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算法崩坏,G博士的恋爱调试日志 > 第7章 第 7 章

第7章 第 7 章

国际双年展的巨大成功,将“音乐情感交互”项目与它的两位核心人物——理性至上的科学家林知夏和感性不羁的艺术家权志龙,一同推向了更广阔的公众视野,也迎来了更密集的日程安排。一个月后,他们受邀参加在东京举办的一场名为“未来和谐:科技与艺术的对话”的高端学术研讨会。与之前偏重演示的展会不同,此次会议汇聚了全球顶尖的神经科学家、人工智能专家和先锋艺术家,议程严谨,对项目的理论深度和实证基础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林知夏和权志龙不得不投入大量时间进行更紧密的协同准备,频繁往返于KAIST实验室和位于首尔江南区的权志龙个人工作室之间。

这种高强度的近距离协作,如同一种持续的微环境刺激,悄然重塑着两人的互动模式。在实验室,林知夏是绝对的主导,她严谨地设计每一个实验环节,精确控制变量,仿佛一位指挥家在驾驭一支由数据和仪器组成的交响乐团。而在权志龙那充满各种乐器、设备线缆如藤蔓般缠绕、空气中弥漫着松香和旧唱片气息的个人工作室,权志龙则更显自如,他的创作灵感如同活水,随时可能从任何一个音符或偶然的噪音中迸发。林知夏最初对这种“混乱”极不适应,她曾试图用标签和分类法整理工作台上散落的乐谱手稿,却被权志龙阻止:“教授,别!那种‘乱’是有序的,我能闭着眼找到三天前写的一个和弦。” 林知夏惊讶地发现,尽管看似杂乱无章,但权志龙对工作室里每一样物品的位置、每一种音色的特性都了如指掌,他的创作系统是高度个人化、基于直觉和身体记忆的,这与她依赖逻辑和索引的数据库系统截然不同,却同样高效。

为了准备东京研讨会的联合发言,他们需要将项目的理论框架与艺术实践更深度地融合。林知夏负责阐述“多模态情感计算模型”的原理及其在音乐情感分析中的应用,而权志龙则需现场即兴,展示算法如何与他的直觉互动。这个过程要求极高的默契。常常是权志龙即兴演奏出一段旋律,林知夏立刻需要调动算法进行分析,并给出数据反馈;或者林知夏提出一个理论假设,权志龙要迅速理解并用音乐语言进行诠释。他们之间的对话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双语系统”:林知夏会用“α波同步性增强”、“情感熵值降低”来描述状态,而权志龙则用“这里需要更‘潮湿’的音色”、“那段和弦解决得像‘踩在晒暖的鹅卵石上’一样舒服”来回应。起初,林知夏需要费力“翻译”权志龙的比喻,但渐渐地,她发现自己竟然能模糊地“感知”到那些抽象描述背后的声学特征和情感基调。同样,权志龙也开始理解林知夏口中那些冰冷数据所代表的音乐上的紧张、松弛、期待或惊喜。一种超越言语的、基于共同工作目标的理解在快速建立。

真正的考验和转折发生在东京。研讨会规格很高,现场不仅有学者,还来了不少日本及国际媒体。当林知夏和权志龙一同出现在会场时,立刻吸引了大量目光。林知夏依旧是一身利落的深灰色西装套裙,表情冷静,步伐迅捷,与周围环境保持着清晰的边界感。权志龙则穿着剪裁精致的黑色休闲西装,内搭一件设计感十足的白色T恤,举止间散发着艺术家的随性与巨星的气场。这种极致的反差本身就成为了一道风景线。在联合发言环节,他们的配合堪称天衣无缝。林知夏在台上用清晰冷静的语调阐述模型,背后大屏幕实时显示着权志龙在台下演奏区的脑电波、心率等生理数据。当林知夏讲到“算法能够实时捕捉创作者细微的情感波动”时,权志龙的即兴旋律恰好转向一段略带忧郁的慢板,屏幕上的数据曲线也随之发生同步变化,引得台下阵阵惊叹。提问环节,有尖锐的学者质疑算法的“创造性”是否只是对人类情感的简单模仿甚至扼杀。权志龙接过话筒,没有直接反驳,而是微笑着说:“我认为林教授的算法,更像是一面非常特别、非常精密的‘镜子’。它照出的不是我已知的自己,而是那些连我自己都未曾察觉的、隐藏在心跳和呼吸节奏里的秘密。有时候,它甚至能让我‘听’到自己潜意识里的旋律。” 他说这话时,目光不经意地扫过台侧的林知夏,林知夏正专注地看着提问者,但指尖无意识地轻轻点着讲台边缘,频率与她模型中标记“高度专注”的生理信号节律悄然吻合。这一幕被台下敏锐的摄影师精准捕捉。

