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梦远书城!手机版

您的位置 : 梦远书城 > 宫斗宅斗 > 他随意一瞥,他彻夜难眠 > 第26章 秋雾漫归途

第26章 秋雾漫归途

秋雾漫归途

京大的秋雾总带着化不开的湿意,漫过未名湖的湖面,缠上图书馆的尖顶,也模糊了沈砚之眼底的焦距。

大三开学的铃声在雾中响起时,他正站在数学系的公告栏前,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口袋里那张边缘泛黄的枫叶便签。纸上“等我回来,继续并肩”的字迹,被他翻来覆去看了无数次,墨迹都快洇进指腹的纹路里。

距离沈柏川不告而别,已经过去整整一年。

这一年里,沈砚之没有收到过他的任何消息。电话永远是关机状态,社交账号停留在离开前的最后一条动态——那是一张实验室窗外的枫叶图,配文“秋安”。他问过陈教授,得到的只有“柏川在那边一切顺利,让你安心完成学业”的模糊回应;他托段宴辞打听剑桥大学的联合培养项目,得到的信息也仅够确认沈柏川确实在该校深造,其余一概不知。

他甚至不知道沈柏川要走多久。最初以为是一年的短期交流,可随着时间推移,课题交接报告里的预留方案越来越详细,沈砚之心里那点“年底就能重逢”的期待,渐渐被漫无边际的不确定吞噬。

“砚之!发什么呆呢?”

赵磊的声音穿透雾气传来,他拍了拍沈砚之的肩膀,语气熟稔:“开学第一天就杵这儿看公告栏,难道是想提前预习下学期的课?”

沈砚之回过神,收起便签,勉强笑了笑:“没什么,看看新的科研项目申报通知。”

赵磊凑近,顺着他的目光看向公告栏,忽然叹了口气:“说起来,沈柏川学长走了快一年了吧?上次碰到陈教授,听他说学长在剑桥做得风生水起,还发了顶会论文呢。”

沈砚之的心脏猛地一缩,指尖攥得发白,却只是低声应了句:“是吗?那挺好的。”

挺好的。这三个字他在心里默念了无数次。沈柏川那么优秀,本该站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他该为他高兴才对。可每次想起那个清晨,空无一人的实验室,那个素色盒子里的留言,心里还是会涌起密密麻麻的疼。

他不明白,为什么沈柏川连一句告别都不肯说。是觉得他会拖后腿?还是觉得这段小心翼翼维系的感情,不值得一句正式的再见?

“你说学长什么时候回来啊?”赵磊挠了挠头,“以前有他在,你俩搭档,咱们系的科研项目从来没输过。现在就你一个人扛着,也挺辛苦的。”

沈砚之扯了扯嘴角,没说话。他也想知道,沈柏川什么时候回来。他还有很多话想问他,很多课题想和他一起推进,还有那个藏在心底多年的秘密,没来得及说出口。

开学第一堂课,是《高级计量经济学》。沈砚之坐在了曾经和沈柏川一起坐过的位置,靠窗的第二排。旁边的座位空着,桌面干净得没有一丝痕迹,仿佛从来没有人坐过。

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声音透过麦克风传来,却像是隔着一层厚厚的雾。沈砚之的目光落在窗外,那里有一片正在变红的枫叶林,和沈柏川离开时的景象一模一样。他想起两人一起在实验室熬夜,沈柏川为他讲解难题时温柔的声音;想起两人并肩走在枫叶道上,沈柏川递给他人一片红透的枫叶;想起湖中那个冰冷却灼热的吻,想起那句“我那么努力只为了你”。

所有的回忆像潮水一样涌来,几乎要将他淹没。

下课铃响时,沈砚之才发现自己的笔记本上,写满了“沈柏川”三个字,密密麻麻,触目惊心。他慌忙合上笔记本,起身快步走出教室,仿佛身后有什么在追赶。

秋雾还没散,校园里的人来来往往,每个人都带着新学期的朝气。沈砚之漫无目的地走着,不知不觉又来到了未名湖的枫叶道。枫叶已经红了大半,风吹过,簌簌落下,铺成一条红色的小径。

