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唢呐:穿透时光的民间魂魄 > 第8章 归程

第8章 归程

立秋后的风裹着玉米地的清香漫进院子时,陆昭正蹲在檐下修一支儿童唢呐的哨片。竹制哨片被孩子们吹得有些开裂,他用细砂纸轻轻打磨边缘,祖父陆长庚坐在旁边的老藤椅上,手里摩挲着那把跟随他六十年的九孔闷音唢呐,目光却始终落在他手上的动作上。

"昭儿,"祖父突然开口,声音像秋风吹过晒谷场般沙哑却温和,"下个月初三,跟我回趟清风镇。"

陆昭的手顿了顿。清风镇是陆家唢呐的发源地,也是祖父一辈子没离开过的根。他抬头看向祖父,发现老人正望着院门外那棵老槐树——树底下埋着曾祖父的唢呐,树皮上的纹路像极了唢呐的音孔。"有啥事?"他问得小心,毕竟这些年祖父很少主动提起回清风镇。

祖父没立刻回答,只是把唢呐往怀里搂了搂,像搂着一个需要安慰的孩子。直到陆昭修好哨片,吹了声清亮的"试音",祖父才缓缓开口:"上个月收到镇文化站的消息,说清风镇要办'百年唢呐传承展',把老辈人用过的乐器都收进祠堂展览。他们点名要咱家的九孔闷音,还有你太爷爷那套'四季曲牌'的工尺谱。"

陆昭的指尖微微收紧。九孔闷音唢呐是陆家的传家宝,铜碗边缘磨得发亮,杆身上的包浆浸着四代人的体温;工尺谱则是用老式工尺记谱法写的,连专业音乐学院的教授都来借过拓本。他抬头看向父亲陆建国,后者正站在堂屋门口,手里拎着刚从镇上买回来的新鲜蔬菜,听到这话时眉头几不可察地皱了一下。

"我跟你一起去。"陆建国突然说,声音不高,却很清晰,"正好把新做的十支儿童唢呐带过去,让镇上的娃娃们也看看现在的改良款。"

陆昭愣了一下。父亲主动提起清风镇,这还是这些年的头一遭。记忆里,父亲最烦别人提"陆家唢呐"的名头——当年他在国家大剧院演出后,有记者写"陆氏唢呐传人创新演绎",父亲看到报纸后当场把茶杯摔了:"什么传人?我儿子连正经工作都没有!"可现在,他却主动要跟着回清风镇,甚至愿意把新制的儿童唢呐带回去。

三天后的清晨,陆昭开着车,后座上放着用红绸布包好的九孔闷音唢呐,还有装着十支儿童唢呐的定制木箱。父亲坐在副驾驶,手里攥着一张泛黄的纸——那是清风镇文化站手写的"传承展需求清单",上面详细列着需要展出的老乐器、曲谱,甚至连"陆长庚亲述唢呐养护法"都写在上面。祖父坐在后排,怀里抱着那本翻得卷边的工尺谱,时不时抬头看看窗外飞驰而过的田野。

"前面路口右转。"祖父突然说。陆昭踩下方向盘,车子拐进一条窄窄的乡道,路两边的玉米秆已经一人多高,风一吹哗啦啦地响,像极了小时候爷爷带他去镇里赶集时听到的唢呐伴奏声。

清风镇比记忆里更热闹了。镇口的石牌坊重新修过,上面"唢呐之乡"四个大字被描得金红;文化站门口支着红色的充气拱门,几个穿着校服的孩子正举着唢呐吹《好运来》,虽然指法生涩,但声音清亮,引得路过的小贩都停下来看。

"哟,老陆头回来啦!"文化站站长王德顺远远地就喊了一嗓子,小跑着迎过来,"您这把老骨头可算舍得回镇里了!"他转头看向陆昭,眼睛瞪得老大:"这就是昭儿吧?我在视频里见过你带孩子们吹唢呐!那回在省电视台演的'麦田交响曲',可把我们镇的老少爷们看哭了!"

祖父笑着拍了拍王德顺的肩膀:"老王啊,你这记性倒好。"他的目光扫过文化站门口的展览区——那里已经摆了几件老乐器,最显眼的位置却空着,铺着一块红布,显然是在等陆家的九孔闷音。

陆昭跟着父亲把乐器搬进文化站的展览室。十支儿童唢呐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旁边还放着几张孩子们在麦田里演奏的照片;九孔闷音唢呐则被单独放在一个玻璃展柜里,祖父亲自打开红绸布,铜碗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杆身上的每一道划痕都清晰可见。

"这是太爷爷那辈传下来的。"祖父指着唢呐上的一个小缺口,声音轻得像怕惊扰了什么,"当年闹饥荒,他揣着这把唢呐走村串户,靠吹喜丧曲儿换粮食,缺口是有一次摔在石头上留下的。"陆昭看着那个缺口,突然想起小时候祖父教他调音时说的话:"唢呐的音色,藏在每一道岁月的痕迹里。"

正说着,门口传来一阵嘈杂声。几个穿着红领巾的孩子挤进来,最前面的扎着马尾辫的女孩眼睛亮晶晶的:"爷爷!这就是您说的陆爷爷家的传家宝吗?"她指着玻璃柜里的九孔闷音,又转头看向陆昭,"叔叔,您真的教小朋友吹唢呐吗?我也想学!"

