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宫里的内侍就来敲长宁王府的大门,季砚书睡眼惺忪地出来接旨,说是陛下有要事相商。
这安稳觉到底还是没能睡成。
“坐。”见季砚书进门,盛景义招呼着对方落座。
陛下自从遇刺之后就停了大朝会,太医说要静养,他就索性连门也不出了,季砚书赶到的时候,他甚至还在床上。
她鲜少见到盛景义如此松快的一面,也许直面别人的一颗心,对他倒像是卸下一副昔日里的旧枷锁,至于那些经年累月磨出的旧伤,就只好交给日后的时间再细细抚平。
倒是可怜季砚书辗转反侧,一夜难眠。
她只好也跟着放松下来,用眼神询问对方发生了什么事,值得大清早就将自己叫来。
盛景义见状使了个眼色,一旁的内侍无声上前,呈上一封带着北地霜雪气的奏报,季砚书一目十行地看了,逐渐皱起了眉头。
顾大将军这些日子独守北疆,对大祁境内发生的许多风浪一无所知,乍然得了宋老一封语焉不详的书信,又联系不上季砚书,心里发虚,于是做了两手准备。
他先是托山庄的人将私信转交给钟沁,以便知道季砚书现在的动向。而为了防止钟沁这小子也不靠谱,他只耐着性子等了一日,见没接到对方消息,立刻按照规矩又给陛下上了折子。
偏偏就是隔的这一日,北边出事了。
北境军在这一日照例巡营的时候,截获了一伙儿企图偷渡入境的突厥人,为首的那个自称是某位突厥贵族的家奴,有一样东西要呈给长宁王。
兹事体大,带头的小斥候不敢怠慢,只好将人一气儿都绑了回去,最后竟真从对方身上搜出一封密信,报给了顾玄明。
信中所言,有突厥贵族想暗中向大祁求和。
依照对方的说法,突厥汗国内部苦战争久矣,人民都想过点儿安生日子,愿意继续向大祁继续俯首称臣,条件什么的都好说,只求大祁皇帝能帮他们结束如今可汗的统治。
当然,更靠谱的说法是,突厥内部的某位贵族想要更进一步取彼而代之,这正巧是个不错的托词。
这事儿如果放在以前,季砚书眼皮都懒得抬一下。可眼下这微妙关口,对方越过阿达尔专门来向大祁投降的这个行为就很值得推敲。
究竟是阿达尔如今真的人心不向,还是对方的故布疑阵?
盛景义看向季砚书,寻求看法。
季砚书心里也没底,当年卧底北疆的时候,她其实和阿达尔很有些交情,自认为对对方有些了解,勉强称得上一句朋友。
直到一枚天崩炸翻了整个突厥大营,对方给自己来了一出金蝉脱壳,她才发现自己错的离谱。
她压根儿就摸不透那人的路数,直觉告诉她阿达尔是条不按常理出牌的疯狗,她揣测得越多,错得越离谱。
“我去一趟北疆。”季砚书起身,斩钉截铁地道,“这事虚虚实实,隔着千里看不分明,我得亲自去摸清楚。”
“不着急。”盛景义摆摆手,气定神闲,“如果他们是真心投诚,晾一晾也无妨。如果是个陷阱,对方此刻一定比你还着急,拖的久了,难免露出马脚。”
这话说的其实有道理,京城的确还有很多琐事等她处理,远的不说,仅就御林军重整一事就颇为琐碎,而且经韩岳一事之后,南下清扫将再无掣肘,未免夜长梦多,还需要速战速决。
圣旨已经连夜发往江南,霍老不日便会收到消息,江北驻军将就江南一带的韩氏氏族进行清算,届时将有一大笔金银流入国库,他们能缓上一口气。
“收缴来的金银经户部清点入库,留必要的开支和流民的抚恤,剩下的你皆可拿走充军。”
季砚书闻言大吃一惊:“陛下。”
