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你打算什么时候提交日记?”
我坐在电脑前一偏头,陆出现在我的视野里面。
他穿着一身黑,脖子上挂着一个银色的项链。
我愣了一下,挠了挠头,回想了半天。
“额……”
“你上次提交日记的时间离现在已经很远了。”陆撇了撇嘴,“上头都要怀疑你是不是把咱都忘了,您要再不交日记,过几天ATR可要把你除名啦!”
“啊?”我沉吟了一会,“可是我不知道要写些什么啊……”
“这怎么可能?”陆大声吐槽,“你一个人都遇不着吗难道?”
“我这段时间一直在家里待着啊,可不是没遇到什么人吗。”我弱弱地说。
“一直在家?你上个月不是刚去那什么公司上过几天班吗?”陆问。
我脑子里忽然闪过上个月见到的那几个人的脸。
对啊,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能算什么人都没见过。
“那几个人够你写的了,快点的,今天就写,两天内给交上来,不然别怪小爷我没提醒过你的。”
他脚上的一双马丁靴一跺,整个人站起来。
个还挺高,我想。
他抬手潇洒地捋了一下头发,打了个响指:“记得复习四守则,走了,回见了您嘞。”
我缓缓抬手和他拜拜,然后回过头来,目光回到了电脑屏幕上,打开了一个空白的word文档……
“嗯……”我努了努嘴,想再回头看他的时候,已经没影了。
刚刚他坐过的沙发上一点痕迹都没有。
我睁开眼睛,天花板上的吊灯在我的视线里慢慢由模糊变得清晰起来。
舒服地了个懒腰,我坐起来,感觉昨晚的睡眠质量应该不错。
啊,对了,陆,日记!
我洗漱完毕,简单下楼买了个包子吃,然后一边喝着豆浆,一边打开电脑,访问邮件页面。
唔,陆好像说好像还需要复习人类观察员四守则来着。
我翻看了之前的邮件,找到四守则又看了一遍。
人类观察员四守则:
1.永不对外公布身份,永不对完谈论实验计划、实验内容和实验结果。
2.不以“我”为句首发表言论,交谈时仅陈述观点,不将观点和自我建立连接。
3.不与非观察员人员交流心得以及辩论。
4.避免个人身份的建立,隐匿在人群中。
哎呀,我好像又习惯性地老是用“我”开头了。
唔,这句好像也是。
您好,这是这个月的观察日记:
主题:服从性测试
事件内容:六月份的面试和试岗经历
事件经过:投简历,去面试。面试时由于对方说了一句话给了我一点启发,因此想要去工作试试。但是正式入职之前,需要有三天的试岗期,如果试岗期未通过则没有工资。给我启发的那句话是:
“找工作的关键不是找份工作,而是找到自己。”
参与人物及人物行为动机分析:1.公司董事孟。面试岗位为董事助理,在试岗的三天内,一直在接待客户。工作内容是泡茶、和董事一起陪客户聊天、吃饭、打牌。换句话说就是当摆设、装傻以显客户聪明、当饭桌服务员以及在人数不够的时候陪着掼蛋,运气不好的话还会有下半场——也就是去KTV。
2.同岗位同时段一起试岗的另一位女生。可能因为年纪比我大几岁,所以特别喜欢指挥我做事情,经常出错,并需要我解决,同时在解决过程中指手画脚,还不允许别人提起她犯的错误。
去KTV的那天,也就是试岗的第二天。原本KTV的距离很近可以走路去,可是另外那个姐姐非说需要打车,让我打车,结果她因为地点没有确认清楚,中途还改了一次地点。
刚一到目的地就急着让我先上去对接:“你站在那干嘛,先去找一下他们(服务人员)。”
可是给的地址并不是最终目的地,而是目的地附近一个方便给出的地标,实际目的地在更隐蔽,需要刷卡电梯才能到达的楼层。
到了给的那个地标,发现预约对不上,所以只能打电话让她确认地点。
几分钟后,他们三个也到了地标,然后才发现实际地点需要再上一层楼。
而此时,客户发现他的手机落在了出租车上,需要和司机沟通拿回手机。
于是他们想办法去了目的地,我则回到一楼打电话联系司机请求送回手机。
期间因为司机接了别的单子,所以一时半会回不来。
而这段时间里,她支使我打了三个电话。
第一个是让我和司机沟通,可不可以快点——然后被网约车司机挂了电话。
第二个电话是催我问公司做饭的阿姨,看手机是不是还在公司。
站在一楼的我,在聊天框输入:
“你下车你都不带检查车座的吗?”
