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中后期]明君早逝,戚宦倾轧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黄天震苍瓦】
“明君早逝”刘秀看着这句话,早逝,生死这种事情有些难办,只能让太医署按时给皇帝请安摸脉,希望有病症出现能及时知道并治疗。
戚宦,不知道是皇帝年幼还是皇帝无能。不过无论哪个原因都应该在压制一下他们了。刘秀心中暗想,不过哪怕自己做再多事情,也避免不了后辈无能,只能尽力用自己的政策给自己子孙增加筹码。
至于起义之事距离他太远了,就算着急也没有用处,只能顾好当下。
刘彻就很瞧不上了,戚宦倾轧归根究底还是皇帝无能啊,就算有再多防范措施,无能的皇帝还是无能,结果还是无法改变啊。
【[公元199年:官渡之战]官渡出奇法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赤壁火伐
[公元220年:东汉灭亡]汉魏禅代,帝立三家】
几乎所有汉朝皇帝都知道王朝总会灭亡,但还是有些惆怅,自黄巾起义灭亡,也算是撑了许久,也该满意了,说实在的,不满意用怎样呢。
刘秀也没办法,不过他没想到后面竟然是三足鼎立。
而三国时期的人也没想到后续结果是三国鼎立,汉魏禅代,魏看起来像是曹家,但剩下的两个国家天幕却没提到。
这时天下远不止三方势力,所以对于这个三方势力许多人还是想争上一争。哪怕无法一统,成为三国之一也是好的啊。
【[公元221年:夷陵之战]夷陵焚营,鼎足并峙缓兵甲
[公元265年:西晋建立]袭魏据中夏,蜀吴俱下
[公元280年:三家归晋]三国烽烟,消于司马】
三国时期的多方势力看到西晋还在猜是不是三国中的某国,但看到司马就开心不起来了,“司马?不知道是哪个司马啊?”曹操看了一圈在场众人,在司马懿身上盯了一会还是转移了视线。
司马懿见此立刻表衷心,曹操也没怎么动他,就算司马是司马懿的司马也不可能轻易动他,用未来不确定的事情处置现在的人不是好事,若是现在动了司马,会人心不稳。
因为没人敢确定自己未来不会做错事,所以哪怕是为了自己,也不会有人支持用未来事处理当前人的行为,除非真的很过分,不过,那种情况应该可能性不大。
后世知道三国之事的人都有些唏嘘,魏蜀吴三足鼎立,争了那么多年,谁能想到最后被司马坐收渔利。
【[公元316年:西晋灭亡]八王乱罢,板荡遍野鸣鸦
[公元317年:东晋建立]中原乾坤斜,衣冠南下
[公元420年:南北两朝]南都建康,北朝改化
[南北朝时期]百年乱世,政权更迭纷沓百年乱世,政权更迭纷沓】
衣冠南下?许多士大夫和皇帝们脸色都不大好,虽然此时播放的画面是百姓服饰的人们在逃命,但士大夫才能着衣冠,所以衣冠一般指代士大夫。
连士大夫都南下了,中原没保住?
