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清穿之皇后是个数据控 > 第125章 皇后听政

第125章 皇后听政

康熙因眼疾加剧,外加心疾难愈,将延续多年的乾清门御门听政,悄然移至养心殿宫门前。

这一地点的变更,不仅是对皇帝身体状况的妥协,更暗藏着一套精密的权力运作逻辑——令皇后珠兰以“信息过滤者”与“旨意传递者”的身份介入朝政,看似打破“后宫不得干政”的惯例,实则是康熙在病中对朝局各方势力的精准驾驭。

这一切,在祖孙秉烛夜谈了一次后,获得了太皇太后的默许。

至于太后,她不懂。

朝堂之上,宗室噤声、勋贵哑然、文官失语,无人敢对皇后辅政置喙,每一环都紧扣“皇权稳固”的核心,最终形成了“帝后协同、内外无扰”的特殊政治生态。

这一切的背后,是对权力边界的清晰界定,也是对各方利益的深度契合。

养心殿听政的核心,在于“决策权归帝,传导权归后”,看似是从制度根源上绕过了“后宫干政”的争议,其实朝臣也皆明晰了权力的真正归属。

每日晨光微亮,各部堂大臣便按品级列于养心殿宫门前的青砖地上,奏报之事多为日常政务:或是东南军屯的粮草调配进度,或是八旗阵亡将士的家属抚恤方案,或是地方府县上报的灾情减免申请。

这些事务中,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如京郊驿站马匹损耗的琐碎账目、某县秀才捐粮五十石的小额奏报、内务府采买宫灯的银两核算——均由皇后娘娘在听政前先行筛选。

她端坐于宫门前的紫檀木椅上,面前摊着各部呈递的奏折摘要,凡属“可由部门自行决断”“无需皇帝定夺”的内容,便直接批注“着该部照章办理”,只将涉及东南战局进展、京畿防务调整、八旗重建规划的核心事宜留存,待大臣奏报时逐一呈上。

康熙躺在养心殿暖阁的龙榻上,虽目不能视,却能通过女官之口听闻外间动静。

大臣奏报重要事务时,皇后会令女官入内复述关键信息,如“户部奏请拨银二十万两,用于泉州军屯农具采买”“兵部奏报端敏公主所部蒙八旗已至通州,请求定扎营之地”。

待大臣陈述完毕,康熙便直接开口下达旨意,或准或驳,或令“内阁与兵部再议”,全程无需皇后发表任何意见。

偶有大臣因紧张而奏报冗长,皇后也只轻声提醒“请大人简明扼要,皇上龙体需静养”,从无越权干预决策之举。

这种“只传不裁”的定位,让朝堂上下形成共识:皇后并非“辅政者”,而是皇帝因身体不便而设的“传导纽带”,与前朝历史上“垂帘听政”的女主掌权有着本质区别——前者是皇权的延伸,后者是皇权的替代。

康熙的安排,恰恰将皇后的角色牢牢锁在“延伸”的范畴内,短时间内似乎是从根源上消除了“权力旁落”的担忧。

但,也只是看起来如此罢了。

权力一旦外泄,便如水出闸,初时潺潺,随后滔滔。

对于前朝文官集团而言,皇后介入听政之事,本就不在他们的“置喙范围”之内,而本朝对读书人的政策,更让他们失去了“以名节谏君”的底气。

自顺治朝以来,大清便无明朝“不杀士大夫”的优待,康熙登基后,虽重视文治,却也对“直言犯上”的文官毫不留情:早年因弹劾鳌拜而获罪的御史,至今仍有流放边疆未归者;前两年因质疑八旗圈地而触怒宗室的翰林院编修,直接被革职返乡。

这般雷霆手段,早已磨平了文臣的锐气,让他们深知“皇室之事,非臣下可妄议”。更重要的是,文官集团的核心诉求是“朝政稳定”——只要皇家仍能掌控全局,只要政务处理不延误,只要他们的利益不变,具体由谁传递信息,对他们而言并无本质差异。

更何况,皇后筛选信息的做法,反而减轻了他们的奏报负担。

以往御门听政,大臣需将大小事务尽数奏报,哪怕是“某县蝗灾已平”的小事,也需耗时陈述;如今只需聚焦核心政务,效率反倒更高。

至于“皇室颜面”的顾虑,在皇帝明确“皇后仅辅助”的前提下,也成了无稽之谈——文官们清楚,此时若跳出来反对,非但不能博“直谏”之名,反而可能被贴上“质疑皇权”的标签,落得如纳兰明珠般被外放的下场。

因此,文官集团多选择缄默,每日按时至养心殿宫门奏事,奏报完毕便躬身退下,从无一人对皇后的存在提出异议。

真正可能对“皇后辅政”生出异议的宗室与勋贵,早已被康熙以“震慑”与“利益捆绑”双重手段压制,无力也不敢发声。

宗室这边,杰书、岳乐刚因损兵折将沦为罪臣,康熙虽未剥夺其铁帽子王爵位,却已下令将二人圈禁,且明确“爵位由旁支继承”,这一处置让其余宗亲既惊且惧——连“开国功裔”都难逃责罚,谁敢再触怒病中的皇帝。