犹豫了一下,删掉,改为:
“他们下车之后你检查了没有?”
思考了一下,感觉语气不大温柔,改为:
“他们下车之后你检查了吗,当时在不在车上呀?”
“你问问阿姨”
“赶紧”
但我没有阿姨的电话,结果是连给到了两个错误的电话。第一个电话是KTV经理的,而第二个错误的电话是公司副总的。于是从副总那里得到了阿姨的电话。打给阿姨询问时还感受到阿姨不悦的情绪,可能是因为当时已经很晚,而阿姨还刚刚把餐桌收拾了,应该很累。
第三个电话是催我快点打电话给网约车司机,确认手机到底是不是在他的车上。被司机不耐烦地告知——不要老是打电话催他。
最后终于拿到了手机,不仅如此还需要支付送还车费50块。
联系了KTV经理,带我刷了卡才坐电梯到了三楼。
而我进门的时候,董事正躺在沙发上装醉。
趁客户拿到手机去回电话的空挡,我想问问董事接下来怎么搞。
结果另一个姐姐说:“孟总醉了,怎么叫都叫不醒,你别吵他,让他睡会。”
她好像真觉得这人是喝醉了。
笑死了,装睡的人可不就是叫不醒吗?
这场KTV终于要结束了,另一个姐姐去送客人时,装醉的董事醒了。
“哟,醒了,您要不再躺会,万一那客户杀个回马枪,还是等那姐姐回来您再起来吧。”我站在旁边,由于客户非常难搞,所以这句话是带着生气说的。
“你年纪轻轻的,说话真是有意思。”他笑眯眯地嘀咕。
真是销售的职业素养。
然后又讲了些有的没的的闲天。
不过还没讲几句,那姐姐回来了。
然后董事立马掀开蜷起来的被窝,人模狗样地坐了起来,开始总结复盘。
十几分钟之后,在KTV昏暗的灯光下,那盒忘了给客户带上的伴手礼终于被我给看到了。
“不好,礼物没拿。”我指着礼盒说。
后来,没把礼物给客户带上这个问题,就被算在了我的头上。
时常想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人把“发现问题的人”视作“制造问题的人”?
这个礼盒自公司出来之后就一直在另一个姐姐手里,客人是她送走的,再怎么责任最多也是各自一半,怎么忽然就落到了我头上?
而离开KTV的时候,那个姐姐忽然提到他们刚刚进去KTV 的时候,已经有一排女的站在里面了,后来说不需要就让她们都走了。
由于我姗姗来迟,所以根本没看到这些人。
她吐槽那几个女的:都是整容脸,长得一点都不好看。而她的双眼皮应该是割的,鼻梁山根的形状也并不太自然。
沉默。
她是不是觉得我看不出来,还是她觉得挺自然的。
董事忽然来了一句:“小姐也有小姐的不容易。”
沉默。
哈,又当又立真是给您玩明白了,说的跟您打预约电话的时候毫不知情一样。
从那天晚上开始,忽然发现原来这个产业现在竟然还是有完整的产业链条的。
然后第三天,只上了半天班,让我俩讲公司产品PPT,然而我俩根本没见过产品,讲得都非常烂。
董事让我们俩思考两天,想一下要不要继续留下来做这份工作,周五前给他答复,而那天是周二。
中午因为报销单没走完流程,所以在公司多留了一会,她先走了。
不过前脚我刚走,她来了个信息,说她的外套落在公司了,需要回去拿外套。
可是……这件事情有必要和我说吗?为什么要特意说一遍呢?
而这篇日记的主题——服从性测试。
着眼点就在于这位董事孟。
刚开始面试的时候他就明确地知道我不是应届生的事实,可是在接待的饭桌上介绍我的时候,却说我是应届生,因为看起来显小吗?
还是说,应届生——就是什么都不懂、非常好骗的代名词?
面试的时候,他说的是可能是需要喝点酒,但是要量力而行,而且他们是总来不劝酒的,喝酒不是主题,只是一个点缀。女生喝多了也是危险,实在不能喝,不喝也是行的。
因为他说不强制喝酒,所以才来试岗。
结果第一天的接待,就让尝尝“好酒”。
真是好酒呢。
虽然不认识,但是看包装就知道很贵,喝起来很柔,咽下去之后才开始辣,怎么不算是好酒?