他弯腰捡起一片枫叶,和沈柏川当初送给他的那片很像,红得热烈而纯粹。指尖摩挲着叶片的脉络,他忽然想起沈柏川留下的科研笔记。这一年里,他就是靠着这本笔记,独自推进着两人未完成的课题,从最初的手足无措,到如今的游刃有余。

笔记里的每一页,都写满了沈柏川的心血。关键数据的标注,模型推导的细节,甚至还有一些贴心的提示:“砚之,这里容易出错,记得核对三次”“这个公式可以结合运动科学的知识理解,你应该会觉得简单些”。

每次看到这些话,沈砚之都觉得沈柏川还在他身边,从未离开。

走到湖边的小木桥时,沈砚之停下了脚步。这里是他们当初落水的地方,也是那个湖中拥吻的发生地。湖水依旧平静,雾气在水面上弥漫,像一层薄薄的纱。

他想起那天冰冷的湖水,想起沈柏川被他抱住时僵硬的身体,想起那个带着湖水清凉的吻,想起沈柏川睁开眼时眼底的震惊与动容。那是他们之间最亲密的一次接触,也是最无法言说的秘密。

“哥,你到底什么时候回来?”沈砚之对着湖面轻声呢喃,声音被风吹散在雾中,没有回应。

他不知道的是,远在万里之外的剑桥,沈柏川正站在实验室的窗前,看着窗外飘落的细雨。桌上放着一张照片,照片里是未名湖的枫叶道,沈砚之正弯腰捡枫叶,侧脸在红叶的映衬下,带着少年独有的清澈与执着。

手机屏幕亮着,是陈教授发来的消息:“柏川,砚之这一年进步很大,独自完成了课题的阶段性报告,还拿了省级一等奖。你要不要给他打个电话?”

沈柏川的指尖在屏幕上悬停了很久,最终还是轻轻按灭了手机。他不能打。

当初选择不告而别,不是不爱,而是太爱。剑桥的联合培养项目看似是一年,实则是本硕博连读的七年合约。他知道这个消息时,也挣扎了很久。他想告诉沈砚之,想和他商量,可一想到沈砚之当初为了他转专业,为了他拼命学习,他就舍不得让他等。

七年太长了,长到足以改变很多事情。他怕沈砚之等不起,怕他在国内遇到更好的人,怕他们之间的感情,会在漫长的等待中消磨殆尽。

更重要的是,他不想让沈砚之因为他,放弃更多的可能。沈砚之那么优秀,不该被一段异地七年的感情束缚。他希望沈砚之能在国内安心完成学业,能有自己的生活,能遇到一个能陪在他身边的人。

所以他选择了沉默,选择了不告而别。他把所有的牵挂和不舍,都藏在了那本科研笔记里,藏在了那张夹着枫叶的便签里。他希望沈砚之能忘记他,能过得更好。

可每当夜深人静时,他还是会忍不住翻看相册里“与砚之”的文件夹,会想起两人并肩作战的日子,会想起沈砚之看他时炙热而专注的眼神。他拿出那片被压在书桌玻璃板下的枫叶,那是沈砚之当初送给她的,红得依旧热烈。

“砚之,等我。”沈柏川对着照片轻声呢喃,眼底满是坚定,“等我完成学业,一定回来找你。到时候,我再也不会离开你了。”

秋雾渐渐散去,阳光穿透云层,洒在未名湖的湖面上,波光粼粼。沈砚之收起枫叶,转身往实验室走去。他知道,沈柏川回来之前,他能做的,就是变得更强大,完成他们未完成的事业,等他回来时,能骄傲地告诉他:“哥,我没有让你失望。”

他不知道沈柏川要走七年,不知道这漫长的等待才刚刚开始。他只知道,那份藏在心底的执念,那份“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信念,会支撑着他,在没有沈柏川的日子里,独自前行。

实验室的门被推开,沈砚之坐在曾经和沈柏川一起坐过的位置,翻开了那本厚厚的科研笔记。阳光透过窗户落在书页上,照亮了沈柏川熟悉的字迹,也照亮了他眼底的坚定。

他拿出笔,在笔记本的空白页上,写下一行字:“哥,我会等你回来。无论多久。”

窗外的枫叶红得愈发热烈,像一团燃烧的火,映照着少年的执着与深情。而这份跨越万里的牵挂与等待,才刚刚拉开序幕。

日子在忙碌的科研与学习中悄然流逝。沈砚之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泡在了实验室里,课题推进得异常顺利,接连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几篇论文,成了数学系最年轻的科研新星。

