遑论是在皇家,从关外打进中原的爱新觉罗家尤甚,他们似乎生来骨子里就有一种狼的感觉,就好比是一个实力强横的狼群,大清就是他们的领地范围,皇位就是狼群中说一不二的狼王位置。
倘若小狼们尚且年幼还好,可若是随着年岁的增长,他们彼此之间或者与狼王之间的关系就会越来越复杂或者微妙了,不简简单单只是父子、兄弟、君臣了,都是这个狼群头狼的竞争者或者捍卫者。
狼王或者说皇位之争,从来都是残酷而危险的,稍有不慎就会陷入令人懊悔不及的境地。
玛琭唯一能给她孩子做的便是在她受宠的时候,努力培养和康熙之间的感情连接,越坚固牢靠越好,无论是和她自己的还是孩子的。
毕竟,“母贫子贵”和“子凭母贵”这两种说法都是有道理的,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紧密且相辅相成的。
要知道,康熙的所有孩子中,去掉早夭的或者是没有长到成人的,唯有亲手抚养长大的太子胤礽最是不同。
其实与其说是亲手抚养长大,这种说法不太准确,小太子出生在康熙十三年,正是皇帝宣布削藩政策的第二年。
三藩之乱前期,康熙在前朝事务繁忙,留给后宫的时间极少,更何况是亲自带孩子了,只能说他那个时候将除正事以外的大部分时间都留给了小太子。
又怜惜那孩子自出生起便没有了额娘,只有身为阿玛的他了,满足了康熙的慈父之心,所以为小太子付出了无数的心血与精力,想让其长成他心中想要的孩子的模样。
如今为了自己和腹中的孩子,玛琭十分努力地让康熙参与到这个孩子诞生的过程中来。
毕竟满怀期待得来的孩子,自然是更容易获得来自父亲的喜爱。
到了睡前给孩子的念书环节,在玛琭前几次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娇嗔抱怨后,康熙放弃了继续念往日那些没一会儿就能把人催眠入睡的晦涩难懂的书籍,转让梁九功送来了一本薄薄的……
《声律启蒙》是这个时期的书吗?
她只是隐约清楚《三字经》、《千字文》和《弟子规》是自古以来孩童的启蒙读物,其他的倒是不太了解。
似乎是看出了她脸上的疑惑,男人含笑解释道:“这书挺有意思的,不比以往传统的那几本启蒙书差,写书的人是朕登基第三年那一届的进士。”
“车万育编写的《声律启蒙》,它是一本书,但也可以说是三本书。首先,是音律书,通过吟诵其可以培养节奏感。其次,是语言书,文字优美动人,便于学习汉文。最后,也是一本涉及天文、地理、音乐、文学等等内容的书。”
“朕看了看,书的内容文字比较少,整体的结构简单或者说是很有规则,音韵感颇强,朕觉得正适合拿来给小儿用作胎教……”
话音还未落,康熙轻抚在玛琭肚子上的手感到几下振动。
“阿琭,你看,孩子也是赞同的。”
玛琭接过来,随意一翻,就瞧见其中写着“秋雨潇潇,漫烂黄花都满径;春风袅袅,扶疏绿竹正盈窗”①。
文字之美,画面感立马就有了,真不愧被后世称为“初级版儿童百科全书”。
①就是那个有“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的《声律启蒙》。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6章 第四十六章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