盛景义挥手打断她:“这不是为了别的什么,北边这仗拖不得,与其这样扣扣搜搜,不如趁着眼下手头还宽裕,叫你一鼓作气打下去,今年冬日之前能结束自然最好,再不济……”
“不会的。”季砚书摇头,诚恳道,“臣以性命作保,立冬之前,北境必然安定。”
“说这话不是给你压力,朝廷就算再缺,也短不了战时前线的供给,你尽力即可,不要冒险。”盛景义笑笑,示意侍从将季砚书喜欢的茶点都端上来,“如意和黄喜都走了,身边没有趁手的奴才,你凑合些吧。”
季砚书闻言一顿,伸手试了试茶,不是她惯常喝的温度,探头看了眼盘子,摆放顺序也透着陌生。
她其实不是穷讲究的人,怎样的茶点都一样能裹腹,只是有人肯将她的小习惯放在心上,落在实处,她念这一份好。
有些人活着时,存在感稀薄如空气,一旦没了,才发觉处处都是他们留下的痕迹,哪哪都透着不对劲。
季砚书心里像是被人用钝器撞了一下,黄喜自小看着她长大,情分自不必说,如意六岁就跟着盛景义,与她也算旧识,乍然间天上黄泉,她心里难免茫然。
盛景义看出她的想法,自己默不作声撑着床坐起来,将季砚书手边那盏不合心意的茶接了过去。
她回过神来,吓了一跳:“二哥,你的伤!”
“不碍事,坐好。”盛景义将咋咋呼呼地季砚书一巴掌拍了回去,将那盏茶倒了,重新挑了茶叶,找了蜂蜜,将泡好的新茶塞回对方手里,“母妃最近身子不好,果干许久没有做了,将就一下吧。”
季砚书捧着那盏蜜茶,萦绕着槐花香气,熟悉的温度顺指尖蔓延全身。
她不由自主地笑了一下。
见她笑了,盛景义这才又在下人的搀扶下躺了回去,问起正事:“此次南下,情况怎么样?”
“尚可。”季砚书收敛心神,“去岁冬重新启用的那一批言官办事很利索,又都是贫苦出身,知道民间疾苦,对流民还算是尽心。”
当然,对给韩家人找茬就更尽心了。
“只是如此大张旗鼓地清扫韩氏,其他世家难免兔死狐悲。江南已经有不少地方豪族暗中遣人联系,想探我的口风。”
从去年启用的这一批清官就能看出来,新皇的政权是要靠这些寒门新贵撑起来的,可旧世家威望尚在,如何平衡掌握,那是盛景义下一步要考虑的问题。
而那些嗅觉灵敏的旧贵族早晚能看穿新皇的用意,这个时间不会太短,为求自保,他们说不定会成为第二个韩岳。
而在地方拥兵权和这些世家大族彻底分开之前,季砚书不敢保证朝廷还有第二次绝处逢生的运气。
“所以北境还是要速战速决。”她接上自己的话茬,“等这个月江北驻军将韩姓抄尽,我即刻北上。”
盛景义该说的都说了,该劝的也都劝了,既然她执意如此,也不方便再拦:“那随你吧,但不用有压力,我还中用,压得住他们一时。”
季砚书点头,刚要说另一件大事,就被盛景义打断。
陛下带着点审视看她:“你身上年前在西北受的旧伤,可好些了?”
“陈神医妙手回春,早就好了。”季砚书说瞎话不打草稿,坦然回视对方。
“胡说。”盛景义怒目瞪了她一眼,“月前递上来的折子你自己看了没,字要飘到西洋去了,还要蒙我。”
季砚书其实很冤枉,陈清的确“妙手回春”,在府上连着给她拔了一个多月的余毒,这才勉强将大部分毒苗除尽,让她如今行动自如。
可西域人专门拿来对付她的毒却也有厉害之处,总还有遗漏,并不明显,只有劳累过度时才偶尔会有半边身子不听使唤的情况发生。
这情况不多,症状也轻,她也就没当回事。
季砚书有些尴尬地摸摸鼻子:“只是时间长了会有些不吃劲儿,养养就好了。”
“别趁着年轻就不拿身体当回事。照你这样磋磨,等到老了,精神气儿磨光了,还能拿什么撑着?”