而第二天的接待上,就因为没有主动去敬酒、喝的没有另一个姐姐多而被斥责——没眼力见。
哈哈,好一个不强制喝酒。
而后来,KTV里那个客户伸手摸另一个姐姐的头,忽然令我感到有些许的不对劲,可是又说不出来。
他没摸我的头,因为看得出来他并不喜欢我。
董事闷头装睡的时候,他说董事在装醉,虽然早就看出来了,但我还是下意识地打哈哈:“是吗,他在装醉啊?”
“你看不出来吗,他就是在装睡,他怎么可能喝这么点就醉。”(在吵闹的音乐声里)
“这样啊……我也是刚来,孟总有多少酒量我也不是很清楚。”笑眯眯地摇头。
他忽然沉默了一会,意味深长地看着我:“你和他(董事)一样难搞。”
“啊?”脸上挂着天真的疑惑。
“城府太深……”
后面的话我没听清楚,不想再继续这个话题了,就简单敬了他一杯。
当然,杯子里是柠檬水。
毕竟在那个光线条件下也看不太出来,没必要真喝。
而后来客人走后,听着董事的复盘内容,忽然明白到底哪里不对劲了。
“客人会对你们动手动脚,这没什么,他们也是有头有脸的人,不会真干出什么有风险的事情……”
“他会对你动手动脚,说明他有弱点、也就这层次了,是好事……”
“以后你们如果要是遇到有喜欢的客户,也是可以……”
“这不好吧。”我插嘴说,“这个岁数一般都有家室的吧。”
“嗨,那换了我老婆,她要是喜欢别人,和别人睡……我也没办法!”董事说,
“哇,您不生气?”我问。
“控制不了的事情有什么可生气的。”董事摆手。
“您还真是,肚量大……”我说。
“……”
不对劲。
非常不对劲。
这就是服从性测试的根本,一点一点洗脑,然后驯化到一发不可收拾、毫无底线的地步。
试岗三天过去后的第二天,也就是周三。
上午刚面试了另一家公司,感觉也不太行。
下午就接到试岗另一个姐姐急匆匆打来的电话。
她显示给我发了一连串消息,而我还没想好怎么回,还没过一分钟她就打了电话过来。
说她已经跟孟总说了,她想好了,在家也没什么事,明天就去上班。
“现在都下午了,我是想你看要不要现在给孟总说一下,明天一起去?”
因为暂时也找不到其它工作,想先混着,之后再换工作,本来计划是想去上几天看看。
可因为喝酒+熬夜了两天,正想休息一下。
可在她的催促下,只能尽快赶在当天下班时间之前回复,于是就现场简明地写了几句,表明想接着做这份工作,但是有点事,能不能周五再去上班。
然后遭到了拒绝。
“不好意思,经过综合考虑,你不太适合这个岗位。”
失落有一点,但是惊讶会更多。
后来告知和那个姐姐:我没通过试岗,你明天自己去就行。
“哎呀,怎么会呀,如果不通过的话昨天就会说的呀。”
然后我把截图发给了她。
而她则说我写的回复一点诚意都没有,然后热心地发了她自己的截图。
比较长的一段,写得非常谦卑又恭敬,诚意尽显。
后来仔细一想。
对啊,两分钟写出来的东西,怎么能比得过别人半小时或者更长时间的咬文嚼字呢?
看着她后来发的非常格式化的安慰言论,内心可以说毫无波澜。
事件结果:并未通过试岗,但是蹭了几天饭,也不亏。总的来说,最值当的就是那个做饭的阿姨做的饭确实好吃,只不过因为营养过于丰富,所以舌尖起了一个小泡,另外送还手机的车费因为没有发票没能报销,除此之外也真是丰富了一下人生经历。
事件结果的形成逻辑:董事孟拒绝的原因大概是发现我完全没有服从性吧,另外一点就是在我和另一个姐姐的对比下,也许他更能容忍她的缺点吧。
而另一个姐姐的行为逻辑大概是非常想要得到这份工作。
不过有个地方始终不太明白,是一开始这就是一个二选一的零和博弈,还是那个姐姐后来把这场游戏变成零和博弈的?又或者是即便是我演出来的样子,也真的很不合适这个岗位?
这也不得而知了。
大约一周之后,看书的时候看到一个观点:
“对于重视的人,人们一开始就会想办法记住他们的名字。”
忽然明白,也许他第一天开始就已经不想雇佣我了,因为他从来没有念对过我的名字,也没有询问或查找过读音。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