百年乱世,虽然有些歌词百姓们不懂什么意思,但这句话还是能明白的,从身边官吏或者识字之人那里知道天幕的“百年乱世”讲的是哪个时期发生的事,不在这一时期的百姓们很是庆幸,但在南北朝时期的百姓知道乱世要持续百年,不免为此痛哭。
“百年?这样乱的世道要有百年时间,这可怎么活啊。”一个女子抱着自己死去的丈夫哭道,她的身边还有两个瘦弱的孩子哭泣着依偎在她身边。
周围也有认识的人,看林嫂子哭的这么伤心,也过来全她,“林嫂子,别哭了,你还有两个孩子要养呢,栓子哥没了,再哭也没用啊。”
“是啊,林嫂子,现在土匪刚走,不知道还会不会回来呢,现在不走等土匪再回头我们就走不了了。”
“林嫂子,你一个女人,还带着两个孩子,你也知道这不是好事啊,走吧。”
林嫂子看了看身边两个孩子,勉强站起来,摸了两把连,带着孩子跟着村里人一起走了。
没办法,这个世道要真被土匪逮到下场可比死了还惨啊,之前土匪没逮他们就走了,听起来好像是有什么要紧事去干,所以顾不上他们,但要是他们干完别的事再想起他们来,那可真是
“百年?南下!我们也往南走!”另一个遭遇过劫掠,有幸存活下来十个人的村里的村长犹豫后咬牙说道。
他本没有逃命的想法,主要是在此地有土地房屋,他们不是官员商贾有权或钱可以保证逃命路上的安全,而且到达南边后没有土地房屋该怎么生活也是个很大的问题。
可现在看来不逃命多半是死,逃命说不定还有点活路。
“什长,我们现在没多少粮食怎么去南边啊?”什长身边的一个小伙哭道。
“咱还有些地窖的粮食,都拿出来,能走到哪边算哪边吧,那些当官的都走,咱也得走,他们往南边,那就是南边能过日子。为了子孙也得拼一把。”什长也没办法,现在已经乱了十几年了,他们都是平民百姓能怎么办呢。
现在是天幕的间奏,没有了歌声,但天幕中间出现许多文字。
“那些文字什么意思是介绍唱歌的优伶吗?可是为什么名字这么奇怪,还有一些奇怪的字符。”
在这个没有内容只有音乐的状态下,许多人疑惑着,也有人着急家里的活计,天幕歌声响起的时候他们不敢做别的事怕被神仙认为是不尊敬神仙。
但有些人家里活计比较着急,纠结半天后开始偷摸摸干活,发现没事后就告诉别人。
一时间众多古代位面的百姓都慢慢的有活要干的都干起活来,没活干的也不再跪着慢慢起身找地方坐下观看天幕。
而那些官员们早已经在天幕声中坐在了仆从们搬来的桌凳前。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开皇治,统南境平北鞑
[公元581年:开皇之治]革凋敝,得见短暂繁葩
[公元604年:炀帝即位]政失的代价
[公元618年:隋朝灭亡]群雄竞相讨伐】
“14年!”还没来得及开心天幕提到自己的杨坚,就直面二世而亡的结局,他气愤惊怒之下直接站起身来,“14年就亡国!太子竟如此不成器!”
气血上涌之下他才说完话的功夫就只觉眼前一黑晕了过去。
“陛下!太医!叫太医!”众臣子们也没想到他们隋也会步秦朝后尘,但见杨坚晕倒,也来不及细想了。
独孤伽罗也刚好赶到现场,她从听见天幕变化就在向这里赶,这时也刚好赶到现场,还没来得及对天幕提到的隋朝灭亡情况感到生气,就被杨坚的吐血的情况揪住了心神。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兵起晋阳,入长安构厦
[公元627年:贞观之治]天俾万国,煌煌业宏达】
贞观二年,因为旱灾蝗灾的事情,李世民下诏大赦天下,听到天幕提及贞观之治,因为隋末累计的问题和天灾的事情而紧绷的心情立刻缓解许多。
李世民开心的跟大臣们分享,“贞观之治,说明今年的灾祸能解决的很好,毕竟天幕都说我们贞观之治了。”
房玄龄等人也出声回应,恭喜李世民,一时间李世民有些骄傲。魏征本想出面劝诫陛下,但想到李世民及朝堂众人这段时间的忙碌,就打消了这个想法,就让他们松快一阵。
李渊时期的氛围就很不一样了,知道后续是唐一统天下,还有盛世当然是好事,但不知道是谁创下的盛世就很难受啊。
但没办法表面上还是要表现一下的,只是在这欢乐之下,许多人都认为这个盛世是自己创下的,于是对皇位的争夺更是激烈了。
【[公元649年:高宗即位]承贞观昌华,四极万里尽纳
[公元690年:武周建立]凤栖明堂御天下】
好不容易心情愉悦起来,还没高兴多久,就看到武周建立,凤栖明堂御天下的李世民愣在原地。
“大唐这么快就灭亡了?”
