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风裹着未散的暑气,卷着香樟树叶的碎影涌进明德中学高二(3)班的窗户,落在姜知夏攥得发皱的转学通知书上。她指尖松了松,把纸张抚平些,目光飞快掠过教室里错落的书包与水杯——大部分座位都被占了,只有靠窗倒数第二排还空着一个位置,旁边坐着的女生正低头演算物理题,侧脸线条冷得像块浸了水的玉,连垂在额前的碎发都透着股疏离劲儿,仿佛周遭的喧闹都与她无关。
“姜知夏,先坐那里吧。”班主任李老师的声音打破短暂的安静,伸手朝那个空位指了指。周围同学的目光齐刷刷扫过来,有好奇,有打量,姜知夏捏了捏帆布书包的肩带,快步走了过去。帆布鞋踩在地板上的“哒哒”声在寂静中格外清晰,她在空位旁站定,看着邻座女生乌黑的发顶,尽量让语气显得自然:“你好,我是姜知夏,今天刚转来,以后就是同桌了。”
女生握笔的手顿了半秒,笔杆在指间轻轻转了下,却没立刻抬头。姜知夏能看见她指节分明的手,指甲修剪得圆润干净,笔杆是纯色的,侧面磨出一道浅痕,显然用了很久。直到教室里的吊扇又慢悠悠转完一圈,吹得女生的发梢轻轻晃了晃,她才缓缓抬眼——那双眸子很清,像结了薄冰的湖,没什么温度,只淡淡扫了姜知夏的脸一下,吐出三个字:“沈映雪。”话音刚落,便重新低头落笔,草稿纸上的公式续写得工整流畅,连标点都标得一丝不苟,仿佛刚才的对话只是一阵无关的风,吹过就散了。
姜知夏愣了愣,没再多说,默默把书包塞进桌肚。她掏出崭新的课本,按语文、数学、英语的顺序在桌角排好,又拿出印着小雏菊图案的笔记本,指尖刚碰到笔袋,忽然想起书包侧袋里的橘子硬糖——出门前妈妈塞的,说让她分给新同学,拉近距离。姜知夏捏着糖纸犹豫了两秒,还是把糖轻轻放在沈映雪练习册旁的空白处,声音压得很低:“这个橘子味的,上课困了可以含一颗,提神。”
沈映雪的笔尖猛地顿住,墨水在草稿纸上洇出一个小墨点,像白纸上落了颗黑痣。她的目光落在糖纸上的橘子图案上,那抹橙黄色在白色练习册上格外显眼,几秒后,她还是没动,只是握着笔的手指悄悄紧了紧,指节泛出一点白。重新演算时,步骤比刚才慢了些,连原本笔直的辅助线,都歪了一小截。姜知夏看在眼里,没再提糖的事,默默翻开数学课本,把注意力放回即将开始的课程上。
第一节课是数学,老师抱着教案走进来,在讲台上推导函数图像的变换,黑板上的公式密密麻麻爬满半面墙。姜知夏听得认真,偶尔低头在笔记本上记笔记,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很轻。写着写着,胳膊肘不小心碰到了沈映雪的练习册边缘,那触感很轻,却像碰了烫铁似的,姜知夏立刻往回收了收胳膊,连带着身子都往外侧挪了挪,生怕再打扰到对方。眼角余光里,她瞥见沈映雪的肩膀几不可察地松了松,握着笔的手也放松了些——这位同桌,好像格外怕与人有肢体接触。
她忍不住偷偷扫了眼沈映雪的练习册,上面的字迹工整得像打印出来的,每道题的解题步骤都写得清清楚楚,连草稿都分了区块,用虚线标着题号。下课铃刚响,老师还没走出教室,姜知夏就没忍住,指着其中一道几何题轻声问:“这道题的辅助线,连接AC是不是也能证?我刚才听老师讲的时候,总觉得还有别的方法。”
沈映雪正把练习册往桌肚塞,闻言动作一顿,转头看向那道题。她的目光在题目上停留了两秒,又扫过姜知夏的脸,才缓缓开口:“可以,但步骤会多两步,而且需要额外证一次三角形相似。”声音依旧清冷,却比刚才多了句解释,不像单纯的应答。说完,她没等姜知夏再回应,就拿起桌角的水杯,起身走向教室后面的饮水机——杯身是透明的,里面只有清水,没有放任何茶叶或果片。
