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粮掺沙案与北境军械疑云被强行勾连,如同一块散发着血腥气的肉,被抛入了满是鲨鱼的朝堂水域。谢玄虽以强硬的姿态暂时压下了朝议,但暗涌已然成形,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那座被重兵围困的澄音馆汇聚。
———
翌日朝会,气氛比昨日更为诡谲。陆文渊显然有备而来,并未再直接要求搜查澄音馆,而是将矛头指向了更深层的“制度漏洞”与“用人不明”。
“王爷!”他手持笏板,声音悲愤,“军粮之事,骇人听闻!然细思极恐,北境军械文书核验、边境粮草调拨副签,此等机要环节,何以会让身份敏感之人轻易触及?即便只是例行过目,亦不合规制!此非一人之过,实乃制度松懈、监管缺失之祸!臣恳请王爷,彻查王府文书流转之制,厘清权责,堵塞漏洞,以防微杜渐!”
这番话,堪称老辣。他避开直接攻击容澈,转而质疑谢玄的治下之策与用人准则,将“用人不明”、“制度松懈”的帽子,隐隐扣在了谢玄头上。其门下御史更是趁机上书,弹劾摄政王府长史、主簿等一批谢玄亲信“渎职”、“失察”,要求严惩。
与此同时,永宁长公主一系的官员则开始在“北境军械”上做文章。他们不再提已死的蠹吏,而是将重点放在了那批“消失”的弩机上。
“王爷,北境军械流失,事关边防安危,与军粮掺沙同为动摇国本之举!两案并发,岂是巧合?臣听闻,那批弩机最后出现的地点,临近青川水道,而青川水道暗礁险峻,向为法外之地,私运猖獗……不知枢密院对此可有详查?”言语之间,将“军械流失”与“走私暗道”联系起来,引导着众人的思绪走向更危险的推论——是否存在一条由北燕操控、利用险峻河道走私军械物资的隐秘线路?而容澈,在其中又扮演了何种角色?
各种奏报、弹劾如同雪片般飞向擎苍阁。谢玄端坐案后,面色沉静,唯有眼底深处翻涌着冰冷的怒焰。他知道,这是组合拳。陆文渊攻其制度与亲信,长公主系则深化阴谋论,两者看似各自为战,实则都在将舆论的绞索,一点点套向容澈,也套向他的脖颈。
———
澄音馆已如同铁桶。守卫增加至五步一岗,十步一哨,皆是谢玄麾下最精锐的玄甲卫,眼神冷厉,气息沉稳,隔绝了内外一切联系。连每日的膳食,都由高盛亲自带着两名亲信送来,经银针、内侍试毒后,方呈入内。馆内原本伺候的侍女仆役尽数被调离,只留下空荡荡的屋舍,与馆中那个同样静默的人。
容澈坐在窗边,手中拿着一卷《山河志》,目光却并未落在书页上。窗外甲胄摩擦的细微声响,空气中弥漫的无形压力,都在清晰地告诉他外界正在发生的风暴。他听不到具体内容,但能感受到那风暴的中心,正是自己。
他知道,自己再次成了一枚被利用的棋子。只是这次,执棋者不再仅仅是谢玄,还有隐藏在暗处、手段更为狠辣的对手。军粮掺沙是真,北境军械疑云亦非空穴来风,对手巧妙地将两者糅合,将他推到了叛国通敌的悬崖边缘。
他轻轻摩挲着书页的边缘,指尖冰凉。谢玄会如何应对?是顶住压力保住他,还是……将他作为弃子抛出,以平息朝野非议,稳固自身权位?
他无从判断。信任早已在一次次试探与猜忌中消耗殆尽,如今维系着这脆弱平衡的,或许只剩下谢玄那不肯受人摆布的骄傲,以及……对幕后黑手更深的目的的忌惮。
———
夜深,擎苍阁内烛火未熄。
萧寒悄无声息地出现,带来了最新的调查进展:“王爷,已确认,那蠹吏有一远房侄女,是永宁长公主府上一名二等丫鬟。另外,我们顺着青川水道的线索追查,发现近半年,确实有几支背景不明的商队曾冒险通行那段险峻河道,押运的正是皮货与……一些标注为‘铁器零件’的货物,通关文书俱是伪造。”
线索,再次隐隐指向了永宁长公主。
谢玄眸色幽深,指尖敲击着桌面。永宁……他的好皇姐。为了权力,竟敢勾结北燕,走私军械,甚至可能策划了军粮掺沙,意图一石二鸟,同时除掉容澈并打击自己?她哪来这么大的胆子?背后是否还有其他人?
“王爷,”萧寒迟疑片刻,低声道,“朝中要求……处置靖安王的呼声越来越高,陆文渊等人联络了不少清流,准备联名上奏。若再不有所回应,恐对王爷声誉不利。”
谢玄沉默良久,目光锐利如刀。他知道,自己必须做出抉择。是顺着幕后黑手的意思,将容澈推出去暂时平息风波?还是冒着更大的风险,强行保住这个身份特殊、浑身是谜的敌国皇子?
他缓缓起身,走到窗前,望向澄音馆的方向。那里一片黑暗,只有巡夜守卫手中灯笼的微光,偶尔掠过紧闭的窗扉。
“告诉高盛,”谢玄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冰冷,“明日开始,澄音馆用度减半。没有本王命令,一粒米,一滴水,也不得多给。”
他要用最直白的方式,告诉所有人,也包括告诉容澈——
他谢玄,不会任人摆布。
但这份“保护”的代价,是更为严酷的孤立与考验。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