李世民的笑容僵在脸上,众大臣也有些无法接受,他们怕出现秦朝隋朝的二世而亡所以对太子寄予厚望,对太子的要求也很高,目前的太子虽然才九岁,但能看出聪慧仁孝,所以才放心许多。
这天幕一说却好像是第三代亡国,这不是二世而亡,也很难受啊。
(哦,至于唐高祖李渊愤愤出声,怎么是二世三世的,这不是三世四世吗?这把他放哪去了?
唔,什么也没听见啊,他们只知道开国皇帝是李世民哎。)
“陛下,看天幕说法‘凤栖明堂御天下’,是个女子,而且天幕并未提到战乱,应是女子以皇后或太后身份夺位,没提到战乱,后续还未知,不要太过激动,以免伤神。”魏征走向前献言。
不过魏征话语还未说完,就看到天幕显示下任帝王还是唐朝,不过还没高兴,就看到乱世、后期,李世民情绪一时间很是复杂。
可是想想他们一直担心继承人问题,看到后续高宗的“承贞观昌华,四极万里尽纳”,心里也多少有所慰藉。
这么看来高明做的不错,至于武周的问题,可以教育高明注意女子干政的事情。
【[公元712年:开元盛世]盛世醉卧听琵琶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藩镇独大
[唐朝中后期]中兴跌宕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曛日覆黄沙】
刚对后续还是唐朝放下心来,就被安史之乱打击的众人有些眼前一黑。
朝代更替,众人都知道,他们觉得奇怪的是为何盛世之后就开始乱世?而且这乱世甚至在王朝中期甚至王朝中期之前。
盛世之后接着乱世让人血压一度升高的同时又产生许多疑惑。
“这不知到底发生什么,怎会盛世后乱世?”
“陛下,虽有乱世,但后续能有中兴也是社稷之福。”
李世民尽力平复心情,朝代总有更替,唐朝被天幕提及的兴盛就有四次,高明子孙真的不错,当然高明做的也不错。
【[公元907年:五代十国]裂土相错杂,何以为家
[公元938年:后晋割燕云]燕云让,北境百年任踏
[五代十国]五代复制辖,梁唐晋汉周罢】
“终于要到我们大宋,诸位要仔细记录天幕所言,留好天幕所记载历史,可给后世子孙一点提醒。” 不知燕云是否收复。
后半句话赵匡胤没说出来,燕云十六州及武将安排之事都压在他心头,有机会能看后世,难免想知道自己的政策是否有效,子孙是否顺利坐稳天下。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陈桥黄袍加,平乱四挞
[公元976年:太宗即位]挟胜开边,失利攻乏
[太宗时期]崇文守内,始奠祖宗之法
[公元997年:真宗即位]临御勤政事,咸平宁嘉
[公元1004年:澶渊之盟]澶渊之盟,改赠为纳
[公元1022年:仁宗盛治]清明文盛,元夜香街盈车马
[公元1044年:庆历和议]和议偃戈甲
[公元1120年:海上之盟]盟金共伐
[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胡骑掳掠,靖康血洒
[公元1127年:北宋灭亡]华篇难掩,耻落贺兰山下
[公元1127年:南宋建立]建炎南渡,过河成遗话
[高宗时期]风雨晦冥,莫须有罪罚
[公元1141年:绍兴和议]敢忘尸谏,屈和于金下
[公元1279年:南宋灭亡]南海之崖,腥浪如麻
[公元1279年:元朝一统]大哉乾元,统四海降纳】
赵匡胤看到北宋两字就有些皱眉,等看到后续朝澶渊之盟改赠为纳、靖康之变胡骑掳掠和“耻落贺兰山下”时脸色发寒,再看到南渡建朝虽有些缓和,但看天幕南渡后无法回北方心中还是郁气难解。
赵匡胤的臣子们撇到他的脸色默默低下头,就算知道王朝总会更替道理,但总免不了生气。而且看天幕讲述北宋灭亡还有个“耻”字,总觉得不太秒啊。
赵匡胤有些气闷,虽然天幕也提到了“仁宗盛治”说明子孙后辈还是有靠谱的,可天幕提到的大部分内容都不是什么好事。
国朝延续下去的兴奋也被那些“改赠为纳”“胡骑掳掠”“耻落贺兰山下”字眼给打击的不行。
其他朝代的人就有些不满了,不是怎么宋朝这么多词啊,虽然不想秦朝都是夸赞,但还是不服气啊!