姜知夏看着她的背影,把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她低头看着自己草稿纸上画的辅助线,默默在心里推演了一遍沈映雪说的步骤,发现确实比自己想的更简洁。等沈映雪端着水杯回来,姜知夏已经把草稿纸收进了笔记本,只是朝她笑了笑,没再提几何题的事。沈映雪也没说话,把水杯放在桌角,拿出语文书翻到老师要求预习的页码,指尖在书页上轻轻点着,却没立刻开始读,像是在确认段落位置。
第二节语文课,老师让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教室里响起一片整齐的读书声,姜知夏也跟着读了起来。她的声音不算大,却很清亮,偶尔会因为遇到生僻字而顿一下。读着读着,她才发现沈映雪也在念,声音很轻,清冷的调子裹着课文的韵律,像冰下淌着的水,不张扬,却很清晰。姜知夏悄悄放慢了语速,没敢靠太近,只让两人的读书声在风里轻轻碰了碰,又很快分开。读到课文里描写秋日的段落时,沈映雪的声音似乎轻了些,姜知夏没敢转头看,只盯着自己课本上的文字,假装专注。
下课的时候,班里的女生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问她的情况。“姜知夏,你以前在哪个学校上学呀?”“是不是家搬到这附近了?”“学校门口那家奶茶店的杨枝甘露超好喝,你要不要放学后一起去?”姜知夏一一回答着,脸上带着开朗的笑容,偶尔会看向沈映雪,发现她戴着白色耳机,手里捧着本深蓝色封面的课外书,指尖搭在书页上,却没翻动——显然是在等她,没先走。但她也没有过来加入聊天,只是坐在座位上,像个安静的旁观者。
等女生们散去,姜知夏坐回座位上,呼出一口气,笑着对沈映雪说:“你们班的同学都好热情,我还以为新环境会很难适应呢。” 沈映雪摘下一只耳机,视线还落在书页上,没看她:“嗯,大家人都不错,不会排挤新同学。”她顿了顿,又补充了一句,“有不懂的可以问班长,她很耐心。”说完,她指了指前排一个扎着高马尾的女生,手指只抬了一下就快速收回,像是怕指错人。
姜知夏顺着她指的方向看了眼,记住了班长的样子,点点头:“好,谢谢提醒。”她从书包里摸出个苹果,用纸巾反复擦了擦,原本想递过去,想起刚才递糖时对方的沉默,又默默放在自己桌角:“我妈早上洗的苹果,说让我第一天别饿肚子,还特意装了两个,怕我不够吃。”她说这话时,没看沈映雪,目光落在苹果上,像是在自言自语,避免让对方觉得有压力。
沈映雪摇了摇头,重新戴上耳机,目光却飘向了窗外。姜知夏顺着她的视线看去,香樟树枝叶浓密,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漏下来,在地上织成碎金似的光斑。偶尔有几只麻雀落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叫两声,又扑棱着翅膀飞走。她忽然觉得,这样不说话也挺好,不用怕打扰到对方,也不用尴尬地找话题,安静得很舒服。
上午最后一节课是英语,老师抱着试卷走进来,说要先做同桌间的单词听写。姜知夏拿出英语本,笔尖在纸上顿了顿,看向沈映雪:“要不我们互相听写?你先念,我来写,我英语不太好,可能会写错。”她提前打了预防针,怕等会儿错太多,显得太笨拙。
沈映雪点点头,没说话,翻到单词表,声音清晰得像听力磁带:“ambition,a-m-b-i-t-i-o-n,野心、抱负。”每个字母都念得很准,连重音都标得清清楚楚。她念完一个单词,会停顿两秒,给姜知夏写字的时间,既不催促,也不拖沓。