研讨会结束后,按照议程有一场轻松的交流酒会。林知夏本能地想回避这种喧闹的场合,打算直接回房间整理数据。但就在她试图从侧门离开时,几位国际知名的学者围了上来,热情地就项目细节提问。林知夏不得不停下脚步,认真解答。她习惯性地沉浸于技术讨论,完全没注意到服务生正端着一满盘香槟从她身后快速穿过。就在酒杯即将撞上她手臂的瞬间,一只手臂迅捷而轻柔地揽住了她的肩膀,将她往旁边带了一步,巧妙地避开了碰撞。是权志龙。他仿佛随时在用余光关注着她的动向。“小心点,教授。”他低声说,语气自然,手臂在确认她安全后便立刻松开,转而顺手从服务生托盘里拿过一杯橙汁,自然地递到林知夏手里,代替了她原本空着的手可能面临的尴尬,同时他本人则拿起一杯香槟,面带微笑地迎向那几位学者,用流利的英语和恰到好处的幽默感,接过了话题,轻松化解了林知夏在纯社交场合的局促。整个动作行云流水,仿佛经过无数次排练,既保护了她,又避免了她的尴尬,还将她从不擅长的社交压力中解救出来。

然而,这一切都被现场的媒体镜头完整记录。尤其是权志龙揽住林知夏肩膀那个瞬间的保护姿态,以及他递给她果汁时两人手指短暂的触碰和眼神的交流,在高清镜头下被放大、慢放。第二天,各种娱乐版面和社交媒体上,相关照片和视频迅速传播开来。标题更是引人遐想:《权志龙新恋情曝光?密会冰山女科学家,后台呵护备至》、《工作伙伴还是灵魂伴侣?GD与KAIST美女教授互动超甜》、《算法算不出爱情?权志龙与林知夏研讨会现场眼神拉丝》。网友们开始疯狂“扒料”,有人找出双年展时权志龙看向林知夏的专注眼神截图,有人分析林知夏在权志龙演奏时微微上扬的嘴角,称其为“冰山消融的瞬间”,甚至有人将权志龙多年前提到的理想型“像猫一样独立、聪明的女性”与林知夏的特质对号入座。绯闻像野火般蔓延,将“权志龙、林知夏”的名字紧紧捆绑在一起。

最初接触到这些报道时,林知夏的反应是极度困惑和恼怒。在她看来,这些报道充满了不负责任的臆测和毫无逻辑的关联。她试图用理性去驳斥:“根据现场视频分析,权志龙先生的行为动机有93.7%的概率是出于基本的社交礼仪和对合作者的安全维护,以避免碰撞事故导致的研究中断。媒体将单一事件过度解读为浪漫关系,是典型的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和叙事谬误(narrative fallacy)。”她甚至起草了一份澄清声明,准备引用数据和行为分析来证明其荒谬性。

但当她将声明草稿递给权志龙看,征询他作为“事件另一方”的意见时,权志龙的反应却出乎她的意料。他没有像她一样义愤填膺,反而翘着腿,悠闲地翻着那些八卦杂志,脸上带着一种难以捉摸的笑意:“教授,别那么紧张。这些媒体嘛,总要找点东西写。我们越严肃回应,他们越来劲。”他放下杂志,看向林知夏,眼神里带着一丝探究,“再说,他们写的,也不全是胡说八道,至少……我们合作很默契,这一点没说错,对吧?”