陈教授对他赞不绝口,常常说:“如果柏川在,看到你现在的样子,一定会很骄傲。”

每次听到这话,沈砚之的心里都会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有欣慰,有思念,还有一丝难以言喻的苦涩。他想让沈柏川看到他的进步,想让他知道,他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可他连一句问候都无法传递。

深秋的一天,沈砚之收到了一封来自剑桥大学的邮件。发件人是一个陌生的邮箱地址,标题是“科研合作意向咨询”。

他心里一动,抱着一丝期待点开邮件。邮件的内容很正式,是关于一项数据分析与运动科学交叉领域的科研合作,对方希望能和他所在的团队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邮件的末尾,附着联系人的名字和照片。看到照片上的人时,沈砚之的呼吸骤然停滞。

照片上的人穿着一件白色的科研服,站在实验室里,笑容温和,眉眼熟悉得让他心悸。是沈柏川。

一年不见,他似乎成熟了不少,眉宇间多了几分沉稳,可那双眼睛,依旧温柔得像初见时的模样。

沈砚之的手指紧紧攥着鼠标,指节泛白,心脏跳得像要炸开一样。他反复看着照片上的人,看了一遍又一遍,眼眶瞬间红了。

他想立刻回复邮件,想问他在那边过得好不好,想问他什么时候回来,想问他当初为什么不告而别。可指尖悬在键盘上,却迟迟不敢落下。

他怕这只是一场梦,怕邮件不是沈柏川发来的,怕自己的思念会成为他的负担。

犹豫了很久,沈砚之还是冷静了下来。他仔细阅读了邮件的内容,发现这项科研合作,正是他和沈柏川当初未完成的课题方向。看来,沈柏川一直没有忘记他们的约定。

他深吸一口气,开始回复邮件。邮件的内容很正式,详细介绍了自己团队的科研进展和合作意向,没有一句多余的话,仿佛只是在和一个普通的合作伙伴沟通。

点击发送的那一刻,沈砚之的心里五味杂陈。他不知道沈柏川看到邮件后会是什么反应,不知道他们之间,是否还能回到过去。

几天后,沈砚之收到了沈柏川的回复。邮件依旧是正式的科研沟通,没有提到任何私人话题,只是在末尾加了一句:“期待与你团队的合作,祝一切顺利。”

看着这句话,沈砚之的心里涌起一股失落,却又松了口气。至少,他知道沈柏川一切安好,至少,他们还有机会以合作伙伴的身份,继续交流。

从那以后,两人开始了频繁的邮件沟通,却始终只谈科研,不谈感情。每次邮件往来,沈砚之都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沈柏川的专业与认真,也能感受到那份刻意保持的距离。

他知道,沈柏川是在刻意回避。可他不怪他,他愿意等,等他放下所有的顾虑,等他主动靠近。

寒假来临的时候,沈砚之接到了一个跨国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熟悉又陌生,带着一丝电流的杂音,却依旧温柔得让他心悸。

“砚之,是我。”

沈砚之拿着手机的手微微颤抖,喉咙发紧,半天说不出话来。

“科研合作的细节,邮件里有些说不清楚,想和你电话沟通一下。”沈柏川的声音很平静,听不出太多情绪。

“好。”沈砚之的声音沙哑,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

两人开始讨论科研合作的细节,沟通得很顺畅,像以前无数次在实验室里一样,默契十足。可当话题聊完,电话两端陷入沉默时,沈砚之还是忍不住问了出来:“哥,你什么时候回来?”

电话那头的沉默持续了很久,久到沈砚之都以为电话断了,才听到沈柏川的声音传来,带着一丝无奈:“砚之,我这边的学业还没结束,暂时还回不去。”

“还要多久?”沈砚之追问,眼底满是期待。

“我不知道。”沈柏川的声音低了下去,“可能还要很久。”

很久。这两个字像一盆冷水,浇灭了沈砚之心里的期待。他握着手机,指尖冰凉,心里的失落像潮水一样涌来。

“哥,你是不是有什么事瞒着我?”沈砚之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当初你为什么不告而别?”