姜知夏快速在本子上写着,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有点急,写完后把本子递过去,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帮我看看,有没有错的?我总记混长单词。”
沈映雪接过本子,指尖轻轻划过纸面,停在“environment”那个单词上,用指甲盖轻轻点了点:“少了个‘n’,中间是‘iron’的部分,不是‘iro’。”她的语气没什么起伏,既没责备也没安慰,像在陈述一个事实。说完,她把本子还给姜知夏,又低头翻自己的英语书,像是完成了一件必须做的任务。
“啊,又错了!”姜知夏凑过去看,懊恼地皱了皱眉,“这个单词我写一次错一次,下次我把它拆成‘en-vi-ron-ment’记,应该就不会漏了。”她一边说,一边在旁边补写了三遍,每个部分都用斜线隔开,写完后还特意指给沈映雪看,像是在寻求认可。
“嗯,拆分法有用。”沈映雪的目光在那些单词上扫了一眼,轻轻应了声,拿出自己的英语本,准备听写。她的反应很淡,却让姜知夏松了口气——至少对方没有觉得她烦。
姜知夏看着单词表,深吸一口气,尽量让自己的发音标准些:“cooperation,c-o-o-p-e-r-a-t-i-o-n,合作。”她的重音有点偏,念到“ration”时还顿了一下,没等她道歉,就看见沈映雪已经开始写了,笔尖在纸上移动得很稳,没受她发音的影响。姜知夏越念越紧张,偶尔会念错字母顺序,每次停顿,沈映雪都只是等她重新念对,没有任何不耐烦的表情。
等姜知夏念完最后一个单词,沈映雪把本子递过来,上面的单词工工整整,每个字母都写得很规范,连小写的“t”都带了清晰的勾,一个错字都没有。“你写得真好,像字帖一样。”姜知夏真心实意地夸了句,没等沈映雪回应,放学铃就响了,教室里瞬间热闹起来,同学们收拾书包的声音、说话声混在一起。
姜知夏也开始收拾书包,把课本和笔记本一一塞进帆布包里,忽然想起还不知道食堂在哪,便问沈映雪:“沈映雪,你中午在学校吃吗?食堂的菜怎么样?我还不知道在哪打饭,怕等会儿找不着地方。”
沈映雪拉书包拉链的动作顿了顿,声音比刚才低了点:“嗯,在学校吃。食堂在一楼西侧,左边窗口是素菜,右边是荤菜,中间是汤和主食,刷校园卡就行。”她把校园卡从口袋里拿出来,晃了晃,又快速塞了回去,像是怕姜知夏看清似的。顿了顿,她又补充道:“中午人多,最好错开十二点整的高峰,不然要排队。”
“好,谢谢!”姜知夏笑了笑,把这句话记在心里,没再提一起吃饭的话,“那下午上课见?我中午去食堂看看,争取别迷路。”
沈映雪点点头,没说话,率先站起身,把椅子往桌下推了推,动作很轻,没发出声音。她走出座位时,特意往外侧挪了挪,避开了和姜知夏的肢体接触,才朝着教室门口走去。路过讲台时,她还停下来和班主任说了两句话,像是在报备什么,姜知夏没听清内容,只看见班主任拍了拍她的肩膀。
姜知夏看着她的背影,穿着简单的白色短袖和牛仔裤,背着黑色的双肩包,走得很直,像棵挺拔的小白杨。她想起刚才递糖时对方的沉默,又想起听写时对方耐心的停顿,还有食堂路线的提醒,轻轻笑了笑——虽然两人还是没说太多话,甚至没一起吃过午饭,但比起初见时的疏离,已经近了一步。慢慢来也没关系,她有的是时间适应新环境,也有的是时间,和这位清冷的同桌慢慢熟悉。
姜知夏抱着书包走出教室,走廊上阳光正好,透过窗户落在地板上,画出长长的光斑。远处传来同学的笑声,夹杂着讨论中午吃什么的话语,很有生活气息。她抬头看向楼梯口的方向,想起沈映雪说的“一楼西侧”和“错开高峰”,攥了攥书包带,朝着楼梯走去。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