陆昭蹲下来,接过女孩手里攥着的塑料唢呐——那是文化站给孩子们准备的简易玩具。"当然想学,"他笑着拧了拧哨片,"不过学唢呐可得先学会'吹破天'的劲儿。"女孩歪着头问:"什么是'吹破天'?"祖父哈哈大笑:"就是不管多难的曲子,都要吹得响亮,吹得人心窝子发热!"

展览正式开始那天,清风镇的祠堂挤得水泄不通。陆家的老乐器摆在正中央,九孔闷音唢呐旁边,是陆昭带来的十支儿童唢呐;工尺谱用玻璃罩罩着,旁边还放着陆昭改编的儿童版《百鸟朝凤》乐谱。祠堂外,陆昭带着二十个镇上的孩子现场演奏——孩子们有的拿着正规的儿童唢呐,有的握着自制的"竹唢呐"(用竹筒和苇杆改造的),吹得虽然不算专业,但声音里满是童真的快乐。

"这支唢呐是我的!"扎马尾辫的女孩举着手里的儿童唢呐跑过来,"叔叔您教过我,说吹唢呐要像吹蒲公英一样,轻轻的,但是要吹到心里去!"她的话引得周围的大人们都笑了起来。陆昭看着她红扑扑的脸蛋,突然想起三个月前在镇文化站第一次见到这些孩子时,他们手里攥着的破搪瓷缸子和竹扫帚柄——那时的他们连唢呐长什么样都不知道,现在却能站在祠堂里,骄傲地展示自己的乐器。

父亲陆建国站在人群外围,手里捧着一杯热茶,目光却始终落在陆昭身上。当孩子们齐声唱起改编的《百鸟朝凤》歌词时,他轻轻点了点头,对身旁的王德顺说:"这小子,比我想象中做得好。"

傍晚散场时,祖父把陆昭叫到祠堂后院的槐树下。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昭儿,"祖父的声音很轻,却像重锤一样敲在陆昭心上,"你太爷爷当年说,唢呐的魂不在乐器里,在吹唢呐的人心里。现在我明白了,这'人',可以是唱大戏的老艺人,可以是办喜事的新郎官,也可以是这些拿着塑料唢呐的孩子。"

陆昭望着祖父花白的头发,突然想起小时候祖父教他认工尺谱的场景——老人用枯瘦的手指指着谱子上的"上尺工凡",说每个音符都藏着一段故事。而现在,这些故事正在被重新书写,被一群孩子用稚嫩的声音续写下去。

"爸,"陆昭转头看向站在不远处的父亲,"您明天跟我回镇文化站吧?我想把'新声计划'的儿童唢呐教程留给镇里,让更多的孩子能学。"父亲愣了一下,随即点了点头:"行,我明天把新制的二十支唢呐也带过来——这次加了防滑套,孩子们拿着不容易掉。"

月光下,祖父的笑声和父亲的低语交织在一起,像一首温暖的夜曲。陆昭站在槐树下,听着远处传来的孩子们的嬉闹声,忽然明白:唢呐的归程,从来不是回到某一个地方,而是回到每一个热爱它的人心里;它的传承,也不是守着一成不变的技艺,而是在每一次新的尝试里,让这古老的声音继续鲜活地响下去。

回程的车上,祖父靠着车窗睡着了,手里还攥着那本工尺谱。父亲开着车,时不时侧头看看后座上的九孔闷音唢呐。陆昭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田野,那些金黄的玉米地、热闹的村庄,还有祠堂里孩子们明亮的笑脸,都在他心里勾勒出一幅温暖的画卷——原来所谓传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坚守,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用自己的方式,让这声音永远年轻,永远响亮。

车子驶离清风镇时,陆昭回头望了一眼。镇口石牌坊上的"唢呐之乡"四个大字在夕阳下闪耀着温暖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上唢呐文化的源远流长。他知道,这一次的归程,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返乡,更是一次心灵的回归,一次唢呐文化传承的新起点。

回到家后,陆昭将这次回乡的所见所闻详细地讲给母亲听。母亲听着,眼中满是欣慰,她轻轻抚摸着陆昭的头说:"儿子,你做得很好,让唢呐在孩子们中间传承下去,这是件大好事。"陆昭笑着点点头,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唢呐这门传统艺术一定会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此后,陆昭更加坚定了推广"新声计划"的决心。他带着孩子们参加各种演出,走进校园、社区,让更多的人了解唢呐、喜爱唢呐。而祖父和父亲也在他的影响下,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唢呐文化的传承中来。祖父会时不时地给孩子们讲述过去的故事,那些关于唢呐的传奇经历,让孩子们对这门艺术有了更深的敬意;父亲则专注于改良唢呐的制作工艺,让唢呐的音色更加优美,更适合现代演奏。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声计划"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到学习唢呐的队伍中来,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背景,但都对唢呐充满了热爱。他们用稚嫩的声音吹奏着唢呐,传承着这门古老的艺术,让唢呐的声音在新时代里焕发出新的活力。

而陆昭,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他从一个单纯的唢呐演奏者,成长为一个唢呐文化的传承者和推广者。他明白,传承不仅仅是对技艺的继承,更是对精神的传承,对文化的传承。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唢呐文化的内涵,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这门艺术的魅力。

在未来的日子里,陆昭将继续带着他的"新声计划"前行,让唢呐的声音传遍每一个角落,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里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因为他知道,唢呐的归程,就是回归到每一个热爱它的人心里,让这古老的声音永远鲜活地响下去。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狩心游戏

朕真的不会开机甲

错嫁给年代文大佬后

婚内上瘾

夫君是纯爱文男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