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云谲波诡议和亲
就在李瑜暗中积蓄力量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外交风波,再次将大唐朝廷置于紧张的漩涡中心,也为李瑜提供了一个在更宏大舞台上展现战略眼光的机会。
吐蕃遣使入朝,带来赞普的国书,一方面重申友好,另一方面却以“边境摩擦不断,恐伤两国和气”为由,提出一个看似“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请求迎娶大唐公主,再续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之佳话,以实现永久和平。
消息传出,朝堂震动。和亲之策,自太宗朝以来便时有运用,利弊皆存。支持者认为,和亲可暂缓西部边患,使朝廷能集中精力应对东北的安禄山,乃“以夷制夷”之上策;反对者则痛陈,吐蕃狼子野心,反复无常,和亲徒损国格,且以往经验证明,和亲带来的和平往往短暂,反易使吐蕃轻视大唐。
双方争论不休,玄宗皇帝亦陷入两难。他既不愿轻易嫁女,又担心拒绝会立刻引发边境战事。
在此关键节点,李瑜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上疏陈述己见。他知道,这已非简单的内政,而是关乎帝国整体安全战略的抉择。
他的奏疏没有纠缠于和亲本身的道德或利弊,而是直指问题的核心——战略态势与帝国威信。
他在疏中首先分析了当前唐蕃双方的实力对比与战略意图,指出:“吐蕃近年来虽时有寇边,然其内部王庭与贵族间矛盾渐生,实力已非贞观、开元初年之鼎盛。其此番请婚,名为修好,实为试探。若我朝慨然应允,彼必视我朝畏战、示弱,其贪欲更炽,边境恐永无宁日。反之,若我朝断然拒绝,并示之以强,彼则知难而退,或可换取数年边境安宁。”
紧接着,他提出了一个替代和亲的综合性应对策略:
其一,外交威慑:派遣能言善辩、熟悉边事之重臣为使,严词驳回吐蕃请婚之求,明确告知其“大唐公主,非可轻求”,并展示大唐军容之盛,警告其勿生妄念。
其二,军事准备:密令陇右、河西节度使加强戒备,整军经武,做出必要时可随时出击的姿态,以实力为外交后盾。
其三,经济与情报战:暂时收紧与吐蕃的互市,尤其限制铁器、粮食等战略物资流出;同时利用商人、僧侣等渠道,加强对吐蕃内部的情报搜集,寻找其弱点,或可暗中支持其内部反对势力。
其四,联盟制衡:可考虑加强与南诏(虽然关系复杂)、回纥等势力的联系,从战略上对吐蕃形成牵制。
最后,他掷地有声地写道:“大国之威,在于持重,在于自强。和亲或可图一时之安,然终非长久之计。唯有整饬武备,清明政治,使四夷畏威而不怀德,方为保境安民之根本!”
这份奏疏,高屋建瓴,超越了是和亲还是战争的简单二元选择,提出了一套立足于实力、兼具刚柔的外交组合拳,充分展现了李瑜卓越的战略视野和务实精神。
奏疏呈上,再次引发朝堂热议。支持者认为李瑜之论深谋远虑,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反对者则斥其“年轻气盛”、“不通夷务”,恐激化矛盾。
然而,这份奏疏却深深打动了玄宗皇帝。晚年的玄宗,虽渐生怠惰,但内心深处依然存有开创盛世帝王的雄心和尊严。他同样不愿轻易以嫁女换取和平,认为有损天朝颜面。李瑜“大国之威,在于持重自强”的观点,正说到了他的心坎上。而那份详实可行的替代方案,也给了他拒绝吐蕃的底气。
最终,玄宗采纳了李瑜策略的核心部分。他拒绝了吐蕃的和亲请求,并选派强硬派大臣前往交涉,同时密令西部边军加强戒备。
此事的结果,证明了李瑜的判断。吐蕃见唐廷态度坚决,且边境唐军调动频繁,果然未敢轻举妄动,边境局势反而暂时缓和了下来。
经此“和亲之议”,李瑜不再仅仅被视为一个善于处理内政的干吏,更被公认为具有卓越战略眼光的栋梁之才。他在皇帝和重臣心中的分量,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甚至一些原本对他抱有偏见的军方将领,也因其在主战和展现出的战略智慧,而对他刮目相看。
李瑜,以其一次又一次精准的判断和务实的建言,在这云谲波诡的朝局中,稳稳地扎下了根基,势渐成,声愈隆。他已真正成为能够影响大唐帝国走向的关键人物之一。然而,他也清楚地知道,爬得越高,风越大,那来自各方势力的明枪暗箭,绝不会停止。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