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玉镜台前定鸳盟
玄宗皇帝亲自保媒的消息,如同在苏府投下了一颗震撼弹。苏公纵然心中对门第之见仍有芥蒂,但圣意已决,岂是他一个致仕官员所能违逆?更何况,平心而论,李瑜此人,无论才华、能力、前程乃至皇帝的信重,都已是年轻一代中的翘楚,将女儿许配于他,于家族长远而言,利远大于弊。
于是,在皇帝隐晦的“分说”之后,苏府几乎是立刻转变了态度。不出三日,官媒便正式登了李瑜租住小院的门,代表苏府,郑重提出了联姻之意。一切繁文缛节,皆以最高效率进行。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一系列流程走下来,不过月余,便定下了婚期,就在来年春天。速度之快,规格之高,聘礼之厚(其中不乏皇帝私下赏赐以示恩宠),都成了长安城一时热议的话题。
在此期间,李瑜与苏琬清虽按礼制不便再见,但那份彼此确定、得到世俗认可的巨大喜悦与安心,却充盈在两人心间。苏琬清不再需要承受家族内外的压力,可以坦然准备自己的婚事;李瑜则更加意气风发,一边处理公务,一边精心准备着迎娶他心中挚爱。
婚期前夜,按照习俗,苏府为苏琬清举行了隆重的“催妆”仪式。李瑜派人送去的各式精美首饰、华服堆积如山,彰显着对未来妻子的重视与爱怜。
翌日,春和景明,正是黄道吉日。李瑜身着大红婚服,骑着骏马,带着规模盛大、引人瞩目的迎亲队伍,一路吹吹打打,前往苏府迎亲。沿途观者如堵,皆欲一睹这位皇帝保媒、声名赫赫的年轻权臣的风采,以及那传闻中才貌双全的苏家千金。
苏府门前,更是热闹非凡。李瑜历经了“却扇”(新娘以扇遮面)、“催妆诗”等环节,其才思敏捷,应对得体,引得阵阵喝彩。当他终于得以进入闺阁,见到盛装打扮、以却扇半遮娇颜的苏琬清时,纵然早有心理准备,也不禁为那惊人的美丽与风华所震撼。
她身着青质连裳的翟衣,头戴繁复华丽的珠翠花树冠,眉间贴着花钿,妆容精致,气度高华。在却扇之后,那双清澈的眸子含着羞涩、喜悦与无尽的深情,正静静地望着他。
“娘子。”李瑜轻声呼唤,伸出手。
苏琬清脸颊绯红,缓缓将却扇放下,露出了倾城的笑颜,也将自己的手,轻轻放在了他的掌心。两手相握,温暖传递,彼此眼中,只剩下对方的身影。
在众人的祝福与喧闹声中,李瑜牵着苏琬清的手,拜别苏公及家人,将她迎上了华美的婚车(唐代婚礼亲迎用马车或轿子)。车队浩浩荡荡返回李瑜早已购置、修缮一新的宅邸。
婚礼仪式在宅邸正堂隆重举行。高堂之上,虽李瑜父母不在,但皇帝特意赐下的一幅御笔“佳儿佳妇”匾额,便足以代表一切。宾朋满座,其中不乏太子府属官、各部重臣乃至几位皇室宗亲,可谓给足了面子。
“一拜天地!”
“二拜高堂(象征性拜御赐匾额)!”
“夫妻交拜!”
随着赞礼官高昂的唱喏,李瑜与苏琬清在无数艳羡与祝福的目光中,完成了最重要的仪式。当两人相对躬身,行交拜之礼时,心中皆是百感交集。从雨巷初遇的惊鸿一瞥,到尺素传情的灵犀相通,再到月下回廊的互诉衷肠,直至今日玉镜台前共结连理,其间经历了多少风雨,克服了多少阻碍!
礼成,送入洞房。
新房内,红烛高燃,帐暖香浓。当一切喧嚣散去,只剩下彼此之时,李瑜轻轻握住苏琬清的手,凝视着她娇美无俦的容颜,低声道:“琬清,从今往后,你我便是夫妻了。此生定不负你。”
苏琬清眼中泪光闪烁,却是幸福的泪水。她依偎进李瑜怀中,声音轻柔而坚定:“君心似我心。此生相伴,永不相负。”
红烛噼啪,映照着这对历经坎坷终成眷属的新人。对他们而言,这不仅是爱情的归宿,更是一个崭新的开始。从此以后,他们将携手并肩,共同面对未来仕途的风雨,共同谱写属于他们的、在大唐盛世末期的传奇篇章。玉镜台前定下的鸳盟,将他们的命运紧紧相连,再也无法分开。
梦远书城已将原网页转码以便移动设备浏览
本站仅提供资源搜索服务,不存放任何实质内容。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搜狗,源资源删除后本站的链接将自动失效。
推荐阅读