“二哥说笑了。”季砚书嬉皮笑脸,“我才不像钟老那样死心眼,撑死到四十我就不干了,你别想像使唤牲口一样使唤我。”
“滚滚滚!”陛下本来苦口婆心劝她珍重自己,乍然听了这大逆不道地言论,当即气了个倒仰,觉得自己一片好心喂了狗,又碍于伤病没法动手,只好一指门口送客。
季砚书忙改口:“错了错了,二哥别气,我话还没说完呢。”
“还有什么事?”
她踟蹰片刻,斟酌着开口:“萧迟月没了。”
盛景义转头看她。
“我想过两日就将盛晏接到身边,稚子无辜么,他既叫我一声姑母,我想对这孩子负责任。”
“你想问什么?”
想问的实在太多。那孩子身份尴尬,生父因为谋逆伏诛,亲叔叔却是御座上的九五之尊。如今身后煊赫一时的母族更是被连根拔起,整个人浮萍一般,活脱脱一个烫手山芋,人人避之唯恐不及。
也就季砚书愿意管这闲事。
她不想再绕来绕去,开门见山地问了个很能概括的问题:“二哥对盛晏是个什么态度?”
盛景义的目光投向窗外,也如实说:“不过是个孩子,谈不上态度。你若真心喜欢他,便养在膝下吧,心里多个牵挂,行事也多几分谨慎。”
他想了想又道:“眼下你琐事缠身,若府中忙乱,便将他送进宫来,我记得那孩子也到读书的年纪了,总不好天南地北的跟着你瞎跑。”
听了这话,季砚书不由得松了一口气,她其实想要的不多,今日陛下金口玉言,那日后盛晏的性命就应该无虞,京城外天大地大,还愁没有他的容身之处吗?
至于这孩子日后有没有出息,能不能成就一番事业,其实并不是她想考虑的问题。
“这件事我不管,但却有一些话想要提醒你。”盛景义低声开口,“这孩子经历大起大浮的一遭,心境难免与其他孩子不同,你擅自替他选了一条这样安逸的路,难保他以后不会怨你。”
“二哥说错了,我没有替他选。”
季砚书摇摇头:“我这个人不学无术,自小最大的愿望就是游山玩水混吃等死,还一直有钱。”
她狡黠一笑:“但这也只是我想要的日子,至于盛晏想走一条怎样的路,那也得等他长大再说,而在那之前,他归我管。我活一日,保他舒心自在一日,其他的到时候再说。”
天底下的父母大都期盼着自家孩子成才,一大部分却不是为了自己,只是想让孩子日后有个倚仗,不至于叫这混乱的世道裹挟着走。
季桓无疑就是这种人,这种期盼本质上并没有错,可季砚书却心里明白,有时候成才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甚至还不如就这样浑浑噩噩地过一辈子。
昨天实习第一天手忙脚乱,一直都在犯错,十点多才搞定回家,所以就没更新,真是不好意思(滑跪
还有关于更新时间的问题,之前的章节在连载的时候有一些修改,跟手上的存稿有些出入,这导致后面的章节存稿不能用了,这几天都是现搓,所以没法像之前那样六点准时更新了,只能保证工作日一天一章,时间不固定,有可能会很晚。
然后因为是现写嘛,我这个人水平又实在不咋地,只好边发边改,幸好剩下的剧情不多了,再有个十多章大概就能结束,到时候我再整体大修,影响应该不会很大。
最后还是要感谢在座的每一位朋友,收藏的评论的追读的浇营养液的都算上,陪着我一路走到这里,这对于一个新人来说实在是莫大的鼓励,大恩不言谢,再给大家磕一个(跪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84章 第八十四章 求和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