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得益于苏氏绣坊和名家联名推出绣品,不少品味高雅的客商前来预定绣品;绣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日夜赶工,第二个月的利钱总算比两个月前涨了近一成。
苏琇在开心之余还是感到忧虑,她认为绣坊的发展最终还是要基于绣艺的提高,因而每日都抽出大量时间钻研绣艺。然而寻求突破哪是那么容易的事?纵使手下的山水已然雄浑壮阔或是秀润清远,但苏琇却觉得以人物和飞禽走兽为题的绣作缺少了一丝神韵,百般苦思却不得解。
因这段时间来大家都十分疲累,苏琇便给绣坊放了半天假,而她自己坐在莲池旁的凉亭里继续练习针法。
此时正值初夏,池里初生的荷叶如同一只只翠盏,盛着些许清露,小巧而精致。微风吹过,荷叶款款摇曳,漾开一片粼粼的碎光。身着月白交领衫裙的秀美少女安静坐在池边,纤纤素手引着针线,在细白的绢帛上起落。不知是在绣这满池夏景,还是这满池夏景,在绣一个她。
顾清之看见的便是这样一幅美好画面。他慵懒地斜躺在草地上,双手交叠枕于脑后,嘴里还叼着一根嫩草。
半晌,他坐起来,摸出自己找来的炭笔、穿越带来的橡皮,和从账房周伯那讨来的加工纸,开始静静作画。
顾清之画了很久,炭笔和橡皮在他手中十分灵活。画毕,他满意地看了看画作。少女的轮廓被一道柔和的侧光勾勒出来,她的面容和绣绷处于最亮部,而她的裙裾和身旁的荷叶则逐渐隐没在细腻的灰调中。
“你在干嘛?”翠儿的声音从身后传来,顾清之慌忙回头,翠儿一把抢过他手中的画纸,灵活地避开他的拦截,往亭中跑去“小姐,顾先生在画你!”
苏琇停下手中动作,接过画纸,眼前一亮,她抬眼看向急急赶来、满脸尴尬的顾清之:“顾先生,此画的画法我从未见过,不知先生是如何作出此画?”
顾清之见她没有问自己为何画她,暗自松了口气:“此画法名为素描,是我家乡常见的一种画法。”
苏琇听过他说他的家乡在很遥远的地方,她点点头:“此画之精妙,我是见所未见,不知先生可否告诉我如何做到让人物如此传神?”
顾清之忙点点头:“苏小姐有兴趣的话,我教你。”
—————分割线—————
是夜,苏琇拿着那幅画,回想着顾清之所授画法和他家乡之物“橡皮”,突然灵光一闪。
绣艺和画技相似,无非是以针代笔,以线为墨,因而自古以来绣坊里都聘有画工出样。而绘画中的留白和顾清之所说橡皮“提高光”“暗部擦出蓬松感”便是绣法中…
她急忙拿来针线,照着心中的想法一针一针地绣出来…
—————分割线—————
翌日清晨,苏琇召集坊中绣娘,将昨夜完成的绣品拿给众人看。
“东家绣的太好了”“这猫的眼神这么灵动,是将猫儿的魂魄绣进去了吧”“是是是,毛发和尾巴也很蓬松有光”“我还没见过谁能把猫儿绣的这么活灵活现,东家这是怎么做到的”绣娘们都十分震惊,七嘴八舌地讨论。
苏琇勾唇一笑“昨日我得顾先生启发,想到我们是否可以改进针法,表达画作中的‘以无当有,以疏衬密‘。对于人物和飞禽走兽的眼睛和毛发,在绣制底层时,心中预留出需要提亮的位置和形状,这个地方可以绣得比周围更浅、更疏;然后在已经绣好的、相对密实的底层上,用稀疏的直针加绣,留出底层丝线的光泽和颜色。换句话说,就是发现某个地方不够亮时,不是拆掉重绣,而是用稀疏的施针在之上‘提亮‘。强烈的明暗反差会衬得亮的地方更显眼。”
—————分割线—————
苏式绣坊改进了施针这一技法,绣出的作品光彩夺目,真实度大大提高,被客人们誉为“流光锦”,一时之间供不应求。
到三个月结束,绣坊的利钱竟比三月前足足涨了二分半。顾清之看着大家喜气洋洋的面容,打心眼儿里为苏琇开心,面上也不自觉带了笑。
房内,翠儿打趣苏琇“顾先生真是咱的大福星,小姐你打算怎么感谢他呀?”
苏琇想起顾清之所作的她的画像,不由得升起一股羞意。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