林知夏愣住了。她预想了权志龙可能会生气、会觉得好笑,或者会同意她立刻澄清,却没想到他是这种近乎“纵容”的态度。那句“不全是胡说八道”像一颗小石子,在她严谨的逻辑湖面上惊起了涟漪。她不由自主地回想起权志龙揽住她肩膀那一刻,他手臂传来的温热和力量,以及那瞬间她心中掠过的、一丝陌生的安心感。她的便携式生理监测仪记录显示,在那个瞬间,她的心率有一个短暂的、超出常规的加速,但很快恢复,而之后在权志龙巧妙接过话题后,她的皮电反应(GSR)水平显著下降,表明压力得到缓解。这些客观数据告诉她,权志龙的行为确实有效地帮助了她。

“可是,这种不实报道会干扰我们的研究工作,影响公众对项目科学性的认知。”林知夏坚持道,但语气已不如之前坚决。

“干扰?”权志龙笑了笑,拿起平板电脑,调出了项目官网的访问数据,“教授,你看看,从昨天绯闻出来到现在,我们项目的全球搜索量和官网访问量涨了300%。很多人是因为这些八卦新闻才知道我们的研究,然后产生了真正的兴趣。这算不算一种……嗯,‘曲线救国’?”他顿了顿,声音稍微放低了些,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认真,“而且,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把研究做好,把音乐做好。外界的噪音,就让他们去说吧。重要的是我们之间……”他话没说完,但目光落在林知夏脸上,似乎想从她一如既往平静的表情下,读出些什么。

林知夏沉默了。她意识到,权志龙处理此事的方式,与他处理音乐中的“不和谐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是生硬地对抗或消除,而是将其吸收、转化,甚至可能变为作品的一部分。这种面对公众舆论的从容甚至某种程度的“利用”,是她完全陌生的领域。她开始思考,或许“绯闻”本身,也成了一种需要纳入研究模型的、复杂的“环境变量”。它不仅考验着他们的专业定力,也在不经意间,像一面失真的镜子,映照出他们之间那种已然超越普通合作者、却难以被现有情感模型准确定义的独特联结。而更让她内心产生细微波动的是,她发现自己在潜意识里,似乎并不像她表现出来的那样,完全排斥这种被外界误解的“亲密关系”。这个发现,让她第一次在面对与权志龙相关的议题时,感到了数据分析无法解决的困惑。

东京研讨会结束返回首尔后的第三周,KAIST实验室的清晨仿佛被注入了一种新的频率。林知夏坐在主控台前,屏幕上不再是冰冷流淌的纯数据流,而是多了一个加密的、标记为【个人情感反应观测日志】的隐藏窗口。这个窗口的诞生,源于那个东京雨夜后无法忽视的、持续扰动的内心变量——权志龙。她试图以最擅长的方式应对这种“异常”:系统性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日志里详细记录着每一次与权志龙互动前后,她自己通过高精度可穿戴设备捕捉的生理数据变化:心率(HR)的微小加速、心率变异度(HRV)频谱中低频与高频成分比(LF/HF)的微妙偏移、皮肤电导反应(GSR)的基线波动,甚至包括她通过夜间脑电(EEG)设备记录的、与白天事件相关的梦境碎片中出现权志龙面孔或音乐元素的频率。她像对待一个前所未有的复杂科研课题一样,对待自己这份悄然萌生的、名为“喜欢”的情感。然而,她很快发现,这套用于分析音乐情感、甚至能精准量化权志龙“创造性流状态”的模型,在分析自身这种内在体验时,显得无比笨拙甚至失效。数据能显示她看到权志龙时心跳会加速85毫秒后恢复正常,皮电活动会短暂提升3微西门子,但她无法用任何现有公式计算出,为什么当他穿着那件印有“Syntax Error: Feeling Not Found”字样的、略显幼稚的定制T恤走进实验室时,她会产生一种想微笑的冲动, nor why 当他在讨论中无意间用笔尾轻敲下巴思考时,她的注意力会不受控制地偏离正在处理的代码,转而落在他微微蹙起的眉心上。这种“注意力资源被非主动、非任务相关刺激所捕获”的现象,在她的认知模型中被定义为“干扰”,但体验上却并非全然负面,甚至带着一种奇异的……暖意?这种矛盾让她陷入了更深的困惑。