电话那头又是一阵沉默。过了很久,沈柏川才缓缓开口:“砚之,有些事情,等你以后就知道了。你现在要做的,是好好完成学业,照顾好自己。”

“我不需要你为我做决定!”沈砚之的情绪有些激动,“哥,我只想知道真相!你到底什么时候回来?你是不是不想见我?”

“不是的。”沈柏川的声音带着一丝焦急,“砚之,你别多想,我没有不想见你。只是我这边的情况比较复杂,暂时还不能回去。你相信我,等我处理好这边的事情,一定会回去找你。”

“我相信你。”沈砚之的声音软了下来,带着一丝委屈,“哥,我等你。无论多久,我都等你。”

电话那头的沈柏川,眼眶瞬间红了。他握着手机,看着窗外的夜色,心里满是愧疚与心疼。他多想告诉沈砚之,他要在剑桥待七年,多想告诉他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他,可他不能。

他怕沈砚之知道真相后会崩溃,怕他会为了等他而放弃自己的生活。所以他只能选择隐瞒,只能让他再等一等。

“砚之,照顾好自己,按时吃饭,别熬夜太多。”沈柏川的声音温柔得能滴出水来,“科研再忙,也要注意身体。”

“我知道了,哥。你也是。”沈砚之的声音带着一丝哽咽。

挂了电话,沈砚之坐在宿舍的椅子上,久久没有回过神。他不知道沈柏川口中的“很久”是多久,可他知道,自己一定会等下去。

窗外的雪花飘了起来,落在窗台上,洁白无瑕。沈砚之看着窗外的雪景,想起了沈柏川离开时的那个秋天,想起了两人一起在雪地里散步的日子。

他拿出手机,翻出那张沈柏川发来的照片,看着照片上熟悉的身影,心里默默念道:“哥,我会等你回来。等你回来一起看雪,一起看枫叶,一起完成我们的课题。”

而远在剑桥的沈柏川,挂了电话后,久久没有放下手机。他走到书桌前,拿出那片枫叶,指尖轻轻摩挲着,眼底满是思念与坚定。

“砚之,再等我七年。”他轻声呢喃,“七年之后,我一定回来,再也不会离开你了。”

雪花飘落在剑桥的校园里,覆盖了古老的建筑,也覆盖了少年的思念。这场跨越万里的等待,注定漫长而艰辛,可只要心里的执念不变,只要那份深情还在,就一定能等到重逢的那一天。

新学期开始后,沈砚之变得更加忙碌。他不仅要推进自己的课题,还要处理与剑桥大学的合作项目,每天都有开不完的会议,写不完的报告。

可他乐在其中。因为通过这些合作,他能更频繁地和沈柏川沟通,虽然大多时候还是围绕着科研,但偶尔,沈柏川也会在邮件里问一句他的近况,提醒他注意身体。

这些小小的关心,像冬日里的阳光,温暖着沈砚之的心。

四月的一天,沈砚之收到了一个来自剑桥的包裹。包裹不大,外面是素色的包装纸,上面没有寄件人的名字,只有一个熟悉的邮编。

沈砚之的心里一动,连忙拆开包裹。里面是一本厚厚的书,书名是《数据分析前沿进展》,作者是沈柏川。

书的扉页上,写着一行熟悉的字迹:“砚之,祝你学业有成,前程似锦。——柏川”

没有多余的话,却让沈砚之的眼眶瞬间红了。他知道,这本书是沈柏川这一年来的研究成果,是他心血的结晶。他把这本书看得比什么都珍贵,小心翼翼地放在书架的最显眼位置。

他拿起书,轻轻翻开,发现里面有很多地方都做了详细的批注,有些是对知识点的补充,有些是对研究方向的展望,还有一些,是他特意标注出来,让沈砚之重点关注的内容。

看到这些批注,沈砚之仿佛看到了沈柏川在灯下认真写书的模样,心里满是感动与思念。

他给沈柏川发了一封邮件,只有简单的几个字:“书已收到,谢谢哥。”

很快,沈柏川回复了邮件:“喜欢就好。里面的一些研究思路,或许能对你的课题有帮助。”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

六十二年冬

天幕:皇帝聊天群

宁得岁岁吵

当我在地铁上误连别人的手机蓝牙后

貂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