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十点,陆瑾瑜被通知临时旁听“量化投研组例会”。
她没有意外。她知道,以“金融工程背景”“曾参与多因子模型搭建”的新人身份出现在一家以智能投资为主打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本身就带着标签。
公司设在城南写字楼第十九层,会议室是环形落地窗格局,墙上挂着近一年模型净值回撤图。
她坐在最后一排的位置,身前是一台未登录的终端机,正在初始化权限。
“我们尝试用波动率作为入场因子,但发现对科技类ETF过拟合严重。”
“上次的回撤压力测试是手工调权重的吗?”
“是,但林组想试试让系统自动纠偏。”
台前是一场关于“新一代交易信号引擎”的小型汇报。讨论涉及高频数据清洗、回测路径设计、信号反馈时滞优化,每一个词她都听得懂。
甚至比他们讲的更清楚。
但她没有说话。
她只是用指尖敲了敲自己带来的笔记本封面,像在掩饰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
组长林成突然转头,点到她的名字。
“林瑾——你以前做过量化策略吧?”
“做过一些。”她点头。
“方便说说思路?就简单讲讲你之前实习时模型是怎么构建的。”
她稍作停顿,起身,用清澈冷静的语调简要陈述:
“主要是基于日频级别的数据,用主成分降维后跑了个多因子模型。主要因子是alpha收益预期和波动调整后的强度,再用逻辑回归分类打分。测试对象是大市值周期股,用滚动回测验证信号有效性。”
她说得简洁而准确,甚至专业到没有一点新人常有的“想展示”的多余表述。
会场短暂安静了一下。
组长点了点头:“可以。你下午去权限组开个测试接口,下周一开始参与我们的ETF模型优化。”
“好。”
她重新坐下。
前排有个男生轻声嘀咕:“研究生就能跑滚动回测啊?”
另一个声音低低笑着:“哥大金融工程,正常。”
许斯宸也在,会场另一侧。他并不关心她的学历——但他注意到了她的态度。
那种只说需要说的,只做该做的,不多、不乱、不退让的态度。
—
会议结束,陆瑾瑜独自一人走到茶水间,拿了杯热水,盯着墙上贴的“系统使用权限清单”。
初级员工的权限有限,核心信号结构和模型因子库都在“受限”范围内。她需要一段时间打通流程,拿到真正能看到东西的位置。
她不急。
她是来赢的,不是来讨好谁的。
正准备离开,身后传来一句温和的声音:
“刚才那段思路讲得很好。”
她回头,是许斯宸。
他嘴角挂着礼貌的笑意,目光不带攻击性,甚至带点欣赏。
“你是新来的林瑾吧?我是许斯宸,投研A组。”
她点头:“你好。”
“你之前在哪实习的?国内券商?”
她微笑:“在纽约,对冲基金实习过一段时间。”
许斯宸眸光微凝了一瞬,但笑意没变。
“怪不得。”他说,“以后有空多交流。”
“可以。”
她没有拒绝,但也没有追问。
许斯宸点头离开,步伐轻快。
陆瑾瑜端着水,站在原地没动。
“多交流”三个字在她脑中盘旋了一秒,被她迅速压下。
她明白,这家公司表面是数据驱动的科技平台,实际背后早已掺杂了太多资本、股权、派系与人情。
权限清单上写的是模型规则,但真正决定结果的,从来不是算法。
而是人心。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