加之端敏公主携两万蒙八旗精锐返京,这支军队是康熙一手扶持、完全听命于皇权的劲旅,既不属于任何宗室分支,又装备精良、战力强悍。

扎营于通州后,每日操练之声透过京郊的风传至城内,如同一柄悬在宗室头顶的利剑。

此前偶有几位自恃“辈分高”的宗室王公,私下在府中议论“皇后不宜干预前朝”,第二日便被太皇太后以“宗室当以君父安康为重”为由召至慈宁宫训诫。

太皇太后握着龙头拐杖,字字严厉:“皇上病中操劳,皇后分忧乃是本分,尔等不思为君父解忧,反倒背后议论,是想重蹈杰书、岳乐的覆辙吗?”

裕亲王福全更是在宗室宴会上直接表态:“皇后之举乃遵帝命,谁敢多言,便是对皇上不敬,休怪我等不讲情面。”

两重压力之下,宗室再无一人敢妄议,甚至有几位宗室主动上奏,请求“由皇后统筹宗室府的抚恤事宜”,以表顺从。

勋贵集团的态度,则完全以赫舍里氏为风向标,而赫舍里氏对“皇后辅政”的支持,源于家族利益与皇权的深度绑定。

赫舍里氏作为当朝第一勋贵家族,葛布喇以九门提督之职权掌握京营部分兵权,常年负责紫禁城防务。索额图执掌海事衙门,掌控海上贸易与水师调度。其余子弟各有所长,皆一时俊杰。

皇后珠兰更是皇帝倚重的内助,后宫诸事皆由其打理得井井有条。

对赫舍里氏而言,皇后辅政既能稳定朝局,避免因皇帝病中出现权力真空,又能间接巩固家族地位——皇后在朝堂上的存在感越强,赫舍里氏在前朝的话语权便越重,这是其他勋贵无法比拟的优势。

而其他勋贵势力,或与赫舍里氏有旧交,或曾在鳌拜专权时期受过葛布喇的庇护,早已形成“赫舍里氏动向即勋贵风向”的默契。

如佟佳氏,自佟国纲往下,皆站在赫舍里氏一边。

钮祜禄氏虽与葛布喇、索额图常有政见分歧,却也明白“皇后辅政只是临时过渡”,不会威胁到自身利益,且自家娘娘无宠无子,故而选择默许。

更关键的是,勋贵们对“皇后辅政”的定位有着清醒认知:皇后终归是后宫女子,待皇帝痊愈,便会回归中宫本分,专注于后宫事务,绝不会在前朝形成如葛布喇般能“辖制众臣”的权势。

对他们而言,这远比“再立一位男性辅政大臣”更有利——前者只是临时安排,后者则可能分走他们的兵权与话语权,甚至形成新的权力核心。

而纳兰明珠的遭遇,便是勋贵中“出头鸟被打”的典型警示。

此前明珠以“勋贵代表”身份上书,称“皇后辅政恐乱朝纲,宜令宗室王公与内阁共同议政”,似乎脑子抽了一般唱反调。

大伙私底下都说,这惠嫔还不知怀的是男是女,明珠这个纳喇氏八竿子远的亲戚先拎不清了。

康熙见奏后,非但未准,反而以“南洋贸易需重臣主持”为由,将明珠打发至广州,令其“督办南洋商船调度,不得擅自回京”。

这一处置不仅让明珠丢了京中权位,还错失了与索额图修复关系的机会——原本二人在海事衙门与商部的合作已初见成效,经此一事,合作彻底中断,明珠在朝堂上的影响力大幅削弱。

其他勋贵见此情景,更不敢对皇后辅政之事有任何微词,纷纷选择“明哲保身”。

如此一来,养心殿听政的新格局便稳固成型:皇帝牢牢掌控决策权,居于幕后却不缺席;皇后以“辅助者”身份衔接内外,在前台却不越权;宗室因震慑而噤声,不敢挑战皇权;勋贵因利益而默许,乐于接受临时安排;文官因制度而失语,专注于分内事务。

这一安排,是康熙心中最佳之选。

既解决了自己病中“无法亲理政务”的现实难题,又避免了“权力旁落”的风险,更平衡了朝堂各方势力的诉求。

堪称皇帝身体虚弱之际,对朝局进行的一次精准调控。

每日午后,养心殿宫门前的奏报声渐歇,皇后会捧着筛选后的奏折摘要进入暖阁,逐一向康熙复述大臣的奏报与旨意的执行情况。

康熙靠在龙榻上,听着皇后清晰的叙述,偶尔点头或补充几句,暖阁内的药香与窗外的雪声交织,竟透出几分难得的平静。

这份平静的背后,是康熙对权力的绝对掌控,是皇后对角色的精准把握,也是朝局各方势力的默契妥协。

本卷结束,开下一卷,要改周更啦[笑哭],存稿实在是告急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125章 皇后听政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AI指令调到冷脸上司后

狩心游戏

【原神】百年契约

猫总会被蝴蝶吸引

路人,在漫画卖腐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