连东汉西汉也没南宋北宋的词多啊,何况宋朝看起来也不是什么强盛朝代啊,真是越想越不服气。
只在这时,不知是谁疑惑出声“会不会就因为宋朝不行所以词多啊?”
立刻让许多人心情好受许多,是啊,目前看来,就这个宋朝不行啊,以他们自己的角度来看,遇到不咋地的朝代,词多些是正常的,甭管是不是吧,反正他们是这样安慰自己的。
【[世祖时期]万方征远,行暴政苛杂
[世祖时期]变夷用夏
[公元1333年:顺帝即位]起义与国伐
[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失于纵驰,瞬而崩塌
日月重开大宋天
[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论洪武光勋,驱除胡夷克复中华
[公元1368年:克复燕云]挥师燕云复家】
元朝忽必烈听到臣子们计算的元朝时间,很是不满,按照天幕时间,元朝才维持89年统治,跟之前的朝代相比有些不够看的。
“当年是真的过不下去啊,先是天灾然后瘟疫,家里人都快死没了。”朱元璋想起当时的情况就觉得不好受,也正因为自己的经历所以他对官员贪腐一事的处理格外严苛。
朱标在朱元璋旁边坐着,“父皇,现在天下已经一统,百姓的日子会也越来越好,我们明朝也会迎来盛世。”
“有标儿你在,爹跟你一起治一个盛世。”
“是,父皇。”朱标有这个信心,可以和父亲一起开创盛世。
【[公元1402年:成祖即位]五出亲征御驾
[公元1424年:仁宣之治]仁宣民气舒
[公元1435年:英宗即位]英宗北狩国势日下
[公元1487年:孝宗即位]广开言,中兴令主犹可夸
[公元1521年:世宗即位]世宗不视朝,居西苑崇道诵法
[公元1572年:神宗即位]改革有叔大,赋役行一条鞭法
[公元1627年:思宗即位]怎奈敌天罚、天罚、天罚、天罚
[公元1644年:明朝灭亡]后金南略民变摧垮】
看到成祖,朱元璋等人都觉得奇怪,怎么会突然又出来一个庙号为祖的皇帝,难道是朱标?
可做什么会庙号为祖?而且还五次亲征,身为皇帝还要亲征?难道是亲政打下很大的疆土,所以有了祖的庙号吗?
可惜一切思绪在看到“北狩”时压了下去。
“北狩!”这个词,众人可淡定不下去了,自从宋朝靖康耻之后,皇帝北狩可不是什么好词啊。
“英宗北狩国势日下,”朱元璋细细想这句话,越想越气,“莫不是皇帝被掳到北边去了。是哪个兔崽子这么无能!”
“可看后续,也没有耻这一说法,难道真的是单纯北狩?”朱樉好奇出声。
朱标也跟着劝说:“父皇不要太过生气,正如二弟所说,天幕未说到耻,而且后面还有个中兴,是什么情况还无法定论。”
朱元璋也知道这个道理,只是前面被“北狩”二字刺激到了,现在也反应过来,情绪就缓和下来。
永乐时期的朱棣情绪就没那么容易平复了,不是,这是哪个不肖子孙给他定的庙号!
祖是什么意思,这是在骂他夺权篡位吗?!