真正的“数据拐点”发生在一个周二下午。他们需要为即将到来的项目中期评估会准备一份联合报告,重点是阐述“人机共生创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验证。权志龙对撰写充满学术术语的书面报告感到头疼,林知夏则对需要将复杂模型用“易于理解”的语言呈现感到棘手。两人决定采用一种折中方案:由权志龙口述他的创作心得和与算法互动的体验,林知夏负责录音、整理并转化为学术语言。这个过程要求极高的耐心和相互理解。权志龙的语言充满比喻和跳跃性思维:“这里的感觉,就像算法突然在我习惯走的柏油路上变出了一条长满青苔的石子小径,虽然有点硌脚,但走上去能闻到泥土和雨水的气味,反而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林知夏需要极力调动她的共情能力和逻辑分析,才能将这种描述转化为:“算法在此处通过引入可控的随机性(‘石子小径’),打破了创作者固有的模式化思维(‘柏油路’),激发了其基于多感官联想(‘泥土和雨水的气味’)的发散性思维,从而促进了新颖性(‘不一样的风景’)想法的产生。” 在整个下午的密切合作中,林知夏的监测设备记录显示,她的前额叶皮层活动(与高级认知控制和注意力相关)持续处于高水平,但与她进行纯数学推导时的集中模式不同,这次的活动更分散,与默认模式网络(与内在思考、自我参照处理相关)的交互明显增强,同时,伴随这种“翻译”过程的,是一种持续的、轻度升高的积极情绪生理信号(如HRV中与愉悦感相关的特定频段能量增加)。她意识到,这种需要她同时运用理性分析去“理解”并“转译”另一个个体独特主观世界的脑力劳动,虽然消耗认知资源,却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智力上的满足感和……亲近感。当她成功捕捉到权志龙一个精妙比喻的核心,并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看到他眼中闪过“没错!就是这个意思!”的亮光时,她记录到自己的眶额叶皮层活动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峰值——该脑区通常与奖赏处理和社会连接有关。

然而,理性思维的惯性是强大的。林知夏开始试图为这种情感建立风险模型和未来情景推演。她打开一个新的分析文档,标题为《关于与研究对象G建立超越纯专业合作关系的潜在风险评估与情景分析》。她用冰冷的项目符号列出了所有可能的不利因素:

专业性受损风险:情感卷入可能导致实验者偏差(Experimenter Bias),影响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客观性。例如,可能下意识地忽略算法在互动中出现的负面反馈,或过度解读中性数据为积极信号。