众多大臣纷纷假装什么都没看到没听到,默默在心里吐槽,朱棣的子孙是真的孝顺啊。
朱厚熜也在看着天幕,他本就求仙问道,前段时间看到天幕出现,他就猜测是神仙手段。
于是对天幕很是关注,对外更是宣扬是神仙给他降下的祥瑞。
看到天幕开始有画面,他很积极的观看天幕,等看到天幕在讲述历史,他有些好奇。
好奇天幕讲历史的原因,好奇自己会不会被天幕提及,在看到天幕讲历史时与众不同的时间记录法,他就在算时间。
等讲到世宗看到即位时间他就知道这个世宗是自己,世这个谥号还可以啊。
这世界就是这么的神奇啊,有一个人满意,总有一个人不满意,比如说朱厚照就很不满意。
怎么天幕就没有他啊?虽然他很任性,但也在认真做皇帝啊。
【[公元1644年:顺治入京]天坛祭,定鼎以绥中华
[公元1661年:康熙即位]疆域扩,复台朔漠三挞
[康雍乾时期]康乾盛,隆极纷奢养乏
[公元1796年:嘉道中衰]嘉道中衰,硝烟发】
老朱看着天幕,情绪有些复杂,“这个清朝竟然是中衰了。”
之前天幕提到的朝代就只有西汉、唐、明三个朝代特意提到王朝中期,西汉、明都是中兴,哪怕是唐朝中期也只是用了“跌宕”两字,而清朝却是“中衰”。
康熙四十五年,康熙看到“中衰”虽有些不满意,但“康乾盛”这个天幕认定的盛世,使他很是愉悦。
他晚年一直纵着文武百官,就是为了好名声,有了盛世就确定有了好名声。
此时虽然几位皇子都在争斗,但现在的康熙还没想废太子(距离废太子还有两年),康熙心情有些复杂。
这几年康熙对太子越来越不满,他对太子寄予厚望,可这几年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衰弱让他疑心迭起,对于太子,他忌惮之情也在慢慢占据上风。
可现在看到有盛世之名,康熙还是有些欣慰的,毕竟是亲自养大的孩子。
【[公元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借端虎门,启割剐
[公元1851年:金田起义]揭竿起金田,争黎民天下
[公元1861年:洋务运动]西学行洋务
[公元1898年:戊戌变法]壮志殉变法
[公元1905年:三民主义提出]擎三民麾帜
[公元1911年:武昌起义]首义激四遐
[公元1912年:民国建立]约法换新元,帝制散成沙】
这一段画面看得各个朝代众人有些皱眉,洋务运动?三民主义?民国?这些用词都很奇怪。
“洋务运动,”李世民皱着眉,“西方有什么需要我们去学的?”
不止李世民不理解,其他朝代的皇帝臣子们也不理解,天朝上国的优越太久了,几千年的时间我们一直在顶端,现在突然说他们学习西方,简直像是笑话一样。
“西方有什么需要去学习?那群蛮夷有什么需要我们去学习的?”老朱很是不满。
“那个船,不是木船,还冒着黑烟。那为什么能在海上航行?”朱棣好奇,悄悄在下面和朱樉、朱棡悄悄讨论。
朱标没管弟弟们的窃窃私语,也提出疑问,“提到那个民国时,画面中的男子穿着奇异,更是短发。”
秦始皇及众臣子也很疑惑,扶苏疑惑出声“髡刑?还有那艘船也不知为何冒黑烟,材质也看不出来。还有运动,是什么意思?”
而对那句“帝制散成沙”,众人都默契的装没看见,都没人提。只在心中暗暗思索。
清朝乾隆看着“帝制散成沙”这几个字,心中竟复杂的有些觉得轻松,最起码清朝从顺治入京到民国建立维持了268年。
【[公元1915年:新文化运动]迎科学民主
[公元1919年:五四运动]五□□雷发
[公元1921年:种花同志党成立]燎原星火焕,红船启日华
[公元1926年:北伐战争]兄弟执一剑,誓师破军阀】
好像从嘉道中衰这句歌词之后,一切都变得有些魔幻。好多人都开始有些看不懂了,科学、民主、运动、同志党。。。
画面也是看不懂,一时之间许多人都在结合画面思考这些词到底什么意思。
“这次的乱世实在奇怪,”有书院的读书人忍不住,“这些词语实在不明其意思,那些画面出现的人也有些奇装异服。还有许多短发之人。”
“还是继续看吧,不知后续能否解惑。”另一名书生回应,实在是他们想得再多也不见得能猜准。
修文的时候把第一章节的字数变少了,就把多余的字数挤到这一章来了。
忘记了,忘记把文中提到的视频出处标出来,这个是b站的视频,作者是-慕翌-、江苏共青团、许峙、令狐襄儿
金大王gold、Uc月才、边靖婷、西瓜Kune、大门E、三畿道、执素兮共同创作的。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章 第3章 百代成史2(修)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