项目可持续性风险:若关系发生变化(如出现冲突或终止),将严重影响项目进程,甚至导致合作破裂,使前期投入的研究资源付诸东流。

个人声誉风险:在学术圈,与研究对象(尤其是公众人物)产生私人情感纠葛,可能引**理争议,影响其作为科学家的公信力。

情感投入回报不确定性:权志龙作为顶级艺术家,生活轨迹、社交圈层与价值观与她高度不重合,关系长期稳定的概率模型基于有限数据,推算出的成功几率低于30%。

个体适应性挑战:她的性格倾向于秩序、计划和可预测性,而权志龙的生活充满即兴、变动和公众关注。这种生活方式兼容性评估结果为“低”。

这份列表读起来像一份判决书,每一条都指向“不应进一步发展”。但当她审视这份列表时,一种陌生的、强烈的抵触情绪从心底升起。她发现,自己正在用处理科学问题的方式,去计算一段人与人之间情感连接的价值和可行性。这本身是否就是一种谬误?就像试图用磅秤去称量光线的重量,用尺子去丈量声音的色彩?她回想起权志龙有一次在调试一段充满噪音的音乐时说过的话:“教授,你知道吗?有时候最打动人的,不是那些完美的、在预期内的音符,而是那些小小的、意外的‘瑕疵’,那些算法可能会判定为‘错误’的噪音。因为那才是真实的、活生生的痕迹。” 此刻,她对权志龙的这份“喜欢”,是否也正是她高度秩序化生活中一个无法被现有模型解释的、“美丽”的错误?一个让她感到自己不仅仅是“科学家林知夏”,更是一个有温度、会心动的“人”的证明?

这个想法让她感到一丝恐慌,却又夹杂着解脱。她意识到,她一直试图用理性去“解决”情感,就像试图用算法完全“解释”艺术,或许从根本上就走错了方向。情感不是待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体验和接纳的状态。未来关系的形状,也无法通过预先设定的模型来精准预测,它更像权志龙口中的即兴创作,是在当下的互动中,由一个又一个微小的选择共同谱写出来的。

几天后,一个意外事件成为了情感的催化剂。权志龙在连夜编曲后患上重感冒,却坚持要来实验室完成一个重要的数据采集 session。林知夏注意到他脸色苍白,说话带有浓重鼻音,便携式生理监测仪也显示他的静息心率和呼吸频率异常,体温有轻微升高迹象。她立刻以“研究对象生理状态不佳将严重影响数据质量,引入过多混淆变量”为由,强行中止了实验。“权先生,你现在的身体状况不符合实验基本健康要求。请立即返回休息,数据采集延期。”她的语气一如既往的平静专业,但动作却比平时快了几分,她迅速整理好他的物品,甚至破天荒地用自己的账户为他叫了出租车,并清晰地向司机说明了地址。在权志龙有些错愕和虚弱地准备离开时,林知夏犹豫了一下,从实验室的常备药箱里(她为应对各种突发状况而精心准备)拿出了一盒未开封的感冒药和几包维生素C泡腾片,塞进他手里:“每日三次,一次一片,饭后服用。维生素C每天一包,泡水喝。注意补充水分和休息。”她避开他带着惊讶和探究的目光,语速稍快地补充道,“这是为了尽快恢复实验对象的基线健康水平,确保项目进度。”

权志龙愣了几秒,随即,尽管病恹恹的,脸上却缓缓绽开一个无比真实、甚至带着点傻气的笑容,因为感冒而沙哑的嗓音软软地说:“知道了……谢谢教授关心。”那一刻,林知夏感到自己的心脏像是被一只温暖的手轻轻握了一下,一种强烈的、想要伸手探探他额头温度的冲动几乎冲破了她惯有的克制。她强行维持着表面的镇定,点了点头,看着他离开。实验室门关上的瞬间,她靠在控制台上,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发现自己的心跳快得惊人,脸颊也有些发烫。监测手环无声地记录下了这一切:一个持续近两分钟的、显著的心率飙升,伴随着HRV模式的剧烈变化,清晰指向高强度的情绪波动。这次,她没有再去分析数据,只是静静地感受着这份陌生的、带着暖意和一丝慌乱的悸动。她清楚地知道,有什么东西,已经不一样了。那个名为“喜欢”的变量,不再仅仅是实验日志中的一个待分析条目,它已经成为了她内心世界里一个无法忽略、持续运作的活跃进程,开始悄然影响她的决策、她的注意力,甚至她对未来的潜在想象。理性依然是她重要的导航系统,但情感的罗盘,已经指向了一个全新的、未知的航向。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AI指令调到冷脸上司后

狩心游戏

路人,在漫画卖腐苟活

乌鸦嘴[红楼]

前夫哥扮演系统崩溃了[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